BƯỚC đầu tìm HIỂU HIỆN TƯỢNG “một DANH NHIỀU LƯỢNG” THƯỜNG gặp TRONG TIẾNG hán HIỆN đại

58 1.4K 0
BƯỚC đầu tìm HIỂU HIỆN TƯỢNG “một DANH NHIỀU LƯỢNG” THƯỜNG gặp TRONG TIẾNG hán HIỆN đại

Đang tải... (xem toàn văn)

Tài liệu hạn chế xem trước, để xem đầy đủ mời bạn chọn Tải xuống

Thông tin tài liệu

TRƯỜNG ĐẠI HỌC NGOẠI NGỮ - ĐẠI HỌC QUỐC GIA HÀ NỘI KHOA SAU ĐẠI HỌC Tên đề tài: 现代汉语常见一名多量现象初探 BƯỚC ĐẦU TÌM HIỂU HIỆN TƯỢNG “MỘT DANH NHIỀU LƯỢNG” THƯỜNG GẶP TRONG TIẾNG HÁN HIỆN ĐẠI Học viên: Nguyễn Thị Minh Thu Khố học: 12 Chun ngành: Ngơn ngữ Hán Giáo viên hướngdẫn: Thạc sĩ Đỗ Thị Minh Hà Nội – tháng năm 2007 目录 前言 有关一名多量现象的基础理论 .5 (一)前人关于汉语名量词主要研究简述 (二)一名多量现象 1.一名多量概说 2.一名多量的分类 2.1 一名多量的数目分类 2.1.1 一名二量 .8 2.1.2 一名三量 2.1.3 一名四量 .8 2.1.4 一名五量 .8 2.2 一名多量的语义分类 2.2.1 同类相构 10 2.2.2 异类相构 11 (三)一名对多量的选择条件 12 一名异义的多量选择 13 2. 一名异体的多量选择 .18 3. 一名异形的多量选择 24 (四)小结 31 第二章 常见的一名多量现象考察 .32 (一)画类名词与“张”、“幅”组合情况考察 32 1.“张”和“幅”的历史考察 32 2.“张”和“幅”的语义考察 .33 (二)颗粒状类名词与“颗”、“粒”组合情况考察 36 1.“颗”、“粒”的历史考察 36 2.“颗”“粒”的语义考察 37 (三)刀剑类名词与“把”、“口”、“柄”组合情况考察 .41 1.“把”、“口” “柄”的历史考察 41 2.现代汉语“把”、“口” 、 “柄”的语义考察 43 (四)长条形类名词与“支”、“根”、“条”组合情况考察 44 1.“支”、“根”、“条”的历史考察 44 2. “支”、“根”、“条”的语义考察 46 (五)量词“个”的泛用现象考察 .51 1.“个”的历史及其语义特征考察 51 2.“个”的泛用考察 52 3.“个”的适用范围考察 53 3.1.“张”和“个”构成配同量词的条件 57 3.2.“条”和“个” 构成配同量词的条件 .58 3.3. “口”和“个” 构成配同量词的条件 59 (六)小结 61 61 第三章 越南学生常见一名多量运用不规范现象成因及教学建议 62 (一)越南学生常见一名多量运用不规范现象成因 62 同形量词误用成因 .62 2. 异形量词误用成因 63 3. 同音量词误用成因 63 4. 依类相从误用成因 64 5.一名异义、一名异体、一名异形误用成因 65 6.受母语的影响而误用成因 66 (二)对越汉语常见一名多量现象教学的建议 67 1.对教材的建议 67 1.1.一年级“汉语教程”中量词安排考察(看附录 1) 67 1.2.对教材的建议 .67 2.对越汉语常见一名多量现象教学的建议 69 2.1.越南学生的常见一名多量现象掌握情况(看附录 2) 69 2.2.对越汉语常见一名多量现象教学的建议 .69 建议 1.要遵循准确性、得体性原则 69 建议 2.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71 (三)小结 73 结语 74 附录 75 附录 78 参考书目 80 前言 1.选题理由 量词的普遍应用是汉语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对于 汉语教学中的量词教学而言,就是要帮助学习者建构起汉语中量词运用的结构方式,揭 示量词运用中的语言文化底蕴。 从来许多研究者对汉语量词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他们的研究观 点仍存在着差异。实际上,理解和使用汉语量词也并不容易。因此,汉语量词对汉语学 习者(包括越南学习者在内)来说更是难上加难。本人对现代汉语量词研究特感兴趣。 但因受时间和水平的限制,只能在一小小范围内进行研究,探讨。在此拟“现代汉语一名 多量现象研究”为研究课题。 一名多量是指一个名词能分别和多个量词(本文讨论的是个体量词)组合的现象, 如“一支枪、一根枪、一杆枪”等。现代汉语中存在大量的一名多量现象。对一名多量的研 究,能揭示多量内部的一些规律性,解释名词对多量的选择条件,对于量词的运用和教 学能起到一定的帮助和指导作用。 这是第一次在一篇论文的篇幅内深入探索现代汉语一名多量现象,希望能够为越南 汉语学习者提供一份参考资料。 2.研究目的 一名多量是现代汉语中一个普遍现象,是我们运用语言时经常碰到的问题。而受语 言线性组合的限制,名量组合只能是一 一对应关系,即一个名词一次只选择一个量词与 之搭配。这样在一名多量中,就存在名词对量词的选择问题。正确的选择是我们量词运 用和规范的要求,而错误的选择可能会引起语言信息的误导和量词运用混乱、不规范的 结果。因此,我们对一名多量的主要研究目的是解释名词对量词的选择条件,从名词角 度说明名词语义对量词选择的制约,找出影响名词和量词在不同语境中达成最佳组合的 各种因素,揭示一名多量内部的一些规律性,这实际上也是说明一名多量现象存在的价 值和理据。 一名多量的研究对于量词的正确运用和量词的教学将会起到一定的帮助和借鉴作用。 3.研究对象 我们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现代汉语一名多量现象。 4.研究范围 对一名多量研究范围的确立,有两个方面,一是名词范围,二是每个名词所带的量 词数。对前者来说,能够带多量的名词是一个庞大的集合,我们不可能对每一个这样的 名词作穷尽性研究,因此,类型性是名词范围确立的主要标准,即所选择的名词能代表 一种意义类型。而对后者来说,每个名词所带量词的数应该是比较稳定和规范的,排除 临时性的、特殊的量词。在这两点上,我们认为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 (1984)中的《名词、量词配合表》比较符合这样的原则;对量词的收录也体现了普遍 性和常见性的特点。因此,我们的研究范围基本上以《八百词》的《名、量词配合表》 为准。同时,为了使研究能更加深入和全面,我们又同时参照刘学敏、邓崇谟编著的 《现代汉语名词量词搭配词典》(1989)和俞士汶等著《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详解》 (1998)中的《名词表》,它们所收录的一名多量现象更多,这又可使我们的研究更广 泛更深入。 5.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是静态和动态、历时和共时、个别和一般相结合。一名多量是一个系 统,对它的研究可从不同的层次不同角度进行。因此,本文既从静态角度分析一名多量 的分类,又从动态角度研究名词对量词的选择;既注重一名多量的共时研究,也对某些 一名多量的形成作历时的探讨;既有一名多量的整体性研究,也对常见的一名多量形象 作个例性分析。最后对越南学生一名多量运用情况作个探讨,指出他们运用的不规范现 象及其成因。 6.研究任务 综述前人对现代汉语量词与一名多量现象的研究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揭示现代汉语一名多量的分类及一名对多量的选择条件 考察一名多量常见现象 找出越南学生对一名多量现象运用不规范现象成因,并对此提出一些见解和教学建 议。 7.论文结构 本论文除了前言,结语,附录与参考书目以外,其内容分为三章: 第一章 有关现代汉语一名多量现象的基础理论 第二章 现代汉语常见一名多量现象考察 第三章 越南学生现代汉语一名多量现象运用不规范现象及教学建议 有关一名多量现象的基础理论 量词和名词虽然在语法上没有直接的结构关系,但两者在语义上却存在直接的选择 和制约关系。人们对名量词的研究,特别是名量词的语义分析中,经常通过分析量词的 语义特征来看什么样的名词和什么样的量词组合。当然对名词与量词的组合问题,可从 两个角度进行,一是以量词为主选个体,名词集合为被选群体,看某个(些)量词所能 搭配的名词范域,这样形成的是一量多名现象研究。二是以名词为主选个体,量词集合 为被选群体,看某个(些)名词所搭配的量词范域,这样形成的是一名多量研究。我们 研究的是后者。本章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一)前人关于汉语名量词主要研究简述 汉语显然是属于量词语言,量词在汉语名词的数量表达式里是必不可少的。量词是 一个系统,包含很多成员,要表达名词的数量时,必须选用与之相配的量词。例如:“一 条马路”、“两头牛”、“三本书”、“四枚邮票”分别用“条”、“头”、“本”、“枚”来修饰“马路”、 “牛”、“书”、“邮票”。 作为汉语一大特点的量词,早已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马氏文通》问世之前,虽未见 语法的系统专著,未有量词专论,但古人已注意到量词的用法和搭配了。如:“数物以 筒 ”、“兔以首 言”、“纸谓之个 ,亦谓之枚 ”、“车可称两 ,孟子‘革车三百两 ’,绢称匹 者”。 1898 年出版的《马氏文通》是第一部系统研究汉语语法的专著,由马建忠开始,汉语语 法研究进入了草创、革新和发展的阶段。