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ainer metaphor and spatial attribute of nouns in mandarin

173 720 0
Container metaphor and spatial attribute of nouns in mandarin

Đang tải... (xem toàn văn)

Tài liệu hạn chế xem trước, để xem đầy đủ mời bạn chọn Tải xuống

Thông tin tài liệu

容器隐喻与名词的空间属性义 CONTAINER METAPHOR AND SPATIAL ATTRIBUTE OF NOUNS IN MANDARIN 崔 娇 阳 CUI JIAO YANG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PEKING UNIVERSITY 2010 容器隐喻与名词的空间属性义 CONTAINER METAPHOR AND SPATIAL ATTRIBUTE OF NOUNS IN MANDARIN 崔 娇 阳 CUI JIAO YANG (B.A. RUC)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双学位硕士(研究)毕业论文 A THESIS SUBMITTED FOR THE DOUBLE DEGREE M.A. BY RESEARCH IN CHINESE LANGUAGE DEPARTMENT OF CHINESE STUDIES, NUS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PKU 2010 Acknowledgements In a blink of an eye, three years of graduate life is ending. As the pioneer batch of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the PKU-NUS Double Degree Program, I feel fortunate to partake in such an excellent learning opportunity and life experience in such a short period of time. Here, I would like to express my deepest gratitude to my teachers and fellow peers who have supported and encouraged me during this period. In my two years at PKU, I found myself in an environment where teachers and students worked together endlessly in pursuit of academic excellence. I consider myself fortunate to be in such an environment. I am deeply indebted to my advisor, Prof Yuan Yulin for his kindly supervision and teachings which guided me throughout this journey and will continue to do so for the rest of my life. I am also grateful to Prof Shen Yang, Prof Guo Rui, and A/P Zhan Weidong for reviewing my thesis and allowing me to participate in their weekly discussion sessions. Even though I spent only one fleeting semester in NUS, the vastly different intellectual climate left a deep impact on me and this experience widened my horizons. Here, I would like to extend my thanks to the excellent teachers at NUS; A/P Shi Yuzhi, who was my advisor there, provided invaluable advice; and the members of the NUS graduate community: A/P Lee Cheuk Yin, A/P Lee Cher Ling, A/P Peng Rui, and Dr Chung Raung Fu, who were concerned for us both academically and personally. I would also like to thank Prof Mohanan from the English Department for permitting me to enroll for his lessons which were also very enlightening. ii I would also like to thank my peers and my seniors. My senior Zhang Xiusong who helped me from the inception of this paper, provided many excellent ideas; Li Xiang’s suggestions were also crucial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paper. My discussions with Xie Chengmin and Zhang Juan were no less important. Kaiqin and Xiaomin were also very helpful. My roommate Jing Jing also deserves credit for participating as an informant, and for being so considerate and kind to me. This paper is therefore a collective enterprise completed with the help of my teachers, peers and friends. Without them it would have been impossible to complete this task. Last but not least, I would like to thank my family; my father and mother for their encouragement and support; my boyfriend for his love and constant encouragements which gave me strength and resolve to survive this baptism of fire. The trials and tribulations of graduate school are like those of life, filled with gladness and sadness, and I am thankful that my family has accompanied me on this journey. Hereby, I wish to convey my deepest thanks to everyone who have accompanied me thus far in this journey. iii 目录 Title Page...……………………………………………………………………i Acknowledgements ..........................................................................................ii 目录 ................................................................................................................. iv 插图一览 ......................................................................................................... vi Abstract ...........................................................................................................vii §0 引言 ........................................................................................................... 1 0.1 问题的提出........................................................ 1 0.2 研究范围 ......................................................... 3 0.3 研究目的及理论借鉴 ............................................... 3 0.4 语料来源 ......................................................... 4 §1 文献综述 .................................................................................................. 5 1.1 国内学者相关研究 ................................................. 5 1.1.1 关于名词的讨论 ............................................... 5 1.1.2 关于方位词讨论 ............................................... 7 1.1.3 关于方位系统的讨论 ........................................... 9 1.2 海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 13 1.2.1 语言与空间的关系 ............................................ 14 1.2.2 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研究 ........................................ 15 1.2.3 生成词库论的物性结构 ........................................ 17 1.3 研究总结以及本文目的 ............................................ 19 §2 方所成分与空间关系 ............................................................................ 22 2.1 方位词的语法化历程 .............................................. 22 2.2 现代汉语方位词讨论 .............................................. 24 2.3 方位词的语法性和词汇性 .......................................... 25 2.3.1 与无生名词的组合............................................. 26 2.3.2 领属性偏正结构 .............................................. 29 2.3.3 名词谓语句 .................................................. 32 2.3.4 单音节方位词语法性的类型学意义 .............................. 34 2.4 小结 ............................................................ 36 §3 空间隐喻与名词的生命度属性 ............................................................ 