以《马氏文通》为起点经陈承泽《国文法草 创》、金兆梓《国文法之研究》到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初步构拟起汉语语法体系 的粗略框架。从中国文法革新讨论到王力《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吕叔 湘《中国文法要略》,高名凯《汉语语法论》等代表性著作相继问世,学者们打破了旧 语法体系的束缚开始尝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语法体系。1952 年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 所语法小组丁声树等的《语法讲话》发表后,量词正式列入现代汉语词类中,确立了它 的独立身份和作用。1956 年张志公《“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简述》又把量词在词类中 的独立身份和作用明确化。从此一般汉语语法书中量词单列一类,名称开始固定下来。 随着量词研究的逐步深入,逐步成熟,讨论量词的专著也不断增加。在量词的内部分 类上,有张志公(1956)《“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简述》物量、动量两分法,黎锦熙、 刘世儒(1959)《汉语语法教材》名量、动量、形量三分法,中央民族学院语文系汉语文 教研组编辑的(1975)《现代汉语量词手册》的物量、动量、复合三分法。还有,赵元任 (1979 )《汉语口语语法》把量词分为“个体量词、集合量词、部分量词、容器量词、临 时量词、标准量词、准量词、动量词”等八类;朱德熙(1982)《语法讲义》把量词分为 “个体量词、集合量词、度量词、不定量词、临时量词、准量词、动量词”七类;程荣 (1996)《量词及其再分类》把量词分为“单纯量词”和“复合量词”两大类,单纯量词又分 为“个体量词、集体量词、部分量词、度量词、品类量词、动量词”六类。量词的内部分类 日趋明确。在量词的历史研究上,从殷商时代至今的各个时期的量词都有相关的论著。 如:黄载君(1964)《从甲骨文、金文量词的应用,考察量词的起源和发展》,黄盛璋 (1961)《两汉时代的量词》,刘世儒(1965)《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陈玉东(1998 ) 《隋唐五代量词的语义特征》,白冰(2001)《宋元时期个体量词的变化和发展》。在量 词研究的角度上,有侧重句法方面的,如:吕叔湘专门讨论了数量词与名词的位置先后 问题,黎锦熙注意到量词替代中心词的特别用法。有侧重语义方面的,如:邵敬敏 (1993)《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名词的双向选择》,陈级(2002)《简析汉语“陪伴性”物 量词的通假现象》。有侧重语用方面的,如:郭先珍(1987)《汉语量词的应用》,赵喜 桃(2000)《简论量词的修辞功能》。有侧重文化、认知方面的,如: 迟永长(1997)《谈 汉语量词的文化底蕴》,石毓智(2001)《表物体形状的量词的认知基础》。有侧重量词 的应用的,如:戴梦霞(1999) 《对外汉语名量词选用教学的一点探索》,李清(2000) 《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量词的教学及其文化意蕴》。量词是豁着词,量词研究直接受其 它词类研究的影响和制约,尤其是名词与量词关系密切。谈到名词与量词的关系,人们 首先想到名词与量词的搭配问题。但量词大都是由名词转化而来的,且现实生活中大量 存在着名词临时借用为量词的现象。当今语法学界对现代汉语名量词进行单列一类来研 究的文章还很少。一名多量现象好像是没人研究过。在越南,这是第一次在一篇论文的 篇幅内深入探索现代汉语一名多量现象。文中提出了笔者的一些观点,以供大家商榷。 (二)一名多量现象 1.一名多量概说 从量词的计量对象看,量词有计量名词的名量词和计量动词的动量词之分。由于名 量词的丰富和复杂性,在整个量词的研究中,名量词的研究比较占优势,而名量词的研 究又往往要涉及到与之相关的名词。以上所述,我们研究的是一名多量现象,并且,量 词的范围限制在个体量词之内(本文中,若没有特别说明,“量词”一词都是指个体量词) 因此,准确地说,我们研究的一名多量就是指现代汉语中一个名词分别与多个个体量词 组合的现象。看下面的例子。 (1)a:他抱着一床被条走近来,把它盖在我的身上。(郭沫若《我的童年》) b:在车站附近的一条侧街上,替我扛着一口小皮箱和一卷被条的我的大勤 务兵,突然把担子放下,当街向我跪了下来。(郭沫若《涂家埠》) (2) a :这时从北面过来了两抬 花轿,后面紧跑着几辆大车。(孙犁《风云初 记》) b:“几乘轿?几个吹打的?”大娘说,“就打着咱们定不起官轿,花轿总得有 一乘的。”(同上) c:果见那条石级路上喘吁吁爬上了四末老叔,他的后边还跟了一顶四人小 轿。(《小说选刊》1999 年第 11 期) (3)a:几条枪象被电气指挥着似的,一齐口儿朝了北。(老舍《四世同堂》) b:两支枪阻住她的去路:“干什么?不准出去!”(同上) c:我狠他们,夺了他们一杆枪,打死他们两个人。(许地山《春桃》) d:每枝步枪按最多的,背上它一百发。(曾克《战地婚筵》) 例(1)中,“被条”可分别和“床”“卷”组合,例(2)中,“轿”分别和“抬”“乘”“顶”组合,例 (3)中,“枪”分别和“条”“支”“杆”“枝”进行组合。像这些情况,就是我们说的一名多量现象。 我们认为,“床、卷”、“抬、乘、顶”、“条、支、杆、枝”等这类量词,它们能分别和同一 个名词搭配,本文就将它们称为配同关系量词,或简称为配同量词。有时我们也称之为 多量集合,或简称为多量。称“配同量词”是着眼于量词和名词的组合关系,称“多量”是着 眼于能和相同名词组合的所有量词的聚合关系,但在行文中我们并不加以特别区分。若 用 L1, L2, L3 等表示配同量词,N 表示名词,则一名多量现象就可表示为: N: L1、 L2,、 L3…… 因此,上述例子中的一名多量可分别记为: (1)被:条、床、卷 (2)轿:抬、乘、顶 (3)枪:条、支、杆、枝 对于一名多量现象,从名词的所指角度,我们区分出同体多量和同质多量。所谓同 体多量是指两个或几个名词所指称的客观实体完全相同,但所搭配的量词却不同。例如: (4)奇怪的是,有一张 椅子一直空着……,就把它挪到另一桌去了。另一桌的人, 看了看这把椅子,挺不高兴,也把它移开了。(《文萃报》2002 年 月 26 日) (5)一枪打死了七头野猪, 禾禾的声名大震起来。……七只野猪的消灭,使鸡窝汁 的庄稼再不被糟蹋。 (贾平凹《鸡窝洼的人家》) 例(4)中“一张椅子”和“这把 椅子”的“椅子” 是指同一个客观实体,但使用的量词却不同。 例(5)的“七头野猪”和“七只野猪”中的 “野猪”所指也完全相同,但搭配的量词不同。 所谓同质多量是指两个或多个名词所指称的客观实体不同,但它们具有完全相同的 内涵特征,这形成同质名词,而同质名词和不同的量词组合,就形成同质多量。如: (6)怎么老天津卫俯佑大街东口、西口还有两眼老井呢?(林希《好酒好腊》) (7) 桃园里面有一口井。(废名《桃园》) 例中的两个名词“井”不是指同一个客观实体,但它们的内涵相同,是指同一类客观事物, 这样的名词我们称之为同质名词,它们所搭配的量词不同时,就构成同质多量现象。区 分同体多量和同质多量对我们更好地解释和理解一名多量现象有一定的作用。 2.一名多量的分类 一名多量中,多量是量词成员的静态聚合,它是从具体语言运用中的名量搭配现象 中概括出来的。本文首先对多量这个静态现象进行分析,分析的内容是对比分析。通过 分类能使我们对多量现象有一个比较基本的和整体性的认识。 分类依据的标准不同,可以得出不同的类。我们根据两个标准,分出两个不同的类。 一是依据具有配同关系的量词数目来分;二是根据量词的语义类别的构成来分。分类的 依据范围主要是俞士文等的《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详解》(简称《词典详解》)中的 《名词表》和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简称《八百词》)中的《名词、量词配合 表》。 2.1 一名多量的数目分类 从具有配同关系量词的数目看,不同名词所能搭配的量词聚合数有相同也有不同, 我们对《词典详解》进行了统计,其名词表共收名词 3571 个,其中能带两个以上量词 的名词共 1069 个,约占 30%。对这 1069 个一名多量现象,根据其量词数目的不同, 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 2. 1. 一名二量 指一个名词所搭配的量词聚合数有两个。这类情况是整个一名多量中所占比例最多 的,共 697 个,占总数的 65.3%。例如: 暗锁:个、把;报告:个、篇;白纸:张、页;苍蝇:个、只;白杨:株、棵;蚕豆: 粒、颗;长城:条、座;垂线:条、根;纪律:项、条;大象:头、只;大专:所、座; 稻草:根、棵;申请:张、页;横批:条、幅;急事:件、桩;主谋:个、名。 2. 1. 一名三量 指一个名词所能搭配的量词聚合数有三个。这种情况在一名多量现象中所占比例次 于一名二量,共 334 个,约占 31.2%。例如: 保姆:个、位、名;白兰花:朵、棵、株;宝石:粒、颗、枚;别墅:个、座、处; 渡船:艘、只、条;纲领:条、项、个;经典:本、部、卷;车:辆、列、部;标语: 张、幅、条;稿纸:页、本、张;歌曲:曲、首、支;金笔:支、杆、根。 2. 1. 一名四量 指 一个 名词 所能 搭配 的量 词 聚 合类 是四 个, 这 种 情况 共有 37 例 ,占 总 数 的 3.5%。例如: 大将:个、项、名、员;笛子:根、支、管、个;雕像:尊、个、座、件;房屋: 栋、幢、间、座;棋子:个、颗、粒、枚;书:本、册、部、页;凉席:床、张、个、 领;命令:条、项、道、个;仪器:个、台、件、架。 2. 1. 一名五量 指一个名词所能搭配的量词聚合类为五个,《词典详解》只收了一例,即“笑话”, 它可以和“个、句、则、篇、本”搭配。一名五量或五量以上的情况极少,《八百词》也只 收了 例,即“药”,它可以和“服、剂、副、味、丸、片、粒”搭配。 在名词和量词的搭配情况中,由于各种词典收录的原则或对语料的掌握分析的不同, 对一名多量中量词的数目收入肯定存在差别。 下面我们对《词典详解》和《八百词》(共 254 例)中一名多量的数目情况进行 数据对比,情况如下(一名五量或五量以上的情况极少,在此忽略): 一名二量 一名三量 一名四量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173 68.1 67 26.4 13 5.1% 《八百词》 《词典详解》 697 % 65.3 334 % 31.2 37 3.5% % % (表 1) 实际上,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两者所反映的各种类别所占的比例相差不大,这就说 明了各种类别在一名多量中的基本状况。数据显示,一名二量是优势现象,即大部分一 名多量是一个名词可分别和两个量词组合;一名三量大大少于一名二量,但也基本上占 总比例三分之一,是一种常见现象,而一名四量甚至一名五量等所占比例数极少,是一 种偶见现象。 2.2 一名多量的语义分类 量词作为一个词类,属语法范畴,但汉语量词主要来自名词、动词、形容词。作为 一个语法单位,汉语大部分量词还负载着一定的语义信息。这种语义信息影响到它和名 词的选择搭配,即具有一定语义特征的名词选择与之在语义上相适应的量词来搭配。这 样的选择搭配结果,就形成了量词的语义类别。比如:称量条形物体的量词就构成一个 条状义类量词的集合,如条、根、支、杆等,称量块形物体的量词就构成块状义类量词 的集合,如块、朵、锭、坨等。人们根据不同量词所表现出来的语义特点对量词进行分 析,就可以得出量词的语义类别。而在一名多量中,由于同一语义类别和不同语义类别 的量词能形成配同关系,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其语义类别的构成情况来进行语义分类。 对量词进行语义分类,不同的人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这一方面是受量词本身语 义的显潜影响,如“条、块、扇”等表形义比较明显,归入形状类都比较认同,而“间、栋、 首”等表形义不明显,有人归入表形状类,但也可归入表形义较虚化的专指类;另一方面 是受人们认知的影响,比如“张”,它来源于动词,可归入动状类,但由于它称量的是具有 平面状的事物,在人的认知反映中“张”已定格为表平面状的形状类量词了。受量词分类的 影响,我们对一名多量的语义相构进行分类,难以得到一个准确而严格的普遍认同结果, 但我们分类的目的是为了能对量词的语义相构情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反映,使人们对其 有一个比较基本的系统的认识,因此,个别或少数的量词在归类上的分歧并不影响甚至 改变我们的结果。我们对“八百词”的个体量词进行归类,将其分为泛用型、形状型、动状 型、替代型、专指型。具体分布如下: 泛用型:个、只、枚 形状型:块、条、幅、枝 (笔)、支、管、根、颗、粒、棵、株、朵、道、面、轴、 挺、牙、眼、孔、丸、扇、帧、瓣、锭、架、座(碑、钟) 替代型:口、顶、头、峰、杆 (旗、枪)、领、尾、枝 (花)、把 (刀)。 动状型:张、截、贴、抬、乘、铺、垛、滴、发、服、挂(窗帘)、出(戏)、卷(书)。 专指型:家、座、 (城市、矿山) 、份、项、艘、首、阕、本、册、部、件、样、所、 间、栋、幢、处、名、位、员、段、们 (炮、功课)、篇、句、具(尸体、棺材等)、宗、层、辆、 节、户、级、则、期、副(药)、剂(药)声(雷)、匹、尊。 对一名多量进行的语义类别构成的分类,我们从量词的语义类别的相同或相异来分 出第一层次的同类相构和异类相构两大类,同时,根据量词语义类别的次分类,进一步 作第二层次的语义相构类别的划分。每次分类都以两个量词作为一个分类单位,三个以 上的量词语义相构情况涉及得比较少。 2. 2. 同类相构 如果配同关系量词在语义类别上属于同一类型,则构成同类相构。例如: ( ) a : 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 山茶树,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 (鲁迅《在酒楼上》) b: 过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一个活泼的人……(鲁 迅《非攻》) (9)a: 架上满是中国书、外国书,《理想之良人》自然也在内—— 一共有两部。 (鲁迅《幸福的家庭》)。 b: 学程正捧着一本小而且厚的金边书快步进来。(鲁迅《肥皂》) (8)a 的“株”和(8)b 的“棵”都称量树,构成配同关系,而它们又都属形状型;(9)a 的“部”和(9)b 的“本”都称量“书”,构成配同关系,它们都是专指型,两例中的一名多量 都是同类相构。 一、 泛用型同类相构 ,即陪同关系量词都属于泛用型。例如: 鼻子:个、只;胳膊: 个、只;耳环:个、只;翅膀:个、只;船:个、只;角: 个、只;轮子:个、只;鸡:个、只;老虎:个、只;纽扣:个、枚;炮弹:个、枚; 图章:个、枚。 这类配同关系量词主要是“个”和“只”、“个”和“枚”《八百词》没有收“只”和“枚”,但 “戒指”可用“只”“枚”及“个”。其中“个”与“只”相构所称量的名词主要是表示动物的或成对东 西中的一个事物。称量动物时,外形有显著特征(如蛇、蚯蚓等)和部分家畜(如猪、 马、牛)一般不用“个”和“只”。从这点可以看出,量词的形成既和事物本身的内因条件有 关,又和社会认知的外因条件有密切关系。另外,“个”与“只”称量动物有区别,一是“个” 主要用于口语中,“只”既可用于口语,也可用于书面语;二是在语法上,“个”不能单独指 代名词,后面必须出现表动物名词,而“只”可以。比较下面的说法: 鸡一只、鸭二只, *鸡一个、鸭二个 你们养了多少只鸡?五十只。 *五十个。 数一下这里的鸡,一只、二只、三只……。 *一个、二个、三个。 “个”、“枚”所称量事物除上面例举之外,还有“导弹、地雷、橄榄、鸡蛋、螺丝、金 牌、棋子、铜钱、校徽、勋章、硬币、炸弹”等。 二、 形状型同类相构 ,即配同关系量词都属于形状型。例如: 扁担:条、根;瓜子:粒、颗;布:块、幅;肉:块、片。 由于形状型内部的再分类,如可分为条状、块状、面状、点状等,因此这种类型我 们又可以进行第二层次的再分,分为相同形状相构类和相异形状相构类。 10 (四)长条形类名词与“支”、“根”、“条”组合情况考察 “支、根、条”所称量的对象都具有长条形特征,在这种共性特征下,它们可构成配同关 系。例如: (164)就是地上的一根麻绳,他也乐意拾起来,即使没用,还能稍微安慰他一下, 至少他手中有条麻绳,不完全是空的。(老舍《骆驼祥子》) (165) a:盯上半个小时左右,琴弦在他眼里变粗了,如两支椽子。 (《张炜中篇 小说选》,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b:接上,两根圆圆的粗椽炸开,分化成无数条粉红色的细线。(同上) (166) a:后来分家,我们也分开了。他有得三十几条枪。(郭沫若 《流沙》) b:陈淮海把手枪插进腰里,端起一支冲锋枪,大吼“冲啊 !” (刘亚洲《一个女人 和一个半男人的故事》) c:如果为着张家孝敬了一根紧口套筒枪,就一经帮他说话…… (石灵《捕蝗者》) 除个别例子(如上例(166)的“枪”)以外,“条”与“支”不构成配同关系,其原因主要是两 者在形变特征上形成对立。形变特征是指物体形态变化的特性。它和硬度 (坚硬的程度) 有关,一般来说,硬度越大,形变能力越小,硬度越小,形变能力越大。我们不说硬度, 而用形变,因为硬度指物体的内质,而形变指的是外部特征,硬度和形变并不总是构成 反比关系。比如铁丝和铅笔,铁丝的硬度大于铅笔,但我们的生活经验中,铅笔是直的、 不易变形的硬体,而铁丝却是成弯曲的曲体状。这样,我们认为铁丝的形变能力大于铅 笔。“支、根、条”所称量事物的形变特征,我们主要指其弯曲与延伸的变化。三者表现为 条:【+形变】;根:【+形变】支:[-形变]。“条”称量的事物基本上会产生弯曲和延伸 变化,“根”称量的事物有部分会发生变化,部分不会,“支”称量的事物根本不发生变化。 因此, 一支笛子 一支金笔 一支雪糕 → *一条笛子 一条金笔 一条雪糕 一条蚕 一条胳膊 一条电线 → *一支蚕 一支胳膊 一支电线 一根麻绳 一根项链 一根神经 → *一条麻绳 一条项链 一条神经 → *一支麻绳 一支项链 一支神经 一根冰棒 一根粉笔 一根烟 → 一支冰棒 一支粉笔 一支烟→ *一条冰棒 一条粉笔 一条烟 “条”与“支”不形成配同关系,因此,本节讨论的是能形成配同关系的“条”和“根”、“根” 和“支”。 1.“支”、“根”、“条”的历史考察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条”与“根”所称量的事物范围是很不平衡的。“条”的本义是“树 枝”,但它在南北朝时期就不限于称量和“树枝”有关的事物了,而是可以泛用到许多有形 的条状物(如绳、裙等)及无形的抽象事物(如法、事、经义等)。“根”的本义指植物的“根”, 它称量的事物基本上和“木”有关,称量范围受到限制。根据刘世儒 (1965)、王绍新 (1990 ) 彭文芳(2001 )等分别对魏晋南北朝、唐朝、元朝量词的考察,“条”“根”在这几 个时代的称量的对象基本上如下: 条 根 魏 普 南 杨柳、桑叶、绳、玉佩、道路、裙、树 、 草 、 大 蒜 、 长 北朝 袈裟、法、诏书、事、罪、注、讼、 木 、 木 简 、 好 猫 、 44 经义、计等。 