39 3.1 有生名词与方位词的组合 .......................................... 39 3.2 生命度、空间性与名词的性质 ...................................... 41 iv 3.3 有生名词的空间属性义 ............................................ 42 3.4 “里/外”范畴与个体 ............................................. 46 3.5 小结 ............................................................ 54 §4 空间隐喻与名词的维度属性 ................................................................ 55 4.1 空间指示的歧义性 ................................................ 55 4.2 事物维度与指示歧义性 ............................................ 57 4.3 维度特征对语言的制约性的其他表现 ................................ 67 4.3.1 定位关系的单向性 ............................................ 67 4.3.2 空间形容词对普通名词的维度表现............................... 68 4.3.3 量名组合的选择性和容器量词 .................................. 71 4.4 维度的中和及其句法表现 .......................................... 72 4.4.1 与空间形容词的组合搭配 ...................................... 73 4.4.2 普通名词借用为量词 .......................................... 80 4.4.3 V 空+NP 式 .................................................... 81 4.4.4 “这/那+个”组合式 .......................................... 84 4.5 维度的扩展 ...................................................... 85 4.5.1 空间联系的条件 .............................................. 85 4.5.2 参照物的条件 ................................................ 87 4.6 小结 ............................................................ 89 §5 容间隐喻与名词的功能属性 ................................................................ 93 5.1 “里/外”范畴与边界事物指示的歧义性 ............................. 93 5.1.1 容器隐喻与边界空间区域 ...................................... 97 5.1.2 组成式边界 .................................................. 99 5.1.3 构成性边界 ................................................. 101 5.1.4 边界的空间扩展 ............................................. 105 5.2 “里/外”范畴与中介事物指示的歧义性 ............................ 106 5.2.1 电器类事物 ................................................. 107 5.2.2 创作类事物.................................................. 109 5.3 名词的物性结构分析 ............................................. 114 §6 本文总结 .............................................................................................. 119 附录 .............................................................................................................. 122 附录一: 有生命词与方位词组合语料 ................................... 122 附录二: 形容词维度对立语料 ......................................... 126 附录三:“V 满”维度中和语料........................................ 135 附录四:边界语料与信息载体语料 ..................................... 140 边界语料 ......................................................... 140 信息载体类语料 ................................................... 143 参考书目 ...................................................................................................... 157 v 插图一览 图 1:词类的家族相似性................................................................................................... 6 图 2: 方位词的词类地位................................................................................................. 25 图 3: Jackendoff 关于空间关系的语义结构图........................................................... 34 图 4: 三维性事物的空间指示歧义性............................................................................. 58 图 5: 二维垂直方位事物的空间指示歧义性................................................................. 60 图 6: 二维水平方位事物的空间指示歧义性................................................................. 61 图 7: 摘自 Johnson(1987:23)容器图示.................................................................. 98 图 8: 说明“门、窗”类边界性事物的词义描述....................................................... 116 图 9: 说明“报纸”类信息载体事物的词义描述....................................................... 116 vi Abstract In this paper, based on prior research on nouns and locatives, and their combination, we examin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P, the acceptability and ambiguity caus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concrete NPs and locatives, and analyze the spatial attributes of nouns and its realization as dimensional properties which show both contrastive and neutral representations. Lastly, we explain these ambiguities as due to the qualia structure of the nouns and the different realization of qualia roles in language. Adopting the framework of Generative Lexicon Theory,we describe the salient attributes of nouns in contexts and explain such phenomenon through Container Metaphor in Cognitive Grammar. In the first Chapter, an overview of existing literature is presented before we address the research goals and research perspective. In Chapter two, after reviewing debates on the subcategories of locatives, the contrastive behavior of monosyllabic versus disyllabic prepositions in terms of Adj-Noun combination and Noun-predicate sentences will be analysed; and combining insights from Talmy that language systems comprise of grammatical categories(open classes) and lexical categories (closed classes) with that of Jackendoff about the semantic structure of space in language, we prove that monosyllabic locatives grammaticalise while bisyllabic ones lexicalize. Chapter three further delves into monosyllabic prepositions and their combination with animate nouns. We argue that animate nouns cannot combine with monosyllabic locatives because of their semantic self-sustainability and accessibility of information, further arguing that animate nouns have stronger spatial attributes, whereas abstract nouns vii has strong attributive meaning and this attributive meaning cannot be used to account for the acceptability of the combination of animate nouns and locatives, and under the operation of the container metaphor, some animate nouns form the relationship of container and containee, and can combine with monosyllabic locatives. In Chapter four we further use container metaphor to explain the contrast and neutrality in terms of spatial attributes of nouns in language. The former in spatial attribute is realized as ambiguity in reference; restrictions in choice of the adjective and classifie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neutral aspect is due to the container metaphor’s denotation thus unifying interpretation of the nouns, and additionally there are no restrictions when they form phrases with adjectives, classifiers and some V-C combinations. Chapter five is concerned with the ambiguities of combination ‘NP+X 方’ caused by boundary effect and information load effect of the container metaphor. And in the final part of this chapter, we analyze the qualia structure of the nouns discussed in the abovementioned chapt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nerative lexicon theory. Finally, we conclude the paper in chapter six. From the lexical meaning of the nouns we argue that their qualia structure can affect their readings when they go into “NP+X 方”; those which do so have strong spatial properties which coincide with their formal roles, whereas structures with ambiguous readings show telic ro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grammar,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of container metaphor can affect spatial representation in language, and entities with ‘internal-external’ attributes can combine with locatives, possibly resulting in ambiguity within the “NP+X 方” combination. Key words: locatives, dimension, container, boundary, qualia structure viii §0 引言 本文主要以现实空间、概念空间、语言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分析现 代汉语名词与方位词的组合式在空间指示上的多义性。我们借鉴了认知语 言学上关于三种空间的分析,即语言不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表述,而是通 过概念世界的投射来表现客观世界。空间关系作为现实世界中的基本关 系,也同样具有这样的特点。 0.1 问题的提出 对于空间和语言的关系,国内外学者都做出大量的研究,本文即是在 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名词与方位词组合的成立性以及其所指空间关系 的歧义性为出发点,着重讨论以下几种语言现象: 组合的成立性问题 *小王/老师/他后有个人。 *小王/老师/他的后有个人。 小王/老师/他身后有个人。 小王/老师/他(的)后面有个人。 所指空间区域的歧义性问题 A 车前有个人。 台前有个人。 门前有个人 1 B 门里有个洞。 门里有个人。 柜台里的酒。 柜台里的伙计。 C 书中的照片。 书中的句子。 书中的一段话。 在第一组例句中,单音节方位词(如“后”)不能与指人名词(专名 “小王”、称谓“老师”、代词“他”)组合,而双音节方位词(如“后 面”)比较自由,可以粘合式或者组合式与指人名词组合。这一现象最早 由邹韶华(1984)谈到方位词的语法功能时指出单音节方位词一般不能 与代词结合,储泽祥(1995,2010)对于名词与方位词的组合条件中指 出有生名词因其具有较强的性质义(对比“山、水”等具有较强状态义) 因此不具有空间义,不能与后附方位词组合。本文在此通过对比学者对于 有生命词和典型名词的分析,认为指人或指物的有生名词与其他有生名词 (如:树等)仍具有较强的空间义,因此可以与双音节方位词进行组合, 接着本文尝试从生成词库论对于名词的语义结构分析以及认知语言学上 “容器隐喻”的心理机制对指人及动物类的有生名词与后附方位词的选择 限制性做出解释。 2 第二组里A、B、C三组都可以成立句子中,A组中语义理解上,“车 前有个人”既可以指“人”在车的内部空间的前方区域,也可以指“人” 在车的外部空间的前方 1 。同样,“台前有个人”既可以指以舞台为区域 的前部有个人,也可以指台下的前方有个人。而“门前有个人”则仅有一 种理解。B组中“门里”分别对应于两种空间指示的区域,前者中“洞” 在以门为区域的空间里,后者中“人”在以门为边界的空间里。同理, “柜台里”既可以指以柜台为区域的内部空间,“酒”位于其中;也可以 指以“柜台”为边界的内部区域,“伙计”位于其中。C组中,以“书” 为参照物的对于目标物“照片、句子、一段话”进行定位,同一个组合式 “书中”的方位词“中”由指向具体空间转向抽象空间。我们在此将以上 现象总结为“NP+X方”格式,并以此为引例从组合式中名词的角度来对这 种空间关系上同形的多重理解进行分析。 0.2 研究范围 1.“NP+X 方 ”结构式中的组成成分的范围界定: 我们这里所讨论的“NP+X 方 ”中的 NP 主要是:以具体名词为中心的名词 词组,例如:小王、羊群、车、树、桌子、警戒线等,不涉及抽象名词, 如话、感情、想法等。X 方 表示本文所讨论的方所成分,其中包括: 方位词:上、下、左、右、前、后、里、外等及其合成形式; 2 部件名词或语素:顶、头、底、根、背等 。 2.具体名词空间义的其他句法和语义表现,例如维度对立和维度中和的 现象。 0.3 研究目的及理论借鉴 本文即是借鉴前人学者对于名词、方位词的讨论两个词类的讨论,名词与 方位词组合条件以及在方位区域指示的分析基础上,对以上句子的合格性 和 歧 义 性 现 象 进 行 解 释 。 我 们 所 用 的 理 论 主 要 是 Lakoff G & Mark Johnson (1980), Mark Johnson (1987)等认知语言学派所倡导的隐喻机 制以及 Pustejovsky, J (1995)的生成词库论。前者主要是说明系联一系 3 列语言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后者主要是从名词的物性结构角度出发来分 析同一个词在文本中新义的产生,并据此对于词义做出形式化描述。 0.4 语料来源 本文所依据的材料3: 语料库: 北京大学 ccl 语料库: http://ccl.pku.edu.cn:8080/ccl_corpus/index.jsp?dir=xiandai The LCMC Corpus:http://score.crpp.nie.edu.sg/cgibin/lcmc/conc.pl 电子文本: 老舍小说:《骆驼祥子》,《二马》,《火葬》,《离婚》, 《蜕》,《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小坡的生日》,《牛天赐 传》,《文博士》,《鼓书艺人》,《猫城记·自序》,《无名高地有了 名》,《无名高地有了名·后记》,《正红旗下》,约计五万七千余字。 王朔作品:《空中小姐》,《永失我爱》,《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 水》,《浮出海面》,《过把瘾就死》,《动物凶猛》,《橡皮人》, 《许爷》,《我是“狼”》,《玩儿的就是心跳》,《给我顶住》,《无 人喝采》,《刘慧芳》,《我是你爸爸》,《人莫予毒》,《懵然无 知》,《顽主》,《一点正经没有》,《你不是一个俗人》,《痴人》, 《千万别把我当人》,《修改后发表》,《谁比谁傻多少》,《看上去很 美·自序》,《看上去很美》,《王朔自选集序》等,约计十三万九千余 字。 1 郭锐(2004, 2008)主要针对外部区域的空间指示歧义进行了调查分析,详见下文 引用;本文主要分析的是内部和外部空间区域的歧义现象。 2 储泽祥(1997a)称其为“准方位标”。 3 本文仅标明来自电子文本的语料出处。 4 §1 文献综述 我们主要从名词、方位词、名词与方位词的组合关系以及国外学者对 于空间关系的相关研究等角度来回顾前人学者的研究,并在本章末提出本 文的分析起点和研究角度。 1.1 国内学者相关研究 1.1.1 关于名词的讨论 我们在此在主要以三种观点(意义、功能、认知三个角度)对前人学 者在名词的分类和界定问题上进行讨论。 一是由意义的角度来分析词类,以吕叔湘、王力等学者为代表。吕叔 湘(1982)以意义为标准,将名词分为人物、物件、物质和无形四类。 王力(1985)分为通名、专名、单位名词三类,而以意义为标准的划分 在缺少严格或者说狭义意义上的形态变化的汉语中,无疑最终会导致汉语 “词无定类”的说法。随着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发展,人们认为词类不是意 义范畴,而是语法范畴,是词的语法聚合类,对于词类的划分应该由其用 法着眼,因此就产生了以下所说的以语法功能为标准而对词的划分。 以 赵 元 任 ( 1968 ) 、 朱 德 熙 ( 1982 ) 、 彭 睿 ( 1996 ) 、 郭 锐 (2002)为代表的学者主要从语法功能的角度对词类进行分析,如依据 朱德熙(1982)所设立的名词的标准“可以受数量词修饰;不受副词修 饰”将名词分为可数名词、不可数名词、集合名词、抽象名词、专有名词 五类,彭睿(1996)从“量·名”结合关系中名词对量词的选择差异性 出发将名词分为五个小类:个体名词、抽象名词、集合名词、物质名词和 专有名词。郭锐(2002)从句法功能角度来对名词进行界定,并且与位 置词(方位词、时间词、处所词)和量词在体词这一大类中的互补性角度 来说明名词的类别。刘顺(2003)也是从量词角度出发对名词进行次分 类,与彭睿不同的是其内部的层次性问题。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目前学者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运用原型范畴 理论来解释汉语的词类问题。依据原型理论,名词是一个范畴类,有原型 成员和非原型成员之分。依据原型理论,陈平(1988)“就最典型的事 5 物而言,它们一般者占据一定的空间,随具体事物类型的不同而表现出大 小、多少、高低、厚薄、聚散、离合等等特征。”再如,袁毓林 (1995)认为词类范畴不是特征范畴,而是原型范畴。同一类的词在分 布上只是在总体上大致相似,很难找出一条为这一类的词全体成员所共有 而为其他类的词成员所无的分布特征。同一类的词在语法功能上呈现出连 续性特征,同一词类的词具有不同的语法地位,有些词具有该类词较多的 语法特征,它们是这类词的“原型成员”;有些词只具有这类词的部分语 法特征,它们是这类词的“非原型成员”。词类是基于原型特征建立起来 的语法范畴,某一词类的全体成员往往并不共有一条为其他词类的成员所 无 的 分 布 特 征 , 所 以 无 法 将 词 按 语 法 功 能 分 成 非 此 即 彼 的 类 1 。进而他认为词类范畴不是一个均质系统,是根据“家族相似性” 的特点聚集成类,在这个“家族”中,完全符合划分标准的是其原型成 员,居于核心地位,远离核心的即是非原型成员,居于外围;而每个类别 之间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即外围部分是交错的,位于相交部分的词便会具 有两类词的语法性质。以名词、动词、形容词为例,图示如下: 名 词 原型 成员 形 原型 容 成员 动 词 原型 成员 词 图 1:词类的家族相似性 依据这个特点,原型名词具有以下句法特征:一是能够接受物量短语 的修饰;二是不受“不”的修饰;三是可以自由地做主语和宾语。这些句 法特征在非原型名词上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因为非原型名词是以原型名 词为参照点,按照分布位置的家族相似性而具有不同程度的名词性,这种 程度是逐渐向外扩展,越外围的名词性就越弱,从而形成一个边界模糊的 名词类。 6 Taylor(1989) 2 专 门 讨 论 了 各 种 语 法 的 典 型 性 问 题 , 把 名 词 的 典 型 性特征依次归纳为: 离散的,有形的,占有三维空间的实体>非空间领域的实体>集体实 体>抽象实体 张敏(1998):最具典型性的核心名词是具体的(可见可触)、占据 三维空间的离散实体,尤其指人者。 