唐 朝 元 朝 藤、杖、水、阶、路、巷陌、带、 帔、衲、蛇、蚓、烟、气、事、恶 等。 绦、路、腿、计、藤、杖、背、钉 木、椽、河、港、梁、矛、拄杖、 眉、枪、绳子、鞭、蛇、性命、裙 子、扁担、柳、肋骨、被、烟雨、 扇杆、浓血、石柱、小桥等。 (表 19) 须等。 木 、 棒、 树 苗 、须 、 毛等。 杖、香、柏、草、 更筹、柴、金钗、 椽、桃符、棕、竹 笋、槌等。 魏晋南北朝及唐时期,“条”与“根”称量的范围基本上界限分明,两者不构成配同关系, 到了元朝,随着“条”“根”称量范围的扩展和延伸,两者的称量对象有部分形成交叉,“条” 与“根”构成配同关系。如: (167) a :三尺枯桐传古意,一根 葵杖知归程。 (李修生主编《全元文》,江苏 古籍出版社) b:拖一条藤杖。(隋树森主编《全元散曲》,中华书局) (168) a:久后无根椽和张瓦。(王季思主编《全元戏曲》,人民文学出版社) b:三条椽下,七尺单前,一切不顾。‘(《全元文》) 到了明清,“条”与“根”构成配同关系称量事物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下面是我们对《三 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词话》、《红楼梦》中“条”和“根”所搭配的事物的统计 情况: 条 根 棍、棒、枪、禅杖、带、索、绳、链、 木头、锥尾、枪、翎、竹 鞭、朴刀、席子、藤条、被、竹竿、秤、竿、譬子、箭、辫子、棍 戟、松木、矛、画烛、火焰、桥、架、 子、签、蝴蝶结、肋骨、 梁、线、汗巾、帕、纸、心、口袋、舌、指甲、木板、门门、线、 街、毛竹、绦、尾、钢叉、扁担、抹布 绦、鞭子、柴、蜡、香、 绳 (表 20) 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两者能共同称量的事物有“枪、线、鞭、烛(画烛)、绳、绦、 尾”等,如: (169)a:牌上插标枪二十四根,手中仗一口宝剑。(《水浒传》第 59 回) b:右手使一条标枪,后面打着一面认军旗。(同上) (170)a:打了个欢翅,将那条尾剪了又剪。(《金瓶梅词话》第 回) b:背着黄包袱,插着两根雄尾、两面牙旗……(《金瓶梅词话》第 48 回) (171) a: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三国演义》第 38 回) b :他赶着问是谁,那里把一根绳子往他脖子上一套,他便叫起人来。 (《红楼 梦》第 88 回) 45 (172)a :项上金蟾缨路,又有一根 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 《红楼梦》第 回) b :里面短短的一件水红妆缎看肤褶子,腰里紧紧束着一条 蝴蝶结子长穗五色 宫绦。(《红楼梦》第 49 回) “支”同“枝”,《说文》“去竹之支也,从手持半竹。”徐笺:“支、枝古今字,干支犹干 枝也。”作为量词,“支”所指事物的意义距离本义较远,除了可指与“枝条”有关的事物外, 还可指与枝条毫无关系的事物。“支”的这个特征在魏晋南北朝就己形成。以下略举几个不 同时期的例子,以见一斑。 (173)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流注上下。(《莲社高贤传》) (174)公既与我同姓,又字得吾半支,此是公命当应长生也。(《神仙传》卷 6) (175)若非圣人说下许多道理,则此身四支耳目更无安顿处。(《酉阳杂阻》) (176)乃起,与二人指一支径:“但由此,自合官道矣!”(《朱子语类》) (177)为此分拨一支人马。(《全元戏曲》) (178)高太尉要取这支水军并舱只,星夜前来听调(《水浒传》78 回) 2. “支”、“根”、“条”的语义考察 人们已从不同角度对其语义特征进行了论述。戴浩一(1990)等从认知基础解释“条” 的延伸、弹性特征和“根”的硬性、非延伸等特征。石毓智(2000)从人们对维度比例的认 知角度来说明“条”与“根”的区别。他认为“条”为二维线状的东西,X 与 Y 代表两个维度, 当 Y/X 的值接近于 时,有关的物体用“条”量度,“根”为三维形状的东西,用 Z 代表第三 维,Z 远远比 X 或者 Y 大,或者,Z 的值不变,X 和 Y 变得极小,此时用“根”。同是条状 的东西,解释为不同的维度比例之差,这似乎有点不恰当。比如说,“一条黄瓜”与“一根 黄瓜”,前者解释为 Z 维度扩展的结果,而后者解释为 X 维度扩展的结果,就有些不太好 理解。朱庆明(1994)通过实例分析,从生物、形状、性质等方面来考察,认为“条”和 “根”都可与生物名词搭配,“条”计量动物,“根”计量植物,这是它们的一个显著差别。另 外,“条”称量的事物呈弯曲状、有软性,“根”称量的事物则具短而粗或长而细的特征。 根据他人的研究,并结合自己的考察分析,我们对“条”“根”的语义特征尽可能作比较详 细的描写和解释。这里的讨论既有“条”“根”的配同关系情况,也涉及它们的搭配对立情况。 一、生物特征 胡附先生在《数词和量词》中提到,“‘条’一般指狭长的东西,可以指 生物,也可以指非生物”。从生物特征看,“根”同样可以指生物与非生物,但在指生物时, “条”和“根”有明显的对立差别:“条”指动物,“根”指植物,准确地说,指植物的局部成分。 如: 一条蛇 一条蚕 一条牛 一条泥鳅 一条鱼 一根草 一根蒜 一根芦苇 一根葛笋 一根甘蔗 “条”指动物是从唐代开始的,其计量的动物必须是形体上呈显著的长条状,但并非长 条状的动物都能用“条”计量,如“一匹马、一头猪、一只老虎”不能说成“一条马、一条猪、 一条老虎”,这里面的原因可能是与文化、范畴化等因素有关。另外,无肢的动物一般只 用“条”,而有肢的动物除用“条”外,还可能用其他量词,如“一条鳄鱼”与“一只鳄鱼”、“一 条牛”与“一头牛”等。“根”指植物是由其本义“树根”决定的,它最初就是用来称量植物的。 “条”与“根”在生物特征上各自形成自己的动物与植物搭配类,它们的搭配是比较稳定、严 格的,不形成配同关系。 46 二、物质特征 物质性与非物质性是相对立的。具有物质性特征的事物体现为可感性、 具体性,具有非物质性特征的事物体现为非可感性和抽象性。在这点上,“条”既可和具有 物质性特征的事物搭配,也可与具有非物质性特征的事物搭配,而“根”则只能与具有物质 特征的事物搭配,因此: 一条(*根)理由 一条(*根)退路 一条(*根)热线 一条(*根)命令 像直线、航线、运输线、生命线、线路、光线、途径、视线、渠道、虚线、路线、半径、 谜语、谎言、喜讯、刑法等等只能用“条”称量。物质性特征可以使我们区别下面例中的同 名异义现象: (1) a:有一根垂线 (2) a:是一根纬线 b:有一条垂线 b:是一条纬线 (1) a 的“垂线”肯定是指“用丝、棉、麻、金属等制成的细长而可以任意曲折的东西”。 (1)b 也许所指和(1) a 同义,但可能指“有长、没有宽和厚的图形”。(2) a 肯定指“纬纱或 编织品上的横线”。(2) b 除此外,也许指“假定的沿地球表面跟赤道平行的线”。下列例子 中的名词具有比喻义,不指具体的可感事物,因此量词只能用“条”而不用“根”。 (179) 腰铃儿却是收束得较紧的,如同系了一 条 无形的带子。 ( 梁晓声《顺 嫂》) (180) 语文考试的命题形式和趋向,使教师如同捆上一条无形的绳索。(《北京 文学》2001 年第 期) (181) 不幸的是这好声后边拖了长长的一条尾巴,接了一句:“好孩子啦 !”(邓 友梅《一曲谢知音》) (182) 我们的教育只有一条轨道,谁出轨,谁就翻车。(王周生《星期四,别给 我惹麻烦》) 三、围形特征 围形指由围长所形成的截面形状。“条”与“根”称量的具有物质性 特征的对象应是一个三维体,这个三维体在长维比例上占绝对优势,而在高与宽的维度 上,两者的比例会相对改变。若高、宽维度比例基本相同,则它们构成的围形截面或是 圆形或是方形,如图 2-1 和图 2-2,若高、宽比例差距较大,则形成长方形的围形,如 图 2-3 。 ) 图 2-1 图 2-2 图 2-3 在围形特征上,a:“根”基本上都是适用图形图 2-1 的圆围,对图 2-2 的方围适应性比 较差,对图 2-3 的长围基本不适应;而“条”可适用图 2-1、图 2-2 和图 2-3。当然,这三 个围形并非与几何中的圆、方、长形严格对应,而是一种近似值,或是与人们的认知有 关。实际上,在围形特征上,没有规则的长条形物体一般都用“条”。 b:围形面积较大的 物体只能用“条”,像“一条山脉、一条堤坝、一条田埂”等就不能用“根”。围形特征可说明 下列现象: 一条板凳 *一根板凳 一条毛巾 *一根毛巾 一条伤疤 *一根伤疤 一条被子 *一根被子 47 一条匾 *一根匾 一条跑道 *一根跑道 一条肥皂 *一根肥皂 一条街 *一根街 下面略举几例: (183) 这一回才看见窗子上边横着条长匾。(老舍《二马》) (184) 我站起来去接茶,注意到她脖子上围着一条妈妈在六十年代系过的那种 方格头巾。(阿成《间谍》) (185) 杨云吓得脸都白了,握住长江的手“呜呜”地大哭起来。至今长江手上还 留着一条很长的刀疤。(《幽默与笑话》2002 年第 期) (186) 三年相处,没有打仗,也同样都在一条战壕等待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 (《小说选刊》1999 年第 10 期) (187) 这只是一条门槛,一个关头。(鲁迅《狂人日记》) (188) 它大约有两条田埂拼在一起那么宽。(老舍《小坡的生日》) (189) 我以为坝就是一条坝,如同堤坝。(老舍《骆驼祥子》) 由于“条”和“根”都能适用于图(1),因此在这点上,它们能形成配同关系,如: 一条钢丝 一根钢丝 一条拐杖 一根拐杖 一条天线 一根天线 一条鞭子 一根鞭子 四、长度特征 指“条”“根”称量的对象的相对长度。“条”指的事物具有延伸性,“根”不 具延伸性。前者更准确地说,“条”称量的事物常常是长度上的事实延伸,而“根”指的事物 并非不能延伸,而是非事实延伸或认知意象上的有限性。因此,“条”“根“的长度在人们认 知图式上就表现为“条”长于“根”。