1.1.2 关于方位词讨论 吕叔湘(1965)利用陈士和评书《聊斋》的《王者》和《画皮》以及 老舍《骆驼祥子》做为语料主要探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不同方位词的使 用情况;二是表示同一方位的单音方位词的分工条件;三是表示同一方位 的几个双音方位词的用法是否相同。通过对比分析,他得出:根据现象不 得不假设有一部分“上”不和“下”相对,有一部分“里(中)”不和 “外”相对。 朱 德 熙 ( 1982 ) 从 语 法 功 能 的 角 度 将 方 位 词 与 处 所 词 、 时 间 词 等 独 立,与名词并列于体词之下。并且指出方位词的主要功能是做处所主语、 处所宾语、与介词连用而在主要谓语动词前时是连谓结构的前一个直接成 分,在动词后时是述补结构的处所宾语。在方位词内部,将其分为单纯方 位词与合成方位词。并认为单纯方位词中,“里”和“上”的活动能力 强,其余的方位词活动能力弱。 刘月华等(1983)将方位词分为单纯方位词与合成方位词,并认为 有的单纯方位词可以直接用在名词或名词短语之前或之后,构成一个表示 时间或处所的短语。刘丹青(2001)从类型学的研究角度出发,将方位 词看成后置词,与前置介词一起构成“框式介词”。郭锐(2002)将根 据方位词的句法分布将方位词、时间词、处所词合称为位置词,与名词并 列于体词之下。 邹韶华(1984)从形式和意义两个角度对方位词进行界定,认为从类 别上说,方位词是非能产的(或称封闭的),可以列举的词。从特点上 说,方位词是能普遍地用在其他词(或比词大的单位)的后边表示方向和 位置的词。能够把方位词同一般性的名词,特别是表处所的名词区别开来 7 的特点,就在于它普遍地具有后附性。随之举出了 15 个单纯方位词和 155 个合成方位词3。并进一步对方位词的定义和范围以及方位词的结合 情况、固定格式里的活动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在与词类的结合程度上, 其中说明了与名词的结合,方位词几乎都能用在所有的物质名词后,而与 代词结合,很少能加单音节的,除了口语中的“这上、那上、什么上”和 固定格式“我中有你”等等。邹韶华(2001)从语言事实的角度出发, 对于传统的方位词的界定的观点提出质疑,其认为所有的物体名词都是表 示物质的,凡物体都要占据一定的空间,自然就蕴含了方向和位置的特 征,假如以物质为着眼点,一切表物体的名词都是物质名词;同样,假如 空间位置为着眼点,一切物质名词又都是方位名词。说表方位的就是方位 词,未免太笼统了,失之过宽。然后结合前人的说法,从语法功能即语法 结构形式方面的特点来界定方位词,认为能普遍地附在其他词(或比词大 的单位)的后边表示方向和位置意义的词可称作方位词,其特点包括后附 性,排除了一般名词。普遍性,排除表部位的词;方位性,排除一些词 缀,如“椅子”。 以上对于方位词的认识可以看作是从表层的形式与意义的关系角度来 进行,后来学者的研究主要是从方位参照体系的角度对方位词进行分析。 廖秋忠(1989)首先界定方位词是表示方向和位置的体词,然后从篇 章的角度引入空间和时间参照中的“语境参照点”,用语境参考点来分析 方位词在句中的指示意义,尤其对空间方位词的语境参考点的选择、范 围、跟方位词所指位置的关系等提出了新的看法,他认为由于受到人们吸 收新信息、寻找目标的习惯以及对话双方要遵守“合作原则”等制约,语 境参考点的选择至少有两个基本的要求和一个较为次要的要求:参考点必 然是听者已知的、可当场看得见的或可以想像得到的物体或范围;如果方 位词所指的方位不属于参考点的一部分,一般要求它与参考点是毗邻的, 不能有明显突出的第三者居中;在符合上述要求的几个可能参考点中,选 择比较突出的、较为知名的为参考点。前二者是基本要求,第三个是次要 要求(廖秋忠,1989:14) 此外,方经民(1999a,1999b)则参照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从认知结构 角度出发对其所提出的方位参照理论进行进一步的分析4。可以说,二者 8 的文章都是从时空概念表达的方面说明方位词在描写某一物体所处的空 间、时间上的作用,并且以此来给方位词做新的归类。 刘宁生(1994)从汉语看待物体空间关系的方式的角度联系认知过程 说明汉语表达物体空间关系的特点,主要讨论了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为什 么用这些方位词表达这些特定的意义;二是为什么另一些说法在科学上是 有根据的而在日常语言中却是尽力避免的。他认为语言中的方位词并非仅 仅表达空间关系,还包括人们看待两个物体及其空间关系的方式。人们在 看待事物时所赋予的特征。物体的几何性质转变成语言表达是一个过滤的 过程,其重要特征是,特体的某一部分及其特征被强化了、突出了,被看 成是整个个体的特征;而另一些部分及其特征被淡化了甚至被舍弃了。可 以说,他是从汉语看待物体空间关系的方式的角度,联系认知过程说明方 位词的特点。刘宁生(1995)从心理学上“参照物”和“目标物”的角 度出发研究汉语偏正结构中的“修饰语”和“中心语”的关系问题,他认 为二者的认知基础是“目的物”和“参照物”,而它们之间的非对称关系 决定了处在相对关系的两个词语不可能自由地充当“中心语”或“修饰 语”;汉语中存在着一个可以称作“参照物先于目的物”的语序原则,决 定了“修饰语”位于“中心语”之前的语序一致性。 1.1.3 关于方位系统的讨论 储泽祥(1997)从方所语形、方所相位和方所入句三个方面并依据结 构形式对现代汉语方所系统进行了研究,其中,方所语形主要以“标”的 角度考察方所结构中的各种形式,分为方所标、隐标方所、纯标方所、粘 标方所,在方所标内部又进一步分为方位标、命名标、准方位标。传统上 所认为的方位词相当于其所说的方位标。其最新的专书《汉语空间短语研 究》(储泽祥 2010)主要从类型学的角度对汉语中主要的空间短语类型 结合历时考察进行了形式和语义互证的研究,如“普通名词+方位词”、 “空间介词+普通名词+方位词”和“空间介词+处所词”三种主要的空间 短语结构。其中他对现代汉语空间表述因素的分类对我们的研究有很大的 启发。储泽祥(2010:13)认为汉语空间表述因素可以分为方位词、处 所词5、空间介词、普通名词、指示代词(这儿、那里等)、空间副词 9 (到处、处处等)、空间动词、数量词、领属性修饰语、关系小句、空间 属性的形容词等,而在这些众多要素中,方位词、处所词、空间介词、普 通名词是汉语空间表述因素中的四大要素。 齐沪扬(1998)从方位词与空间的关系着眼,对现代汉语的空间关系 进行了研究。他将现代汉语的空间系统分为方向系统、形状系统和位置系 统三个子系统。方向系统主要涉及方向和参考点两个因素;形状系统即与 事物在概念空间中所形成的点、线、面、体相关,不同的方位词所结合的 事物形状会有差异;位置系统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来分析。每个系统 又都由一定的范畴意义和表达意义的语法形式组成,它们共同构成了现代 汉语的空间系统或空间范畴。三个系统之间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 方经民从认知参照体系的角度对现代汉语的方位指示做了系统研 究。方经民(1987a)认为不同语言对物体的空间关系的认知过程和认知方 式及其表达结构有所不同。他将方位参照分为参考点、方位词、方位辖域 及其中客体、观察点等四个要素,并且将方位参照分为选择方位辖域、观 察点以外的事物位置为参照点的外物参照,和选择方位辖域所处的整体背 景为参照点的整体参照以及选择观察点自身为参照点的自身参照三种类 型。根据方位辖域的性质,又将方位参照又分为确切方位参照和模糊方位 参照两种。同年其另文(1987b)对表示空间的方位词进行了分类,主要分 为绝对方位词(东、南、西、北)和相对方位词(左、右)。进而对于这 两类方位词与方位参照的四要素进行结合分析,认为,绝对方位词用于方 位参照时,只需选定参照点,方位辖域既已确定,与参照点的朝向或观察 点的位置朝向无关。而相对方位词用于方位参照时,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1)以观察者的左、右确定参照点的左、右的“主观”;2)观察者之外 的参照物被人格化,并赋予了左、右的“客观”。 方经民(1999c)指出方位参照的运用对听话人和说话人来说都是一 个认知的过程。其文主要从听话人的立场,侧重从方位词空间意义项的语 义解释几率,方位词对位置参照点空间特征的凸现功能,方向参照点对方 位参照语义解释的影响等角度讨论了汉语空间方位参照认知过程中的语义 理解问题,主要讨论了“上/下、里/外”两对方位词及其双音节的粘着 形式和组合形式。方经民(1999a)确定方向参照无论使用绝对方位词还 10 是相对方位词,都与观察点有密切的关系;在确定位置参照时,绝对位置 的参照不受观察点的位置和角度的影响,但是相对位置的参照会受到观察 点的置和角度的影响。他发现了表示水平方向参照的方位词选择机制和表 示位置参照的方位词的选择机制,其文认为在直接描写作为观察点的客体 朝向时,只能使用绝对方位词,如果语境中没有方位辨认的可能性,只能 使用相对方位词;方向视线较远的使用绝对方位词,方向视线较近的使用 相对方位词。位置参照的方位词选择机制,说话人预设位置参照点是受话 人已知的或可以确认的;想要描写的方位辖域是与位置参照点毗邻的或属 于位置参照点的一部分;观察点的方位满足上面两条条件时,以观察点兼 作位置参照点,否则,选择其他符合上面两条的条件的物体或范围为位置 参照物。方经民(1999b)对空间方位参照的认知结构从方位参照的要素 和结构类型进行了分析,对于结构类型,按照位置点的有无分为方向参照 和位置参照;按照方位词的性质分为相对参照和绝对参照。同时,在位置 参照的内部再依据位置参照点与观察点的关系分为自身参照和他物参照; 依据位置参照点与方位辖域的关系分为外域参照和内部参照。方经民 (2002)在总结和对比前人学者关于“方所”研究的各种观点基础上讨 论了汉语空间区域范畴研究的重要性,对于空间区域范畴的性质,其认为 空间区域范畴不是一个语法上的词类范畴而是一个认知功能范畴概念,并 根据认知功能将现代汉语的空间区域范畴分为地点域和方位域两大类。指 出前者是指称性的空间区域范畴,具有命名性、地点性的语义特点;后者 是用方位成分通过方位参照间接指示某一地方或某一物体相对的方向或位 置;二者在认知功能以及语义、句法、语用等方面都有区别。其文最后重 着分析了方位成分的空间化作用,认为方位域的定位性空间特征是方位成 分的空间化作用的结果,指出定域化和有指化是方位成分的空间化作用。 方经民(2004a)主要从共时角度分析了现代汉语成分内部的形式、语义、 功能上的差异,讨论方位成分分化和语法化给汉语语法分析带来的影响。 并认为古代汉语里作为名词的单纯统一的方位成分在现代汉语里已分化为 方位名词、方向词、方位区别词和方位词四类,并构成一个由实到虚的语 法化程度连续统。由于处所名词的次范畴化和方位词的形成,构成了现代 汉语的两种不同类型的空间区域范畴:地点域和方位域。地点域用处所名 11 词或短语来表达,它直接以地名或由物名、机构名指称某一地点或由某一 物体所占据的地方,是一个零维的“点”区域;方位域用方位成分通过方 位参照来确定,它间接指示跟某一地方或某一物体相对的方向或位置,方 向域是一个一维的“线”区域,位置域是一个二维的“面”区域或三维的 “体”区域。现代汉语里零维地点域和多维方位域构成对立。这种对立构 成现代汉语空间表达方式的一个重要特点,并影响到汉语句法、语义、语 用及功能分析的各个部分。对于目前学界争论较大的方位词的界定问题 上,其文认为已经虚化了的粘着后置的方位词者可称为后置词。狭义的方 位词是方位后置词,广义的方位词可涵盖由实到虚的各类方位成分,并认 为后者是一个语义范畴而不是词类范畴。方经民(2004d) 从存在主语、 存在判断主语、处所定语、处所主语、处所话题等句法位置讨论各类名词 的空间性要求,以此来揭示地点域和方位域的语言表现上的对立性。 郭锐(2004,2008)对于方经民所定义的方位参照理论内的概念 进 行了简化,即以方位域是否在参照物范围以内将方位参照分为内置参照 (与“整体参照”同)和外置参照(含“外物参照”和“自身参照”)两 种方式,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调查具体分析了水平维度上“前、后、 左、右”在外域空间指示的多义性相结合进行了具体分析,指出说话人使 用方位词表示空间方位时,说话人利用参照物的固有方位特征来表示空间 方位的“原向参照策略”和说话人利用参照物的临时方位特征来表示的 “借向参照策略”的两种。将借向策略里参照物方位特征的来源分为来自 观察者自身的“主体投射策略”和整体环境方位特征的“环境投射策 略”。进而又将“主体投射策略”根据观察者与参照物的方向关系又分为 “面向策略”与“镜像策略”。将“环境投射策略”中根据参照物的方位 特征间接来源于观察者有无再分为“主体同向策略”和“客体同向策 略”。根据参照物的方位特征又可以将客体同向策略再分为“静态同向策 略”和“动态同向策略”。最终得出导致水平方位词歧义有参照方式的不 同、参照策略的不同、说话人对因有方位特征的认识不同三种原因。 Tai(1993) 主 要 从 语 言 共 性 的 角 度 来 分 析 汉 语 空 间 概 念 的 的 图 示 特 点 。 他 在 结 合 Jackendoff(1983,1990) 所 提 出 的 一 系 列 有 关 空 间 表 达 的普遍概念形式的基础上对汉语的空间表述进行了分析,目的在于说明是 12 否一个普遍的概念结构的形成可以不依赖于各种语言中不同句法结构。