具体地说,“条”可以称量向两端延伸而无界点的长形物 体,而“根”称量的是两端有界点的有限长度物体。这样的差别体现为: a:较长的长形物体只能用“条”计量。例如: (190) 河里没有多少水,可是长着不少的绿藻,像一条 油腻的长绿的带子。 (老 舍《骆驼祥子》) (191) 缓缓向前延伸推动的火车,像是一条 被人遗弃在街边的废弃了的电影胶片 。 (《小说选刊》1999 年第 11 期) (192) 耸立在前面的连山,阴森得像一条庞大的吃人的怪物。(郭沫若《黑猫》) b:“条”“根”称量相同对象构成配同关系时,我们的认知反映是“条”比“根”长,比较: 你把这根线穿进针孔里去? 你把这条线穿进针孔里去 用筷子夹起一根海带放到碗里? 用筷子夹起一条海带放到碗里 他扛起这根铁轨就走? 他扛起这条铁轨就走 在我们的生活经验中,穿进针孔里的线、夹起的海带、扛起的铁轨都不会太长,是有 界点的,因此用“根”称量比较准确。对比下列实例: (193)a :大家慢慢地在沙地上走动着,同时注意着远处灰色的天空下两 条 铁轨 交叉的地方。(耶林《月台上》) b:人多的时候,天是很亮的,那两根 铁轨上的有轨电车也比现在要多得多。… …张三现在就跟着铁轨在走。(陈林《一天》) (194) a:江面也有一条尾巴,那是暗轮叶子激起的白沫。(茅盾《色盲》) b:小老鼠拖着根湿辘辘的大尾巴钻进窝棚。(《小说月报》2002 年第 期) (195) a:胳膊上努凸着虹蝴般粗细的青筋,那一条条青筋,极富生命力地搏动 着,痉挛着,挣扎着。(张洁《来点儿葱来点儿蒜来点儿芝麻盐》) 48 b:每讲一句话,便把舌头绕到右牙床上去挑去按去顶那根鸡筋。(同上) (193)a 是“大家”从所在地向远处远视两条向前延伸得较远的铁轨及其相交处,所以选用 量词“条”;(193)b 是“张三”在沿铁轨走的时候,正视着铁轨,视力没有向两边扩展,因 此看到的只是视力的正视范围,这就使铁轨似乎是一个相对的有界长度物体,因此用了 量词“根”;(194) a 的“尾巴”是比喻用法,因显得较长,只能用“条”;而(194)b 的“尾巴” 是实指,作者用“根”,当然此处也可用“条”;(195) a 和(195) b 相比,(195) b 的“鸡筋” 明显很短,(195) a 的青筋比较长,分别用“根”和“条”,以示其长短差异。 我们说“根”指不可延伸的两端有界点的事物,这并不总是说对象本身是一个有限长度 的物体,而是有时是指一种主观上的感知,这样的感知主要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是与我 们视觉的注意焦点有关。有时即使是一个向两端延伸的物体,但我们的注意力只集中在 某一段,则这一段就似乎被切割下来,成为两端有界点的部分,而其余部分则被忽略。 如上述例(193)b 中的“铁轨”;二是受背景切分的影响,即背景提供了一个参照,“根”所 指对象的长度是根据这个参照而被切分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一段。比如: (196)两名男子躺在路上,脸上全是血,一动不动,两根电线和电缆线横在 马路中间。(《潇湘晨报》2002 、10、 27 ) 这里的“电线”和“电缆线”都是向两边延伸的,但“马路”成为它们的背景,或者说以“马 路”为比照,使横在马路上的电线和电缆这部分被切割出来,成为有界的长度极短的部分 , 因而用“根”计量。 有长短认知差异的“条”“根”,是在指可延伸的事物时,“条”长于“根”,“条”为相对无界 的,“根”为相对有界的。但如果所指物体有一个固定长度,没有延伸变化,则这种差异就 基本消失,如: 一条鞭子 一根鞭子; 一条拐杖 一根拐杖 一条扁担 一根扁担; 一条辫子 一根鞭子 一条黄瓜 一根黄瓜; 一条领带 一根领带 一条舌头 一根舌头; 一条皮带 一根皮带 “鞭子、拐杖、扁担、辫子、黄瓜、领带、舌头、”等物体的长度是相对固定的,不 可延伸的,因此用“条”或用“根”都可以。 对“条”“根”的语义特征,我们可以用下面这个层次图式来表示: 长条形(条、根) 生物 非生物 动物 (条) 植物(根) 非物质形(条) 物质形(条、根) 方围、长围(条) 圆围(条、根) 较长(条) 较短(根) 我们可以把“条”“根”所搭配的事物看成是同一个范畴内的成员,在这个范畴内,每一个 成员都是因长条形特征而聚合在一起的,但其中一个或数个成员却和其他一个或数个成 员有一项或数项差别特征。因此当我们说量词体现事物范畴化特征时,实际上是因某一 个特征而使事物类聚的。量词在体现事物范畴化时,范畴内的成员特征和量词特征的匹 49 配是有层次性的,有的成员只和量词的最高层次特征相适应,因而就进入该范畴,当然 这是最基本的条件;有的成员不仅适应于最高层次,而且还和其他下位层次特征相适应, 这样就形成同一量词范畴成员之间特征的差异。 现代汉语中,“支”称量的事物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意义比较实在的具体的事物, 如笔、冰棒、蜡烛、笛子、枪、箫等;一类是具有隐喻化性质的、意义较虚的事物,如 歌曲、儿歌、乐队、骑兵、队伍、支流等。在称量前一类事物时,“支”称量的对象应符合 这样的语义特征: 一、长度固定 这并不是指事物有一个确定的统一的长度量,而是指各事物的 长度分别是相对稳定的,不会产生伸缩,像蜡烛、雪糕、笛子等的长度,基本上是保持 一个常态长度。 二、比较短细 短细也是指其相对性,没有一个确定值。我们所考察的“支”的 称量对象中,基本都是不会太长太粗,如试管、香烟、浆、爆破筒等。以火箭为例,虽 然“火箭”可用“支”,但粗长的大型火箭就不应用“支”,下面例子的“枚”换成“支”就不合适。 到目前为止,ESA 最大胆的计划 ————— 让名为“罗塞塔号”的无人驾驶太空船与一颗彗 星会合—已经只能寄望于 2003 年 月 12 日一枚与 Kourou 所发射火箭类似的阿丽亚娜 火箭能够成功升空。 (《科学时报》12 月 19 日) 三、比较圆直 直是指事物一般不会弯曲变形,像领带、鞭子、辫子等,虽然 符合上述条件,但不圆直,也不能用“支”。 在称量具体事物时,“支”“根”基本上能构成配同关系量词,并且语义上没有明显区别。 如: (197) a :她说看到他屋里那么多根蜡烛,她可不可以讨两根 。(严歌荃《谁家 有女初长成》) b:吃完之后,又要了一支点过的四两烛和一个树烛台。(鲁迅要阿 Q 正传) (198) a:母亲拄着一根五哥由东洋带回来的手杖。(郭沫若《黑帽》) b:他右手扶着一支木杖。(《小说选刊》2000 年第 期) (199) a :他站起来,从夹克口袋摸了一根 纸烟,抛过三夹板给伊。 ( 陈映真 《将军族》) b:他赶快搜了搜口袋,递过一支雪白的纸烟,为伊点火。(同上) (200) a:花是白的,都带着尖,又一律指向天,真像一根根白箭从地下射出来 。 (《小说选刊》 2000 年第 期) b:父亲就这样无言地用嶙峋的驼背将生活的耻辱和重负扛着,就像一张弓无言 地坚韧着,积攒着,为一支支 响箭预备着生命的涌动和波澜。 (《散文》1993 年 第 期) (201) a :如果为着张家孝敬了一根 紧口套筒枪,就一径帮着他说话…… ( 石灵 《捕蝗者》) b:带来三十支枪,十把十字镐,二十把圆锹。(万迪鹤《没有准备》) (202) a:父亲有一支古箫,从江西老家带出来的。(《散文》1993 年第 期) b:他的手里拿着两根横箫—它们得到了空前热烈的接待。 (王西彦《兽宴》) “支”“根”形成配同关系时,它们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语法和语体意义上。 语法上,a:在构成复合量词时,只能用“支”,不能用“根”;b:计数时一般用“支”不用 “根”;c:在“X 数”格式中,一般倾向于用“支”。如: 50 a:香烟:20 支(*根)/包 铅笔:10 支(*根)/盒 蜡烛:0.20 元/支(*根) 灯管:8 元支/(*根) b:试管架上还有多少试管? 一支、二支、三支……?一根、两根、三根。 缴获敌人多少支枪?一支、两支、三支……?一根、两根、三根。 我数了一下这里的笔,支数不对。?根数不对 他拿去的标枪和拿回来的标枪,支数不一样。?根数不一样 语体意义上,“支”用于科学体,而“根”不能用于科学体。下面例子中的“支”都不能换成 “根”。 (203) 经过对其中最完整的 支骨笛进行试奏与测音,可以准确地奏出七声音 阶。(袁静芳主编《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 (204) 在湖南长沙左家公山和河南信阳长台关的战国楚墓里,各有一支竹杆毛 笔。(杨再春编著《中国书法工具手册》,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205) 继美军于 60 年代中期装备世界上第一支 5.56 毫米小口径步枪之后,北 约诸国紧步美国的后尘,也纷纷研制 5.56 毫米小口步枪。 (黄守锉等编著《轻武 器与战争》,国防工业出版社) (206) 用九斗以上的弓,射十箭中七支为第二等。(《中国武术史》,人民体育 出版社) (五)量词“个”的泛用现象考察 “个”是汉语中适用范围最广的量词,它可用于许多没有专用量词的事物,也可用于好 些有专用量词的事物。据《现代汉语频率词典》(北京语言文化学院,1986),它的出现 频率相当高,在使用度最高的前 8000 词中居第 位。本节考察“个”,主要包括:一、 “个”的历史考察及其语义特征;二、“个”的使用范围;三、“个”的泛用作用。 1.“个”的历史及其语义特征考察 关于“个”的历史发展,洪诚(1963 ), 吕叔湘(1999 )、刘世儒(1965),王绍新(1989 ), 张万起(2001 )”等或从语源考据,或对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都作过论述。这里,我们主 要从“个”与名词的组合情况来简要勾勒出“个”的发展,目的是了解“个”的语义特征的形成 , 从而更好地说明“个”的泛用原因。 《说文》:“茵,竹枚也。”《说文》段注:“方言曰:筒,枚也。郑注礼经云:个 犹枚也。今俗或名枚曰侗,音相近。”“个”的最早量词用法是量“竹”,例如《史记》:“竹 竿万个。”(《史记·货殖列传》),但从先秦西汉时,“个”就不限于量“竹”了。 ①例如:(① 下列例子主要引自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中华书局,1965 年 ) (207) 三祸皆持弓,近三而挟一个。(《仪记·乡射礼》)(此处量“弓”) (208) 负矢五十个。(《荀子·议兵》)(此例量“矢”) (209) 国君七个 ,遣车七乘:大夫五个 ,遣车五乘。 (《礼记 ·檀弓》 )(此例量“牲 体”) 到了南北朝,“个”的适用范围已相当广泛,不仅量物,而且还可以量人了,例如: (210) 近日复案行曹云器物,取其剔齿徽一个。(陆云《与兄平原书》) (211) 唯善法寺所见,光内有两个华树,形色分明。(王韵《舍利感应记别录》) (212) 天生男女共一处,原得两个成翁岖。(梁《横吹曲辞·捉溺歌》) 51 (213) 我是万乘君王,杀汝三五个之类,何有患乎?(《搜神论》卷 3) 到了唐代,“个”的适用范围有了许多新的发展,出现了量自然景物、处所、时间、数 目、文字词语、抽象事物等。 ①例如(①下列例子主要引自工绍新《量词“个”在唐代前后 的发展》,《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 年第 期): (214) 门前九个峰,终拟为文乞。(贯休诗《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 )(此例 量景物) (215) 云居问曰:“老老大大汉何不觅个 住处?”(《景德传灯录》卷 10(此例量 住处) (216) 以亿云及株,及万一下不云及亿,嫌为万个亿,故辨之也。(《诗经》孔 疏,《十三经注疏》)(此例量数目) (217) 嘘嘘,别处有人,问汝不可作遮个 语话。(《景德传灯录》卷 18)(此例 量语言单位) (218) 得失任渠但取乐,不曾生个是非心。(陆龟蒙诗)(此例量抽象事物) 唐代是量词“个”的重要发展时期,主要的一个体现是在语义上,它已从量具体名词发 展到量抽象名词,并进一步发展为后面可以出现非名词性成分,如“六亲坳哭还复苏,我 笑先生泪个 无。” (《景德传灯录》卷 19),这基本确定了现代汉语中“个”的适用范围了。 唐以后,“个”在称量事物的范围对象、类别及使用频率等方面都有更充分的发展(可参见 张万启,2001) 量词“个”的发展过程中,所组合的名词范围越来越广泛,反映了它的语义也经历了一 个由实渐虚的轨迹,可以简单描述为:本义 —————具体事物—————抽象事物。语义虚泛以 后,“个”更是一个纯粹的语法单位了。而从语义角度看,当“个”已称量抽象事物及动作时, 我们可以说其语义己趋于零,或者说“个”为零性语义特征的量词。吕叔湘先生认为“‘个’字 不像其他量词一样受事物形状和其他特性影响而在应用中受限制,‘个’字是无色彩的,因 而容易扩展它的范围。这正说出了“个”的语义本质及其泛用理由。 2.“个”的泛用考察 关于“个”的适用范围,人们多有论及,主要是说明其泛用性。朱德熙先生 (1982)认为: “几乎所有的个体名词 — —— —— 不管有没有自己的专用量词 —— —— — 都能说‘个’。胡附先生 (1984)也认为,“个”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指人和动物,也可指具体事物和抽象事 物”“一些没有特定的量词的物体都可用它”。俞敏先生就“个”的适用性,曾做过这样一个 实验《燕京学报》第 36 期,1945 年 月),他问了 20 个北京出生的人,叫“尾巴”是“一 条尾巴”还是“一根尾巴”,结果 20 个人当中有 19 个人回答是“一个尾巴”。朱德熙等人的 论述和实验都证明了一个主要现象:“个”的适用范围是非常广的。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能 说明这个问题,有人(丁凌云,1999)研究了儿童语言中量词的使用情况,在所调查的 15 岁儿童的自发性话语中,发现“个”出现的次数占个体量词出现总次数的 92 1%,而且 是儿童语言中出现得最早的量词。产生这样的结果是因为,儿童语言的习得是从成人获 得的,由于“个”在成人语言中出现的频率高,因而儿童就据此对“个”的使用进行自推和自 展。我们也对“个”的泛用情况也作了两项统计,一是对《八百词》和《词典详解》中“个” 对名词的适用情况的统计,二是“个”在具体作品中运用情况的统计分析。先看第一项统计 结果: 《八百词》 《词典详解》 52 438 2240 152 1516 34 7% 67.7% (表 21) (说明:《八百词》的收词原则是,只和“个”搭配的名词一般不收,这样的话,如果我们 把《词典详解》中的 2240 个名词中,只和“个”搭配的 677 个名词去掉,则“个”能搭配的 比例为 37 5%,结果与《八百词》基本一致。) 对于“个”的具体运用情况,我们统计了作家老舍的《离婚》和当代作家王朔的小说 《空中小姐》、《永失我爱》、《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主要将“个”和其他个体量 词在他们的作品中出现的情况作一个比较,具体情况如下: 《离婚》:部 1、乘 1、滴 1、挂 1、面 1、名 1、抹 1、首 1、丸 1、株 2、本 2、顶 2、堵 2、号 2、家 2、棵 2、门子 2、页 2、层 3、分 3、枝 3、道 4、朵 4、根 4、间 4、辆 4、笼 4、 片 、所 、头 、项 、颗 、口 、座 、把 14 、条 23 、块 25 、只 27 、张 30 、位 30 、句 42、件 43、个 803 统计结果是:共使用个体量词 45 个使用次数 1105 次,其中“个”出现次数 803 次, 其他 322 次,“个”的使用频率极高,占 72.6%。 《空中小姐》、《永失我爱》、《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顶 1、栋 1、杆 1、具 1、口 1、列 1、抹 1、篇 1、曲 1、套 1、页 1、株 1、柱 1、尊 1、柄 2、场 2、次 2、滴 2、堵 2、封 2、根 2、号 2、盘 2、首 2、台 2、枝 2、把 3、面 3、枚 、盏 、艘 、棵 、层 、名 、扇 、分 、座 、颗 、本 、道 、件 、块 10 、架 13、 位 15、辆 17、家 18、间 22、张 28、支 29、只 30、条:35、个 601 统计结果是:共使用个体量词 53 个,使用次数 1014,其中,“个”出现次数为 601 次, 占总数的 54.5% 上述统计结果表明,“个”的使用频率是相当高的,并且它所适用的范围也是相当广的 。 但数据也证明了另外一个情况,“个”虽然出现频率高,但并不是万能量词,能代替一切其 他量词。有人(贝罗贝《上古、中古汉语量词的历史发展》,《语言学论丛》二十一辑, 1998 ;桥本万太郎《语言地理类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认为,“个”将会把汉 语中的量词统合为一,成为汉语中唯一的量词。事实说明,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不正确 的,“个”的泛用程度高,但并不意味着取代、统一其他量词。朱德熙等人的说法只是意味 着口语中“个”的运用,并不指汉语量词的单一化结果。 总收入的和量词搭配的名词 能和“个”搭配的名词 “个”所占例 3.“个”的适用范围考察 汉语量词在和名词的相互选择中,两者能否实现其共现,和各自的语义有关,即看名 词的语义是否和量词的语义有相容性。具有不同语义特征的量词常和在语义上有相同特 征的名词组合。如表条形状的量词“条、根”常和指称条形物的名词电线、沟、皱纹等组合 而如前所述,“个”是一个零度性语义特征量词,这样的语义特点决定了它在和名词的搭配 上具有最大的相容特征,体现出两个优势:一是它可以和指称无外形特征事物的名词组 合,如抽象名词等;二是可以忽视具体事物的外形特点,和指称有具体外形特征事物的 名词组合。根据这两点我们对语言事实进行观察分析,认为“个”的主要适用范围包括以下 几类名词。 53 1、 表示抽象事物的名词。抽象名词是表示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东西,它们无具 体形状可言,在对量词的选择上,它们无法从本身的形状特点来选择恰当的量词来进行 搭配,这样,零度性语义特征的量词“个”就适应了抽象名词的概念特征,成为称量抽象名 词的主要量词。当然,并非所有的抽象名词都能跟“个”搭配,根据王环(2000),抽象名 词可分为知识类、度量类、消息类、策略方法类、疾病类、情感态度类、程度类。汇训 程度类是其横切出来的一个特殊类,在量词的搭配上没有明显的规律。其他各类和“个”及 其他量词的搭配情况如下: 知识类 一 门 度量类 + 一 消息类 策略方法 疾病类 情感类 + + + + 个 其他 条、件 条 一 一 (表 22) 知识类抽象名词不能和“个”而可和“门”搭配,如: 一门(*个)知识 一门(*个)哲学 一门(*个)业务 一门(*个)语言学 度量类抽象名词基本上能和“个”搭配,如: 一个高度 一个乘积 一个流程 一个百分比 消息类抽象名词基本上能与“个”搭配,有的同时也能与“条”或“件”组合,如: 一个(条、件)新闻 一个(条、件)秘密 一个(条)广告 一个(条)消息 策略方法类名词基本上能与“个”组合,同时大多数也能与“条”组合,如: 一个(条)办法 一个(条)途径 一个(条)法令 一个(条)思路 疾病类抽象名词只能与“个”组合,不能和其他量词组合,如: 一个感冒 一个肝炎 一个狂犬病 一个伤寒 情感态度类基本上能与“个”组合,如: 一个感觉 一个态度 一个立场 一个论点 略看几个实例: (219) 周晶说,我知道你追求为官清白之道,可是你一个清白又有什么用?