通 过对比英汉中“in”与“里头”“on”与“上面”的对比分析。并且其 文同意 Hsieh(1989)关于汉英在空间方位关系表达上的不同,即汉、英 在表达空间方位关系时采用的认知策略不同,英语是一步到位,用“介+ 名” 同时 表达 空间 关系 和维 向(dimension ) 特性 ,而 汉语 分两 步走 , 首先用介词标明空间关系,再用“名词+方位词”来表示维向特性。 李宇明(1999)则运用认知语言学隐喻的认知观,对以空间隐喻为基 础的时间范畴和社会的畴进行了研究,并且认为空间图式是一种能产性较 强的认知图式,人们习惯于把空间的范畴和关系投射到非空间的范畴和关 系上,借以把握各种各样的非空间的范畴和关系。 王希杰(2003)从视点的角度来分析现代汉语的构词现象,如从构词 视点和用词视点、显性视点和隐性视点、潜性视点和词语的解释等角度对 构词及词义变化进行分析。他认为,视点往往选择信息的焦点、区别性特 征,构词语素往往只能是信息的焦点,其视点在语言形式上可以省略,并 举例如下:上学,下学;下海,上海;内人,外人等。 张 谊 生 ( 2007 ) 对 于 方 位 词 的 时 体 特 征 进 行 了 分 析 , 讨 论 了 方 位 词 “中”和“间”表示持续体的现象,认为二者是一种非典型的持续体标记 (与典型持续体标记“着”相区别),是由方位词在隐喻机制的作用下从 空间转向时间,再从“附体”扩展到“附谓”进一步虚化而成。 1.2 海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海外学者主要从语言共性的角度对语言和空间的对应关系进行了研 究 , 如 : Svorou(1993) , 空 间 参 照 体 系 的 分 析 , 如 Clark(1973) , Fillmore(1975) , Miller & Johnson-Laird(1976) , Levinson(1976, 2003), 语 言 表 达 空 间 关 系 的 手 段 , 如 Levinson(2006) , Talmy(1983,2000),Jackendoff(1985,1990),以及对于空间关系在语言 反 映 上 的 认 知 解 释 , 如 Langacker(1987,1991) , Lakoff & Johnson(1980),Taylor(1989)。其中对于生成词库论的介绍,我们重点 说明了词类物性结构的语义描述。下面我们就与本文相关的内容做一梳 理。 13 1.2.1 语言与空间的关系 在海外,对空间问题研究主要有 Svorou,《Grammar of space》。 Svorou(1993)把区域看作一个概念结构,并认为它是由我们的结构知 识确定的,这些结构知识涉及跟特定实体相联系的物质的、直觉的、交互 作用的和功能性的属性。他根据实体可能具有的典型区域把实体分为内部 区域(interior region)、拥有外部区域(exterior region)、自身作为 区域(being region)的三种类型。他还认为,从理论上说,每个实体在 不同的情景里,可以分析为具有内部或外部区域,或者本身就是一个区 域,可是从经验上说,这些分析受到我们跟实体之间的典型互动的制约, 是我们在语言里处理那些实体的方式造成的典型结果。他认为空间语法素 可以影响分析结果,如我们可以把所处的位置描写为 in the room 或 out of room 而 把 room 看 作 一 个 拥 有 内 部 区 域 的 实 体 , 也 可 以 描 写 为 in 6 front of the room 而把 room 看作一个拥有外部区域的实体 。 关于空间关系的参照体系,Clark(1973)对于英语的“前,后”的研 究 中 提 出 内 在 参 照 (inherent) 和 自 我 中 心 (egocentric) 的 参 照 。 Fillmore(1975) 将 空 间 表 达 的 用 法 分 为 指 示 (deictic) 和 非 指 示 (nondeictic)两种用法,分别对应于 Clark 的自我中心参照系和内在参照系。 Miller&Johnson-Laird(1976) 把 空 间 参 照 分 为 内 在 系 统 (intrinsic) 和 指 示 系 统 (deictic) , Fillmore 的 非 指 示 用 法 和 指 示 用 法 相 对 应 ; Levinson(1976,2003)则从跨语言角度将空间表达的参照系分为固有参 照(the intrinsic frame of reference)、相对参照(the relative frame of reference) 以 及 绝对 参 照 (the absolute frame of reference) , 前两 者 也 与 Fillmore 的非指示用法和指示用法相对应7。 Levinson(2006)在关于空间概念的本质上,认同莱布尼茨 Leibniz 的 说法,即空间是一种关系。在语言上的表现即是:人们是通过对其他事物 的描述来定位一个事物的位置或运动的。前者通常被称为背景 (ground/landmark),后者通常被称为图形(figure/theme/trajector)。 其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对不同语言的在同一语义领域——空间领域— — 的 具 体 表 述 进 行 了 对 比 分 析 , 主 要 从 拓 朴 性 描 述 (topological description) 、 运 动 性 描 述 (motion description) 、 参 照 框 架 (frames of 14 reference)三个方面对各个语方进行研究。在其研究背景中提到语言对空 间关系进行编码时会选用不同的手段。首先,在所说的三个子系统中,存 在 概 念 上 的 差 异 性 。 如 , 语 言 上 对 于 拓 朴 关 系 编 码 的 联 系 成 分 (spatial relator)并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有些是重合,而有些是有区别的。在参 照 框 架 中 , 也 并 不 是 所 有 的 语 言 都 会 用 到 三 种 框 架 固 有 框 架 (intrinsic frame of reference),相对框架(relative frame of reference),绝对框 架(absolute frame of reference)。在运动领域,不同语言间在表示运动 的动词上也会有不同的编码方式。同时他进一步提到,对于空间关系中所 存在的概念上的差异,不同的语言其编码也会不同。如英语在对以上三个 系统进行编码时会选用同一个介词短语结构,而其他语言会选用不同的语 法或词汇方式来表现这三个领域。另外,有些语言并没有空间介词或者是 仅有一个通用介词,这些语言更倾各于将空间关系编入小句(clause)、动 词 (verb) 、 表 示 位 置 的 格 (local cases) 、 空 间 名 词 (spatial nominals) 、 副词(adverbials)等。 Talmy(1983,2000:177-254) 从 语 言 共 性 的 角 度 , 以 理 论 性 的 分 析 说 明了语言如何反映空间关系。他认为语言有两个相互补充的系统,一个是 开放类或称词汇类,表示概念内容;另一个是封闭类或者语法类,表示概 念结构。二者不同还表现在,语法类的数目多,但说明少;词汇类的数目 少但说明多,表现为更全面、更复杂、类型不同的信息(百科知识性)。 语法类主要用于结构组织,而词汇主要是为结构提供内容信息。在此与理 论背景之下,通对英语中表现空间关系的语法类——介词,如:in, at, on, across, through 等——的分析来说明语言对空间关系的反映具有理 想化(idealization8) 、抽像化 (abstractedness) 、拓朴性 (Topology) 的特 点。 1.2.2 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研究 Lakoff & Johnson (1980) 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家将“隐喻”看作是 认知机制中重要的一个因素,他提出了“隐喻的普遍性、系统性和概念 性”。其中“隐喻的概念性”最为重要,它指的是隐喻不仅是个语言问 题,更是一种思维形式,即思维过程本身就是隐喻性的,也就是说,我们 15 所输出的最终的语言形式其背后的建构和组织正是以隐喻的方式进行的。 根据 Lakoff 等人的研究,隐喻的类型可分为“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 、 “ 方 位 隐 喻 ” (orientational metaphor) 、 “ 本 体 隐 喻 ” (ontological metaphor) 。 其 中 “ 容 器 隐 喻 ” 在 本 体 隐 喻 中 占 有 重 要 地 位,“边界”因素是其重要的一个构成部分。 对 于 各 种 隐 喻 现 象 背 后 的 系 联 性 , Lakoff 是 通 过 几 种 基 本 的 图 式 (schema)9来做以说明。而认知语言学的另一代表人物 Langacker(1987) 则主要强调了“意象”(image)在这种投射过程中的作用,他将意象理解 为为思维和表达的目的,是我们以不同的方式通过构成不同的意象去理解 和把握某个感知到的情景的能力。即对于同一情景,可通过选择不同的属 性 加 以 注 意 , 调 整 这 些 属 必 的 显 著 性 (salience) , 从 不 同 的 视 点 (perspective) 去 观 察 , 以 及 作 不 同 程 度 强 调 以 不 同 方 式 理 解 情 景 的 能 力;因此,如何体现这些不同方式就成为意象描述的重点。在此,心理学 上的一些概念常常被引入进行分析语言现象,比如:注意(attention)、调 焦 (focal adjustment) 、 视 点 、 抽 象 (abstraction) 、 基 底 - 侧 面 、 辖 域 (scope)、图形(figure)-背景(ground)、射体-地标等。 Johnson(1987:21-23)以生活中的大量事实来说明容器隐喻的普遍 性。我们的身体即是一个三维性的容器,我们吸入食物、水、空气并且向 外排出所消化物等。人们从一开始就在经历周围有边界的空间之中,比 如,我们走进或走出房间,穿上或脱掉衣服,进入或走出汽车等。同时, 他还指出,我们最普遍经历的里/外朝向(in-out orientation)是那些三维 性的容器,但事实上,取消其中的一个维度,我们依然会得到同等重要的 二 维 性 或 一 维 性 容 器 。 在 此 情 况 下 , 相 关 的 经 验 主 要 是 区 别 (differentiation) 和 分 离 (separation) , 例 如 一 个 点 在 一 个 圈 里 或 是 在 一 条线上,无论是一维性、二维性或是三维性的实体,里/外方向都会涉及 到分离、区别以及包含的关系,这些都表示了某种程度上的限制性。 此 外 , Taylor(1989) 中 关 于 范 畴 化 的 扩 展 的 方 面 提 出 了 转 喻 与 隐 喻 相比是更为基础的认知机制。转喻的实质在于一个概念结构中共存的实体 间建立联系,因此实体间未必是空间中上相联系;隐喻的实质在于从将源 域的逻辑关系投射于目标域,并且通常情况下,前者较为具体,后者较为 16 抽象;隐喻是建立在转喻之上。具体来讲,对一个实体,我们总会突显其 结构的不同方面,而不同意义是在于突显(perspectivize)了框架(frame) 中的不同成分,而这样一个框架涉及人的知识体系,这种同一概念域(包 括了初始的物理空间域)的变化为多义词词义的扩展提供了解释。例如, 他在文中引入 Lakoff 关于隐喻背后的图式中特别提到基中的一个“上下 ” 图 示 (UP-DOWN) , 以 “high” 为 例 , 说 明 了 其 在 “ high building”和“high ceiling”意义之别的主要原因在于前者突显的是其 延伸义(extensional high),后者则突显其位置义(positional high)。 1.2.3 生成词库论的物性结构 Pustejovsky(1995)的生成词库论(Generative Lexicon Theory)为了 揭示词汇的多义性,要对词义作比传统更丰富的语义描写和语义操作。其 通 过 揭 示 以 往 词 义 研 究 的 列 举 性 描 写 (Sense Enumerative Lexicons, 10 SELs)方式的不足外 ,假设了一套语义的生成机制,即应该以结构的形 式 (structured forms) 或 模 板 (templates) 来 分 解 词 项 而 不 是 一 系 列 的 特 征。袁毓林(2008:39)这种理论主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 词怎样能够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意义 (meanings)? 2) 新 的 义 项 (senses) 怎 样 能 够 在 组 合 时 浮 现 出 来(emerge)? 3) 语义类型怎样可预测地映射到语言的句法形 式上? 生成词库论借助的是一种语义分类系统来完成对上述问题的解决,这 种语义分类系统把名为物性结构(Qualia structures)的生成因子编码进入 每一个词项,通过组合规则来对对这些物性结构进行操作。 