(毕 海《出官大小也有场》) (230) 过了三天,她不愿再享受,或忍受这种虚空的有意思,而开始一天改十 几个主意。(老舍《火葬》) (231) 他吃的亏不少,但每次他都能找到一个证明自己并不吃亏的参照系。 (陈 世旭《马车》) (232) 你们高兴吃酒,不如另外想一个吃酒的办法。(《巴金选集》第一卷,四 川人民出版社) 有些抽象名词如意见、路线、原则、制度、消息、命令等能用“条”或“道”等有外形特征 量词来称量,这是由于“条”或“道”的用法虚化的结果。像“意见”之类的抽象事物都是古代 所说的“事”,而这些“事”是必须写成“条文”的,用“条”来称量“事”正是起源于必须把“事”写 成条文的特点。《广雅·释话》“条,书也”,颜师古在《汉书注》中注道:“凡言条者,一 一而疏举之,若木条然。”如《汉书·刑法》“大辟四百九条”,《王莽传》:“又增法五十 条,犯者徙之西海。”可见,这种用法和“木条”有联系,是从这个意义逐渐虚化而成的, 现在这样使用还会产生形象化的效果。“道”的本义是道路,它最初称量的是和道路义相关 54 的事物,如《佛国记》:“佛……下时化作三道宝阶。”因为道路可以通行,由此引申又可 以用来称文书,因为文书也是有“交通”“传达”义可说的。比如“命令”这个词,指上级对下 级发出指示,意味着一个“传达”过程,所以就可用“道”来称量了。 二、表人的名词。吕叔湘先生认为“个”字的主要用途在于称人。称人量词有个、位、 口、名、员、条等,相对于“个”来说,位、口、名等由于受所搭配对象的意义限制,出现 频率远远少于“个”。在上述老舍和王朔作品中,我们统计了称人的“个”,结果是:《离 婚》所用 803 例“个”中,有 278 例用于称人,占 34 8%,《空》《永》《一半》所用 “个”例为 601,其中称人 258 例,占 42 9%,这大概就是作品中“个”使用比例高于词典 中“个”所搭配的名词的比例原因,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知道“个”在一般叙述体中称人的普遍 性,以及“个”作为量词的一项主要功能。 三、某些有专职量词的名词。有专职量词的名词,当它们选择专职量词时,由于专职 量词的语义特征明显,因而能突显名词某方面的特征。但是,如果表达中需要或可以忽 视表达对象的特征时,也就可选择“个”了,“个”就和专职量词构成配同关系,两者在表达 时互为补充,各显其优。例如: (233)a:在车站附近的一条侧街上,替我扛着一口小皮箱和一卷被条的我的大勤 务兵,突然把担子放下,当街向着我跪了下来。 (《郭沫若选集》第三卷,人民文 学出版社) b :在一壁还堆了几个被卷,不用说,它在晚上又在担当寝室的任务了。 (同 上) (234)a :一颗牙齿咬碎了,他毫无知觉,象一条 受伤的狼默默爬向了荒野。 (路 远《在马贩子的宿营地》) b:菜油灯下摇晃的人影,露出一个金牙齿。(艾芜《太原船上》) (235) a:火炉子也燃得很旺,靠窗的一张桌子、两把 椅子、一条 板凳后边靠东 西墙一边排着两张床。(《赵树理文集》第二卷,工人出版社) b:小毛一见小喜,赶紧起来让开铺子叫他躺,自己坐到床边一个凳子上, 听他们谈什么事。(《赵树理文集》第一卷) (236) a:现在该称呼你什么了?马市长?马书记?还是马总?现在不得了啊,四顶帽 子落在马某一个人头上。(陆天明《省委书记》) b:我这儿有份年终总结,这儿还有个小 帽儿:万里红旗飘,人人劲头高,伙 食工作真重要,卫生防疫要搞好。(吴连科编《中国相声精粹》,同心出版社) (237) a:伴出的还有铸造青铜器的范模,可知这方印章是制作青铜纹饰的印模。 (王志敏《中国的印章与篆刻》) b :他便从腰间拿出这个私章盖上,阴文的三个 字虽然极小却清楚得很。 (彭瑞高《叫魂》) 例中(a)的量词具有表形义,通过量词能表现出事物的形状,(b)的“个”却不具此义。 “个”具体能和哪些专用量词构成配同关系,构成的情况又如何呢?为此,我们对《详解》 作了统计分析。下表是统计的结果,表中第一列是专用量词在《详解》中出现的总次数 (表中称为专次数),也就是所搭配的名词总数,第二列是“个”和专用量词形成配同关系的 次数(表中称个次数),第三列是“个”在专用量词总次数中所占的比例。比如“架”,出现的 总数是 16 次,共有 12 次和“个”形成配同关系,则和“个”形成配同关系的比例为 75%。 这就可以说明“个”对“架”的适用情况。 55 量词 专次数 听 级 顶 扇 尊 具 21 枚 30 家 82 座 眼 32 台 16 架 16 所 39 处 口 床 73 项 29 间 16 则 栋 盏 38 把 11 块 35 颗 出 131 只 15 副 支(歌、部队) 23 幢 15 首 97 件 122 张 208 条 13 桩 20 部 76 本 41 篇 29 粒 15 支(扇子等) 个次数 1 18 25 67 25 12 12 28 48 19 10 21 62 10 30 48 73 22 10 比例数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85.7% 83.3% 81.7% 80% 78.1% 75% 75% 71.8% 71.4% 66.7% 65.8% 65.5% 62.5% 60% 57.1% 55.3% 54.5% 54.3% 50% 47.3% 46.7% 43.5% 42.9% 40% 39.3% 35.5% 35.1% 30.8% 30% 28.5% 24.3% 20.7% 20% 56 21 19.1% 85 13 15.3% 14.3% 14.3% 15 13.3% 12.5% 11.1% 36 11.1% 70 2.86% 60 1.67% (表 23) (说明: 一、听罐头、级台阶、顶草草帽、花轿、帽子、蚁帐、扇纱窗、窗户、大门、后 门、门、尊菩萨、佛像、雕塑、具尸体、骷髅都能和“个”形成配同关系。 二、专指型量词如家、座、处、项、间等和“个”形成配同关系的情况比较多。 三、表形状的量词中,块、颗、口、把等比条、根、支、杆、片、朵等更容易和 “个”形成配同关系。 四、“支”可称量歌曲、队伍等抽象事物,也可称量笔、蜡笔等具体事物,但前者比 后者更容易和“个”形成配同关系。 五、表条形状的“条、根、支”中,“条”可用于抽象事物如意见、要求等,所以和 “个”形成配同关系的比例要高。) 上面的数据只是反映出一种结果,但这种结果的具体情况如何呢?即同一个量词什 么时候能和“个”构成配同量词,什么时候又不能构成配同量词呢?这涉及到具体的某个量 词的情况。这里我们仅说明“张”与“个”、“条”与“个”、“口”与“个”的情况。 幅 根 杆 面 朵 封 片 句 颗 株 3.1.“张”和“个”构成配同量词的条件 在“详解”中,“个”与“张”能形成配同量词的共列举了 48 组。而“张”不能与“个”形成 配同量词的列举了 63 组。我们对此进行了分析。 A:能用“张”称量的家具或其他家用品,一般也能用“个”,两者形成配同关系。如: 一张板凳 一个板凳; 一张椅子 一个椅子 一张沙发 一个沙发; 一张桌子 一个桌子 一张床 一个床; 一张垫子 一个垫子 一张写字台 一个写字台; 一张凉席 一个凉席 B:用“张”和用“个”时,能产生意义差别,此时,“张”“个”能形成配同量词。这种差 别主要是“张”能反映称量对象的附载体信息,而“个”不能。如“一个处方”和“一张处方”不 同,前者只说明是开的药方,而后者还附载了处方是己写在纸上的附加信息。这类例子 如: 一张布告 一个布告; 一张传真 一个传真; 一张单据 一个单据; 一张目录 一个目录; 一张蓝图 一个蓝图; 一张凭证 一个凭证; 一张证明 一个证明; 一张清单 一个清单; 一张文凭 一个文凭; 一张合同 一个合同; 57 一张护身符 一个护身符; 一张军令状 一个军令状。 它们的区别可以通过比较下面的例子看得出来: 在墙上写了一个通知。 *在墙上写了一张通知。 画一个表格在纸上。 *一张表格在纸上。 收音机里播了一个广告。 *收音机了播了一张广告。 因此,词汇意义里已隐含或显示了内容已附载于载体的事物一般不用“个”,只用“张”, 如白纸、壁纸、钞票、貂皮、稿纸、门票、月票、锡纸、羊皮、邮票、晚报、墙纸、砂 纸、铁皮等。 C:表证件名称的名词一般可用“张”,也可用“个”,如: 一张执照 一个执照; 一张通行证 一个通行证; 一张合格证 一个合格证。 D:“嘴”“网”“树叶”既可用“张”,也可用“个”。 3.2.“条”和“个” 构成配同量词的条件 《详解》收录的“条”与“个”形成配同关系的有 74 组。其中主要是有两种情况。 A:表抽象意义的名词既可用“条”,也可用“个”。如成语、丑闻、出路、措施、典故、定 律、’定论、对策、理由、认识、渠道、缺点、喜讯、消息、规则、指示、纲领等等。这 类情况占了大部分,共有 51 组。 B:某些名词所指称的具体事物有两种常态形状,一是条状形,二是非条状。当要显示事 物是条状形时,就用“条”称量,若是非条状时,则用“个”称量。此类名词如口袋、疤痕、 麻袋、痕迹、虫子、阴影等。例如: (238)a:……只得引颈眺望,很像一条竖起头颈,随时准备猛然前跃的长虫。(张 洁《谋杀》) b :李应低着头注视着地上的群蚁围攻一个 翠绿的嫩槐树虫。 ( 老舍《老张的哲 学》) (239) a :两条 破破烂烂的麻布袋,这就是郭全海的全部的家当。 (周立波《暴风 骤雨》) b:接着,“喂”吭味一声,往地上一倒,像倒下一个 装满粮食的口袋。(张洁《他 有什么病?》) (240) a:他的前额上,无数的深皱中,夹着一条发亮的伤痕—————他正是老罐头 。 (张炜《秋天的愤怒》) b:王后说王的右额上有一个疤,是做太子时候跌伤的,怕骨上也有痕迹。 (鲁 迅《铸剑》) (241) a :走着走着,她突然发现寂寞的厂院路上多了一条 晃动的人影。(《小说 选刊》2002 年第 10 期) b :就在这时候,有个影子,有个 似乎是深绿、血红、黑灰的影子,从儿子身 后潜了过来。(张洁《他有什么病?》) C:“好汉”可用“个”,也可用“条”。 D:其他一些长条形的事物如拐杖、拉链、天线、胡同、舌头、床单、门槛等可用“条” 也可用“个”称量。不过这些长条形的事物都有长度比较固定、不可延伸的特征。 58

Ngày đăng: 06/02/2014, 14:35

Từ khóa liên quan

Mục lục

  • 前言

  • 有关一名多量现象的基础理论

    • (一)前人关于汉语名量词主要研究简述

    • (二)一名多量现象

      • 1.一名多量概说

      • 2.一名多量的分类

        • 2.1一名多量的数目分类

          • 2.1.1一名二量

          • 2.1.2一名三量

          • 2.1.3一名四量

          • 2.1.4一名五量

          • 2.2一名多量的语义分类

            • 2.2.1同类相构

            • 2.2.2异类相构

            • (三)一名对多量的选择条件

              • 1 .一名异义的多量选择

              • 2. 一名异体的多量选择

              • 3. 一名异形的多量选择

              • (四)小结

              • 第二章 常见的一名多量现象考察

                • (一)画类名词与“张”、“幅”组合情况考察

                  • 1.“张”和“幅”的历史考察

                  • 2.“张”和“幅”的语义考察

                  • (二)颗粒状类名词与“颗”、“粒”组合情况考察

                    • 1.“颗”、“粒”的历史考察

                    • 2.“颗”“粒”的语义考察

                    • (三)刀剑类名词与“把”、“口”、“柄”组合情况考察

                      • 1.“把”、“口” “柄”的历史考察

                      • 2.现代汉语“把”、“口” 、 “柄”的语义考察

                      • (四)长条形类名词与“支”、“根”、“条”组合情况考察

                        • 1.“支”、“根”、“条”的历史考察

Tài liệu cùng người dùng

Tài liệu liên q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