在对待词义分解这个问题上,这种理论更重视词义的生成性和组合特 征,因此并不主张将词义分解为数目固定的初始项。其主要通过四个层面 来 表 征 词 义 , 即 : 1 ) 论 元 结 构 (argument structure) , 说 明 一 个 词 项 所 能有的论元数目和类型;2)事件结构(event structure),不仅说明词项 的 基 本 事 件 还 包 括 其 内 部 事 件 和 其 他 子 事 件 ; 3 ) 物 性 结 构 (qualia 17 structure ) , 指 出 一 个 词 项 的 述 谓 意 义 的 结 构 差 别 ; 词 汇 继 承 结 构 (lexical inheritance structure) , 识 别 一 个 词 汇 结 构 怎 样 跟 词 典 中 的 其 他结构相联系。一组生成机制连接这四个平面,为语境中的词提供组合性 解释。这些机制包括类型强制(type coercion)、次级选择(subselection) 和共同组合(co-composition)。由此可见,生成词库论假定一组数目固定 的用以构建语义表达的生成机制。因此,其语义语言(semantic language) 是通过生成语义表达结构的规则来定义的,而不是通过语义原语词汇表达 自身。 张秀松(2008:53 )语义描写涉及语义结构系统,语义操作涉及语 义运作系统。前者包括论元结构、物性结构、事件结构、词汇继承结构等 描写平面;后者包括类型逼迫、类型抽吸、类型转换、选择约束、共组等 机制。 物性结构正如句法分析上对需要对短语规则进行描写一样,为的是说 明转换操作中的形式变化以及新义的产生。名词的物性结构主要是指事物 的性质结构,其中包含以下四个因素(Pustejovsky,1995:85-86): 1) 构成角色(CONSTITUTIVE):一个物体跟其 构成分或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包括材料 (material)、重量(weight)、部分及组分要素 (parts and component elements)。 2) 形 式 角 色 (FORMAL) : 在 一 个 更 大 的 领 域 中 辨认出一个物体的基础范畴,包括方向 (orientation) , 广 度 (magnitude) , 形 状 (shape) , 维 度 (dimensionality) , 颜 色 (color),位置(position)。 3) 目 的 角 色 (TELIC) : 物 体 的 目 的 和 功 能 , 主 要是指施事做出某种行为的目的以及说明某 项活动的功能和目标。 4) 施 动 角 色 (AGENTIVE) : 涉 及 物 体 的 来 源 或 产生的因素,包括创造者,人工物,自然物 以及致使链。 18 物性结构是词库中各种生成属性的核心,因为它为造成带有连接性质 的越来越特定的概念提供了一般的策略。各个词项在句法中的表现和句中 新意的浮现都与其物性结构相关。 例如: Mary painted the door. Mary walked through the door. Mary doesnot believe the book. John sold his book to Mary. Pustejovsky(1995:28)称以上语境中表现出的同一词的多义性为逻 辑多义性,并从名词物性结构中组成角色和形式角色两个角度来对此进行 说明。 1.3 研究总结以及本文目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对于与空间关系相关的研究,国内 外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对语言和空间的关系做了一定的分析,针对现代汉语 的研究,国内学者从两个词类以及词类间的组合形式以及意义上都做出比 较充分的研究,这为本文的分析提供了较好的借鉴。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 础上,尤其是从类型学角度来分析语言与空间的关系,如语言对于空间关 系的多种表达手段,语言对于抽象化的实体的维度反映以及隐喻的投射过 程等对本文的研究有很大启发。但另一方面,以往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从方 位词的角度来研究组合式在空间上的指示区域,方位词之间的对比分析, 如对称不对称、互用问题、所指区域的歧义性等,即对于名词和方位词的 组合分析,侧重于认知参照体系和功能解释的较多,从名词词义来分析的 较少,在仅有一些个例分析中,大多关注于方位词的对比分析,如隐现、 替换、对称与不对称等问题,并且所分析的现象以及结论并不能很好地解 决本文引例中所提出的问题。我们即是以从组合式中名词的角度出来,以 引例中的四组句子的合格性以及歧义性为着眼点,结合生成词库论对于名 词的物性结构说明以及认知语言学的容器隐喻的解释机制来分析上述例子 合格性和歧义性的原因。 19 我们正是在借鉴上述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对于现代汉语组合式“NP+ 方位词” 进行研究 分析,主 要是从名 词的空间 义属性出 发来研究 “NP+X 方 ”相关的语言现象,集中讨论了以下三个种问题: 1. 组合式的合格性:有生名词+X 方 ; 2. 组合式的歧义性:物质名词+X 方 ; 3. 名词空间意义在句中的所表现出的其他维度 对立以及维度中和的现象。 1 袁毓林(1995:162)。 2 转引张伯江(1994:340)。 3 参见邹韶华(1984:173)。 4 在文中(1999a)作者主要借用了认知心理学上的三种空间(物理空间、认知空间、语 言空间)来分析参照理论。 5 处所词包括:1)地名、建筑机构名;2)以“顶/腰/脚/口/嘴/角”等结尾的、可以 充当介词“在”的宾语的体词,如:山顶、山腰、山脚、背后、头前、边上等。3) 某 些 固 定 说 法 , 如 : 身 上 、 天 下 等 。 具 体 分 析 可 详 见 储 泽 祥 ( 1997a : 15-19 ; 2010:13)。 6 转引自方经民(2002:40-41)。 7 转引自郭锐(1997:3)。 8 Talmy(2000:220)英语中各自的表现如下所示: Idealization: 线化: pencil, person, skyscraper An ant crawled along the pencil. The snake sithered down along the performer. The outside elevator rose along the skyscraper. 点化:A pelican near the boulder. An asteroid near the planet. 9 转引自 Taylor(1989:134)主要有 9 种图式:容器、路径、系联、前-后、上-下 等。 20 10 Pustejovsky, J (1995:39) SELs 对于词义描述的三个不足之处:1)词的新义; 2)一个词的各义项之间的关系;3)一个词义在句法上的多种表现形式。 21 §2 方所成分与空间关系 由前文回顾中,我们可以看出现代汉语在表达空间关系的词类可以是 方位词,也可以是处所词和普通名词等,这种跨词类的情况有其历史原 因,下文我们以方位词的语法化历程为例说明这一现象。 2.1 方位词的语法化历程 先秦汉语里,方位名词用在名词后面都有实在的意义,而一般名词表 处所时也不需要加方位名词,即一般事物名词、处所词、方位词等不具有 对立性,如《诗经》中的例子: 侵镐及方,至于泾 .阳 .。 《 诗 经 小 雅 六 月 》 关关雎鸠,在河 .之 .洲 .。 《 诗 经 国 风 关 雎 》 七月在野 ., 八 月 在 宇 ., 九 月 在 户 ., 十 月 蟋 蟀 入 我 床 下。 《诗经 国风 七月》 于沼 .于 沚 .。 《 诗 经 国 风 召 南 》 黄鸟黄鸟,无集于榖 .… … 无 集 于 桑 .… … 无 集 于 栩 .。 《诗经 小雅 黄鸟》 其中“泾阳、河之洲、野、宇、户”等表示处所,“沼、沚、榖、 桑、栩”表示普通名词,它们都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即做“在”或 22 “于”的宾语。可以说,“在上古汉语里,构成方所时,一般事物名词, 地名,建筑、机构名,还是统一的。从上古到中古这个时期,它们开始走 向分化”1。 王 力 ( 2002 : 493 ) 对 汉 语 方 位 进 行 说 明 时 , 谈 到 在 甲 骨 文 里 , “东”“西”“南”“北”“上”“下”的方位概念已经存在,并进一步 认为“可能是上下的概念的形成早于四方的概念”,因为二者“是所谓指 事字,属于独体,是所谓初文”。王力先生的说法正好印证了甲骨文的字 形及《说文》中的释义2。 郭锐(2002:217-218)结合古代汉语实例论证了名词与位置词(处 所词、时间词、方位词)由先秦至现代汉语的分化历程,并且实体和位置 范畴的分化程度是连续的。 方经民(2004)考察现代汉语方位成分在形式、语义、功能上的内部 差异,指出古代汉语作为名词的方位成分在现代汉语里已经分化为方位构 词成分和方位词汇成分,方位词汇成分进一步分化为方位名词、方向词、 方位区别词和方位词。从语音形式看,分化为单音节方位成分和双音节方 位成分;从构词形式看,分化为单纯方位成分、派生方位成分(加前缀 “之、以”的和加后缀“面、边、头”的)、以方位成分为词根的复合方 位成分(面前、跟前。中间、旁边)。方位成分的形式、语义、功能上的 分化反映了它们在语法化进程中的不平衡:方位名词是名词内部的次范畴 化,方向词、方位区别词和方位词则是分别通过语义脱落、语义转移和语 义泛化造成的程度不等的脱范畴化。方位成分的分化和语法化不但改变了 汉语词类系统的格局,也给汉语空间表达方式带来了重大影响。李晋霞、 刘云(2006)进一步分析了方位词的语法化问题,认为方位词内部语法 化程度不同,具有层次性。刑福义(2008)从语义角度上认为“方所” 范畴是由方位和处所两大概念组成的一个范畴。其中前者可以分为定域处 所和非定域处所,后者可以分为纯方位和命名方位。从方所标记的角度来 看,这一范畴又分为命名标和方位标,后者又进一步可以分为典型标和准 方标。 综上所述,由先秦汉语至现代汉语,正是由于名词内部的分化以及双 音节趋势的影响,使得方位词、处所词与名词之间形成了表示空间意义的 23 连续统。我们可以看到方所成分在现代汉语中表示空间区域的成分可以有 以下几种:处所词、方位词、普通名词以及某些部件名词3。 2.2 现代汉语方位词讨论 方位词作为一个语法范畴,其词类地位也有争议。我们将前人学者关 于方位词界定的观点总结为以下几类: 1. 名词的次类(丁声树 1961,刘月华 2001) 2. 与名词并列为体词的一类(赵元任 1968,Li and Thompson 1981,朱德熙 1982,袁毓林 2000,郭锐 2002) 3. 名词附类,具有虚词性质的实词(文炼 1984,文炼,胡附 2000); 4. 虚词(张谊生 2000) 5. 后 置 词 ( Tai 1973 , Ernst 1998 , 刘 丹 青 4 2003 ) 6. 附着语素(clitic),不存在词类问题(Liu, 1998) 总结以上学者研究,我们可以得出分歧的主要原因: 1. 范围上,主要依据其自由性和粘着性的特点 而进行的划分; 2. 词 类 地 位 上 分 为 具 有 句 法 地 位 (syntactic category)和不具有句法地位两大类。前者是 一般国内学者的看法,后者主要是与其他语 言进行对比而得的结论。前者在承认其词类 地位的基础上又分为独立一类或者名词附 类,而在独立一类的基础上再次分为实词中 体词内部与名词并列的一类,以及虚词中的 一类。后者则将粘着定位的方位成分看作是 附着语素。所依据的标准不同,因而结果有 24 异。如 国 内学者 所 依据的 是 吕叔湘 ( 1979) 关于词和非词,词和短语的界定,这一界定 与海外学者的依据不同。 我们可以将以上学者具有分歧的观点图示如下: 名词次类 实 与名词内部相关 名词附类 实词 词 与名词并列 虚词 方位词 虚 语素 图 2: 方位词的词类地位 鉴于以上各种复杂因素,本小节在此主要结合语言现象,从空间关系 的表达需要角度来分析现代汉语中的方位成分,尤其是单音节与双音节方 位词的对比做出说明。 2.3 方位词的语法性和词汇性 我们前人学者的观点,即单音节方位词具有较强的语法功能,并且其 内部语法化过程中表现出不平衡性,某些方位词语法化程度较高,如 “上、里”等,某些则仍保持较强的词汇意义,如“左、右”等。结合前 人研究以及实际语料,下文即是从名词与方位词组合角度以及方位词建立 两个事物的空间关系的角度来说明单音节方位词的语法性。 25 2.3.1 与无生名词的组合5 通过短语结构的表现来说明单音节方位词的语法功能较强,而双音节 方位词更多表现的是词汇义。 (1a) 照片上是一支笔。 (1b) 照片上面是一支笔。 (1c) 照片的上面是一支笔。 (2a) 黑板上有一行字。 (2b) 黑板上面有一行字。 (2c) 黑板的上面有一行字。 第一组中(1a)一般理解倾向于“笔”是所照之物;(1c)一般倾向于 “有支笔放在一张照片上”;(1b)则介于二者之间。第二组的情况亦是 如此,即对(2a)、(2c)句的理解倾向两个极端:附着和分离两种状态, 粘合式双音节组合则介于二者之间。这种对立还可以通过以下例句进一步 得到说明,如6: (3a) 一根针掉在地下。——(3b) *一根针掉在地的下 面。——(3c) 地的下面有矿藏。 (3a)“地下”并不指具体的位置在参照之下的意思,例如我们还可 以说“一根针掉在地上”,此时,就不能将单音节方位词换为双音节方位 26 词,如(3b);但涉及实际空间时,就可以用“地的下面”如:“矿藏”位 于“地的下面”。 (4a) 书中有不少警句。——(4b) *书的中间有不少警 句。——(4c) 书的中间夹了一张照片。 (4a)的“书中”并不指向实际的空间区域,因此不能转化为具有较 强词汇义的双音节方位词(4b),而如果需要指明具体的空间位置时, 则可以用双音节方位词形式,如(4c)“书”和“照片”的关系。 (5a) 嘴里咕噜着,咒骂那黑良心的米行。——(5b) * 嘴的里面咕噜着,咒骂那黑良心的米行。—— (5c) 你看看我的嘴的里面有什么? 同 理 , 依 据 上 例 的 分 析 , ( 5a ) 中 当 “ 嘴 里 ” 与 隐 含 的 目 标 物 “话”进行组合时,则并不指示具体的空间关系,不能说成(5b)“嘴 的里面”;但如果语义上突显“嘴”内部的具体空间时,则可以用方位词 的双音节形式,如(5c)。 从以上对比可以看出,双音节方位词的所指示的方位义比单音节方位 词更为具体,谢红华(2001:75)“‘上’与‘上边、上面、上头’在 表示具体方位上似乎也有点不同。‘上’多指物体上面接触的部分,而 ‘上边’等可以指物体上面的整个空间,不一定接触物体。我们通过真实 语料的说明,也可以进一步证实这种结论7,如下所示: (6a) 眼睛上面挂着两条肉棱儿,大概在二三十年前棱 儿上也长过眉毛。 27 (6b) *眼睛上挂着两条肉棱儿,大概在二三十年前棱 儿上也长过眉毛。 (6a)中“眼睛上面”表达具本的目标物“肉棱儿”的位置位于参照 物“眼睛”之上,但(6b)“眼睛上”则既可以指目标物“肉棱儿”与 参照物“眼睛”的附着关系,也可以指向二者的分离关系,但语义理解的 倾向上前者更具有优势。 (7a) 这一回才看见窗子上边横着条长匾,黑地金字, 外面罩着层玻璃。 (7b) *这一回才看见窗子上横着条长匾,黑地金字, 外面罩着层玻璃。 (7a)中“窗子上边”则比较明确地说明了区域指示高于参照物“窗 子”,目标物“长匾”与其具有分离关系;但(7b)“窗子上”则含有参 照物“窗子”与目标物“长匾”具有依附关系。 (8a) 袖子挽到胳臂肘儿上面,露着胳臂上的细青筋, 好象地图上画着的山脉。 (8b) *袖子挽到胳臂肘儿上,露着胳臂上的细青筋, 好象地图上画着的山脉。 (8a) 中 “ 胳 膊 肘 儿 上 面 ” 指 示 了 所 定 位 的 空 间 区 域 高 于 “ 胳 膊 肘 儿”,但(8b)“胳膊肘儿上”则含有所定位的区域即是“胳膊肘儿”。 28 (9a) 把一切祸患灾难都放在脑后。 (9b) *把一切祸患灾难都放在脑的后面。 “脑后”在(9a)里虽然是具体名词与方位词的组合,但在语境 中 表示抽象的空间关系,这时以单音节方位较为适合,所在不能更换为词汇 义较强的双音节方位词,如(9b)。 2.3.2 领属性偏正结构 定中偏正式结构一般反应的是两事物之间的依附关系,以往研究偏正 结构多以“的”字系联两个名词项做说明,即“NP1 的 NP2”,如: 我的书(邻属关系) 免子的尾巴(整体-部分关系) 爷爷的脾气(主体-属性关系) 事实上,两个事物之间最普遍的空间关系也应该在语法结构中得到体 现,根据这样一个推想,我们认为单音节方位词正是从语义上系联起两个 空间事物,它表示二者之间空间上的依存关系,否则语义不自足,难以成 立,如: 桌子 书:桌上的书——*桌(子)的上的书——*上的树 教室 人:教室里的人——*教室的里的人——*里的人 房子 树:房前的树——*房(子)的前的树——*前的树 陆俭明(2003:175)关于两个事物之间的 18 种领属性关系中有除 具体的处所领属外,还有 4 种关系也可以从空间关系的角度来理解, 如: 29 处所领属:张三的面前,小王的身后,王大爷家的房后,北京 大学的隔壁 构件领属:书的封面,房间的门,衣服的领子,桌子的腿儿, 饺子的馅儿 器官领属:他的眼睛,弟弟的手,猴子的尾巴,大象的耳朵, 松树的叶子 成员领属:北大的学生,清华的校长,美国的总统,夏普公司 的职员 产品领属:东芝公司担忧脑,中国的人造卫星,浙江的茶叶, 新泽的大米 在此,我们认为其后的四种领属关系,宽泛地来说,都可以看作是一 种空间关系,除自身具有较强的空间义的专名性的处所词外,大多修饰语 中都可以加入方位成分以突显其空间关系,如:饺子(里)的馅儿,松树 (上)的叶子,北大(里)的学生。另外,还有一部分领属关系和方位关 系的同形的偏正式,如下所示: 中文系(里)的老师,公司(里)的职员,图书馆 (里)的桌子, 30 北大(里)的学生,我的钱。 当表示具体的空间意义时,其单音节方位词都可以转换为双音 节方位词,例如:中文系里面的老师、公司里面的职员,图书馆里面的孩 子,我身上的钱等;但如果表示抽象的空间关系(即领属义时),以单音 节 方 位 词 或 仅 以 “ 的 ” 表 示 , 一 般 不 用 双 音 节 方 位 词 。 张 敏 ( 1998 : 317)也同样以加“的”的偏正结构式说明了其歧义性,即可以表示产地 来源,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空间关系;也可以表示领属义,例如:“美国的 电影、青岛的啤酒”等。 此外,部件名称词也可以以语义上的空间关系来系联两个事物,如 8 : 河心的小船,头顶的飞机,山脚的草坪,墙根的沙 土,河沿的杨柳,床头的书柜, 船尾的鱼鹰,树梢的鸟窝,村口的皂角树,井底的青 蛙,山腰的枫树,屋角的稻草 以上我们分析了的两个事物间的空间关系可以以方位词和“的”共同 系联的情况,现代汉语中还存在一种仅以方位词独立系联两个事物的情 况,并且大多是单音节方位词或某可以独立系联两个名词,表达二者空间 上的依存关系。 墙头草,水上花,水中花,水中月,镜中花,笼中 鸟,阶下囚,马后炮,锦上花,枕边人,床头柜, 床头灯,井底蛙,翁中鳖,林中鸟,林中路,人上 31 人,门外汉,眼中钉,肉中刺,心上人,座上客, 雨中曲,耳边风 街上行人,楼下房间,水上公园,桌面背景,桌面 图片,梁上君子,林下美人,家中趣事,国内新 闻,海外朋友,屋内装饰,塞外江南,林中迷雾…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 衣… 2.3.3 名词谓语句 单音节方位词除了在偏正式结构中表现出较强的语法功能外,在表示 存在句的名词谓语句中也具有一定的语法功能,例句如下: (10a) 山后一座土庙。——(10b) ?山(的)后面一 座庙。——(10c) 山(的)后面有一座庙。 (11a) 楼上三家住户。——(11b) ?楼(的)上面三 家住户。——(11c) 楼(的)上面有三家住 户。 32 (12a) 车前一条宽广的马路。——(12b) ?车(的) 前面一条宽广的马路。——(12c) 车(的)前 面有一条宽广的马路。 对于以上 10-12 的例句,以往学者主要从数量结构的角度来研究述 例句(如刘顺 2003,沈家煊 2006),本文主要从空间关系的角度出发, 认为后附的单音节方位词为整个句式提供了一个空间关系的结构框架,如 (10a),(11a)(12a),这样的框架可以满足语义上前后两个事物之间的空 间存在关系,因此句子中可以不出现显现的谓词成分。而粘式合双音节方 位词在句中则显得不自然,如(10b),(11b),(12b),除非其中的谓词得 到显现,句子才比较自然,例如(10c),(11c),(12c)中的“有”,其他 语料如下: 公园朱红宫墙的绿琉璃瓦檐上白雪点点。 山脚下9一条新修的公路 客厅里一套柚木家具。 那边树荫下一片狂笑。(王朔《过把瘾就死》) 路灯昏黄的光晕下,一地红的完全粉碎的砖头屑。 (王朔《动物凶猛》) 脚下一片泥泞。(王朔《看上去很美》) 33 语音上:一般单音节方位词可以轻读,而双音节方位词则不易轻 读。如: 桌上有个汽球——桌子上面有个汽球——桌子的上面有个汽球 汽球在桌子上——汽球在桌子上面——汽球在桌子的上面10 2.3.4 单音节方位词语法性的类型学意义 2.3.4.1 Jackendoff 空间关系的语义结构 Jackendoff(1990)将概念空间语义结构表示为: (1) [PLACE] [Place PLACE-FUNCTION ( [THING] ) ] (2) TO FROM TOWARD [PATH] THING PLACE AWAY-FROM VIA [Path 图 3: Jackendoff 关于空间关系的语义结构图 规则(1)说明“地点”([PLACE])概念结构是一个指示地点的功 能 词 , 其 后 要 求 有 一 个 “ 事 物 类 ” ( [THING] ) 做 为 它 的 论 元 。 比 如 : 34 “in the box”中,介词 in 是地点功能词,box 是参照物并需要通过 in 的映射才能指其内部的一个区域。 规则(2 )说明在 “路径” ([PATH]) 概念结构 中,有 TO,FROM, TOWARD,AWAY-FROM,VIA 五个投射功能词,它们将“事物类” 或者“地点类”投射于“路径”范畴中。比如:“to the park”中,介 词 to 路径功能词将 park 投射于“路径”结构中。 Tai(2005)对以上图示进一步指出:规则(1)说明的是静态的位置性 关系;规则(2)说明的是动态的方向性关系。并且 Tai(2005:21)认 为 Jackendoff 的图示主要是基于英语语言的研究,在与汉语结合时需要 进 行 修 正 和 补 充 , 提 出 空 间 关 系 概 念 化 过 程 中 的 时 间 顺 序 (Temporal sequence)、动作结果(Action-result)、整体部分(Part-whole)、话题优 先 (Topic Prominence) 、 受 事 优 先 (Patient Prominence) 等 原 则 。 而 对 于“整体部分”的说明,其用例为“箱子的里头”来说明。 我们认为:Jakendoff 的语义结构仍适合于汉语中的单音节方位词; Tai 例中的“里头”仍是指明空间义的实词,但与“箱子”并不具有“整 体部分”义(比较:箱子的盖儿),仅表示“箱子”的内部空间。概据前 文分析,将单音节方位词看作语法类,即可以有如下表示: 桌子上:[上(桌子)]:on the table [on(table)] 房间里:[里(房间)]: in the room [in(room)] 汽车前:[前(汽车)]: before the car [before(car)] 但以上并不适用于双音节方位词,其可与英语中的 top, bottom 等相 一致。 2.3.4.2 Talmy 的语言观 Talmy(1983,2000)认为语言有两个相互补充的系统,一个是开放类 或称词汇类,表示概念内容;另一个是封闭类或者语法类,表示概念结 构。二者不同还表现在,语法类的数目多,但说明少;词汇类的数目少但 说明多,表现为更全面、更复杂、类型不同的信息(百科知识性)。语法 类主要用于结构组织,而词汇主要是为结构提供内容信息。 35 我们认为表达普遍空间关系的方位词中,单音节方位词的语法类功能 更强11,在语言上主要为事物之间提供空间框架;而双音节方位词的语汇 义更为突显,与部件名称或处所词的功能相近,主要是确指空间方位。所 以我们倾向于将“上、下、前、后、左、右、里、外、旁、间”看作是方 位后附成分,其内部在词义的虚化程度上也有不同。而对于双音节方位词 以及部件名词及处所词可以看作是表示方位义的体词性成分,在句中主要 突显其词汇义。 与空间关系联系较为紧密的即是空间中的物体以及物体的存在方式 (如静止或运动),同样,语言通过概念化对于现实空间关系在投射世界 的反映也有所表现。下文即是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空间名词和位移事件的分 析来揭示汉语空间关系的特点。 2.4 小结 参考以往学者的研究以及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将单/双音节的对比总 结为: 单音节方位词的特点: 1. 数目上,可以列举的为数不多的封闭类, 如:上,下;前,后,左,右,里,外, 中,内,旁; 2. 功能上的特点表现在: a) 具有后附性,与名词短语直接组合,如: 桌子上,那张桌子上,*桌子的上; b) 一般不能独立承担句法成分,“桌子上有 本书”中是以组合形式“桌子上”做为句 子成分; c) 不能做介词“在、到、从”的宾语,但可 以做“向、往”宾语,如:*在上拉,*到 上拉,*从上拉,向上拉; 3. 语义上,既能指示方向又可以表示位置, 如:“凳子下有个花瓶”中“下”表示所指 36 方向低于参照物“凳子”,同时又在其下方 的区域。 4. 空间关系的表达上,“上/下/前/后/左/右” 相对于二维空间关系的描述,其中“上/下” 用于垂直方位;“前/后/左/右”用于水平方 位;“里/外”则是对于三维空间的表达。 双音节方位词的特点: 1. 形式上,以单音节方位词和后缀“边儿/面儿/ 头儿/方”组成,如:上边儿/面儿/头儿/方、前 边儿/面儿/头儿/方,左边儿/面儿/方、里边儿/面 儿 2. /头儿等; 数目上,与单音节相比,数目较大,事实仍 有其他的词汇与此相当,如:正面、侧面、 底面、顶面、对面… 3. 功能上的特点表现在: a) 具有独立性,可以以组合式或粘合式与名 词组合形成定中偏正式短语,如箱子 (的)里面; b) 可以承担句子成分。例如:箱子(的)里 面有件衣服(作主语)、他把衣服放进箱 子(的)里面(做宾语)、他从箱子 (的)里面拿出了一件衣服(做介词宾 语,共同做句子的状语)等。 c) 可以做“在、到、从、向、往”的宾语, 如:在前面拉,到前面拉,从前面拉,向 前面拉。 4. 语义上,表达具体的处所义。 单音节后附方所成分(传统上的单音节方位词)主要表现其语法功 能,其他分化成分主要表现其词汇功能。本章内容主要是通过汉语方位成 37 分的语法化历程说明了现代汉语表示方位成分的分化和具体表现,我们得 出的结论是:现代汉语在表示方位系统方面所依据的语法手段有单音节的 后附方位词,以及词汇手段上的方位名词、处所词、普通名词以及准位 标。其中后附性的方所成分语法功能较强,这一点还可以通过以下的研究 进一步得到说明。 1 储泽祥(1997:329)。 2 “上”、“下”在甲骨文里写作“ ”、“ ”。《说文解字》卷一上:“⊥ (上),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凡⊥(上)之属皆从⊥。时掌切”。“下,底也,指事, 胡雅切。” “六书”对于“指事”的解释也正是以“上”“下”为例:“指事者,视面可 察,察而见义,上下是也。”由此可见,在上古“一”表示基准,高之即为“上”,低之即为 “下”,这初始字的指示用法使得“上”“下”有可能抽象为相对空间方词词。 3 如:顶、根 、底等相当 于储泽祥( 1997)、刑 福义(1999 ,2008:162)所说的 准方位 标。 4 刘丹青(2003)将其看作是框式介词中的后置词。 5 与有生名词的组合分的,见下一章节。 6 部分语料来自文炼(1984)。 7 此处的结论还需在接下来的研究中以统计法来进行进一步的证明。 8 语料来自储泽祥(1997)。 9 刑福义(2008:166)边上,脚下。附在单音节词后边时,可以变为是处于不同层次的准标 和标:江边上——(江+边)+上;山脚下——(山+脚)+下。 10 刘宁生(1994:176)认为“上面”也会轻读,如: 桌子上面有幅画儿=桌(子)上有幅画儿 画儿在桌子上面=画儿在桌(子)上,但是, 桌子上 .面 .有 幅 画 儿 ≠ 桌 ( 子 ) 上 有 幅 儿 画儿在桌子上 .面 .≠ 画 儿 在 桌 子 上 11 张谊生(2000)将后附的单纯方位词归于虚词,以及其他学者的在单音节方位词的词类地 位上的争议也正是体现了其语法功能的作用。 38 §3 空间隐喻与名词的生命度属性 通过前人学者的研究以及上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单音节方位词与双 音节方位词的在句法、语义、语用上的不同表现,本章主要是从有生名词 与方位词的组合的合格性角度除了进一步论证单/双音节的组合功能不同 外,还说明了有生名词的空间属性义问题。 3.1 有生名词与方位词的组合 (1a) *小王/老师/他后有个人。 (1b) 小王/老师/他身后有个人。 (1c) 小王/老师/他(的)后面有个人。 (2a) *小王跑到李明后。——(2b) 小王跑到李明 后面。——(2c) 小王跑到李明的后面。 (3a) *孩子站在妈妈左。——(3b) 孩子站在妈妈 左边。——(3c) 孩子站在妈妈的左边。 (4a) *马后是一群羊。——(4b) 马后面是一群羊。— —(4c) 马的后面是一群羊。 以上例句说明:单音节方位词很难附着于人称代词、指人名词、称谓 语 等 后 面 , 如 ( 1a ) ,(2a) , (3a),(4a), 但 双 音 节 方 位 词 可 以 不 受 此 限 39 制 , 而 且组 合 式 更为 自 然 ,如 ( 1b/c,2b/c,3b/c,4b/c ) 。 此 外, 通 过 对语料库的检索,也进一步证实单音节方位词与有生名词组合的受限性。 如下所示: (5) 小何乖乖地尾随在王正祥的后面。 (6) 一推门进来一位将军,将军身后跟着一个小兵。 (7) 李晋元看看低头走在我们前面的女兵,一手举 烟,一手捅捅我:“就这么完?” (8) 他都明白了:钱是一切,这整个的文化都站在它 的上面。 (9) 你得坐到马的后部去,不要在我前面! (10) 真像远途滑雪的运动赛,嗖嗖唰唰!飞速前进, 时常滑到马的前头。 (11) 这十六辆车子也都在马的后边跟着走来。 (12) 一忽儿骑上马大跑一阵;一忽儿又跟在马的后头 吹着口哨。 40 (13) 从前有只鸡,鸡的左面有只猫,右面有条狗, 前面有只兔子,鸡的后面是什么? 3.2 生命度、空间性与名词的性质 单音节方位词不能与代词组合的现象最初由邹韶华(1984)提出,从生 命度角度来分析名词和方位成分组的合理性在储泽祥(1995)文中已有 分析。储文通过考察名词与后置方位词的组合情况进行对此分析后,以名 词的两种属性义——“强性质”和“强状态”——来进进行说明,认为前 者 表 现 为 [+ 生 命 ] , 对 后 附 方 位 词 选 择 能 力 较 弱 , 不 能 被 “ 满 、 全 ” 修 饰,而后者恰恰相反。句法表现上,他认为“充当施事成分的强性质名 词,无论在静止情况下,还是在动态句中,一般不能后加单纯方位词” (储泽祥 1995:52)。 结 合 本 小 节 所 关 注 的 例 子 , 可 以 看 出 , 依 据 储 泽 祥 ( 1995 ) 的 分 析,“小王、老师、孩子、马”等名词因为其具有较高的生命度,属于强 性质名词,因此对后置方位词的选择力较弱,但这样的观点不能解释为何 强性质名词可以与表示空间关系的双音节方位词进行组合?同时,也很难 说部件名词表现的是一种状态,因为在这些生名词后附部件名词后便可以 与单音节方位词进行组合,详见下文分析。与前人学者关于典型名词词类 的讨论相结合,我们可以得出关于有生名词的空间属性义的一个观点相左 的现象,具体分析如下。 通过其他学者的研究分析,如陈平(1988),Taylor(1989),张敏 (1998)。除此外,张伯江(1994:340)专门对名词的生命度和典型 性问题进行了说明。对于“生命度”,他引用了 Comrie(1981)关于语 言学概念的生命度等级序列的说法,如下所示: 说者/听者>第三人称代词>指人专有名词>指人普通名词>其他有生名 词>无生名词 同时,作者还指出“生命度高的名词往往是名词这类别里比较稳定的 成员”。而在“典型性”问题上,他认为名词内部的典型成员在功能上会 41 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非典型成员则会表现出一定的游移性,这对抽象名 词的活用现象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因为抽象名带有明显的性质义,如“不 科学、不道德”等。 刘顺(2003:43)认为名词事物的离散性与名词空间性有一种自然 的关联,事物的强离散性表现为名词的强空间性,事物的弱离散性表现为 名词弱空间性,并且进一步从名量配合解度区分出名词空间性强弱的等级 序列: 个体名词/专有名词/群量名词>物质名词>事件名词/抽象名词> 无量名词 接着从语义和句法位置两个的角度讨论了名词空间义的突显性,其中 一个结论是施事是有生命的事物,有生命的事物总是离散的,事物的离散 性投射到语言中体现为名词的空间性(2003:47)。可见,施事充当主 语的句子里,主语位置上的名词将充分表现其空间性。他在沈家煊所得结 论“有界名词的本质是它所指事物的个体性和可数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指 出“有界名词都是强空间性名词”(2003:56)。 对比以上几位学者的观点,我们会得到一个矛盾,即有生事物的空间 意义的有无问题,在储泽祥的论证中,认为其是强性质义名词,一般不表 现空间义;而在刘顺等学者中认为是典型的较强空间义的成员。两位学者 采取的形式检证手段不同,因此结果不一致。具体来讲,前者是通过名词 与方位词直接组合的角度出来而得到的结论;后者是从典型名词在句中的 分布而得出的结论,如是否受数量词修饰等来界定事物是否具有空间离散 性(或者说“有界性”)。 3.3 有生名词的空间属性义 我们在指人或指物的名词是否具有空间属性义的问题上同意刘顺等学 者的观点,即认为现实中离散性较强的事物一般依其形体特征一般会占据 一定的空间,在语言上表现为可计量的具有空间属性义的名词,这样也可 以说明“小王、老师、孩子、马”等有生名词可以与双音节方位词进行组 合以指示空间区域,例句1如下: 42 (14) 你前面的东西也许是个马,也许是个车,也许 是棵树;除非你的手摸着它,你是不会知道 的。(老舍《二马》) (15) 马威把她们的礼物都放在她们前面,父子就了 座。(老舍《二马》) (16) 忽然小脖子一梗,脸上更红了,飞快的跑到他 的前面,捧着他的脸,正在他的嘴上亲了一 亲。(老舍《二马》) (17) 那孩子确实让父母自豪,我快要嫉妒死了,“我 本来应该走在你前面,老关。(王朔《空中小 姐》) (18) 李晋元看看低头走在我们前面的女兵,一手举 烟,一手捅捅我:“就这么完?”(王朔《我是 “狼”》) 43 这些例子中,我们会发现能加方位成分是一般是词汇义较强的双音节 方位词。除此外,还有一种情况可以以人为参照物,即以上文所说的部件 名词突出人体或动词身体的具体部位,如: (19) 小王头上戴了一顶新帽子。 (20) 他头上戴了一顶帽子。 (21) 孩子手里拿着一张大奖状。 (22) 他一直跟在我身后。 (23) 老师胸前戴了一朵大红花。 (24) 他把两条袖子在自己胸前结成个结子,象背包 袱那样。 (25) 我们脚下的大地,好像一个庞大的“热锅炉”, 不断产生热量,又不断往外散 发热气。 (26) 当准备救另外两个孩子时, 他脚下的冰层突然 断裂,木棍已是“棍长莫及”。 (27) 牛背上坐着一个人。 另一方面,结合综述中学者对于名词内部的分类以及分析,我们认为 对于将“小王、老师、孩子、马”之类的名词看作强性质义名词的观点还 44 需再作讨论。因为,名词内部的成员中,具有强性质义名词的一般是抽象 名词的特点,而不是指人或指物名词的特征。 虽然如此,我们仍需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具有空间属性义的有生 名词“小王、老师、孩子、马”等不能与单音节后附方位成分组合。我们 在此,从信息论的角度进行说明,袁毓林(1999)通过信息量的大小来 说明了现代汉语定语的语序问题。其文提到根据 Shannon(1948)提出 的理论,一个信号所负载的信息量并不取决于信号本身,而是跟可供选择 的信号的数目成正比。因为,那个实际出现的信号是从一个由可能出现的 信号组成的聚合中挑选出来的。Weaver(1949)信息是对人们在选择信 号时所拥有选择自由度的一种度量。或者说,信息是对通讯过程中不确定 性的一种度量:可供选择的可能性愈多,那么不确定性就愈大;同时,这 也 意 味 着 被 选 中 的 那 个 信 号 负 载 着 的 较 多 的 信 息 量 ( 袁 毓 林 , 1999 : 191-192)。袁毓林(1999:199)充当各种语言成分的词语的认知难度 至少有两个衡量指标:1)所含信息量的大小;2)语义可达性程度的高 低。再通过对这些有生名词的特点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按前人学者 的界定可以将这些名词分属于专有名词,如“小王”;代词,如“他”; 普通名词,如“老师、孩子、马”等。而专有名词是表示特定的人或事物 名称的词,其词义中已包含“惟一”要素,一般情况下不再受数量短语修 饰(刘顺,2003:35)。从语用学的角度来说,人们吸收新信息、寻找 目标的习惯以及对话双方要遵守“合作原则”等制约(廖秋忠, 1989),部件名词为语义理解提供了足量信息,双音节方位词为其提供 了明确的词汇意义,对应于实际的空间区域;从信息传递的角度来看,陈 原(1983:324)从语言交际的信息量角度出发,认为“在必要场合下应 当利用多余信息来加强主要信息的信息量,以便得到最佳的社会效能。” 为了加强一个信息的信息量,在社会心理学和社会语言学上就是加深受信 一方对所接收的主要信息的印象、感受或(语义)理解,“将主要信息的 同义词或补足的多余信息加上去”则是其手段之一。 结合以上学者的分析,我们的观点是当以“小王、孩子、老师、他、 马”为方位域时,其内部空间的可居点2比较多,如:头、手、脚、腰、 胸等,因此当这些在语境中没有被说明时,名词和单音节方位成分的组合 45 其语义就不能自足,或者说语义可达性程度较低,即不能指明确定的区 域,因此这种结合方式就很难成立。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当所提供的信 息可选项较多时,人们对其进行预测的能力就比较难,因此需要在语言形 式上得到显现。而“我(的)后面”因为所指示的区域是参照点的外域范 围,并且双音节方位词本身具有较强的词汇意义,这种组合在语义比较明 确,因此,双单节方位词可以与其进行自由组合。同时,我们“顶、底、 脚、根”等部件名词则具有明确信息的作用,其本身表示部位等词汇义, 与整体具有较强的空间关系,因此正如储泽祥所说的可以受“满、全”等 空间形容词修饰。由此我们还可以认为“名词+部件名词+方位成分”一 类组合中表现出了两重参照体系,而方位成分依附于信息度较高的名词成 分。以“小王头上”为例,先以方位域中的参照体“小王”来确定目标 “头”,再以“头”为参照来确定“头上”的所指区域。我们在此认为例 句中有生名词具有空间属性义,这种观点还可以将有生名词的空间性特点 与其在名词内部的典型性问题做一致性分析。 3.4 “里/外”范畴与个体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生命度高的指人或指物名词在与方 位词的组合上具有一定的限制条件,即一般不直接与语法功能较强的单音 节方位词组合,可以自由地与双音节成分组合,或者通过突显该事物的具 体的空间可居点可与单音节方位词组合,除此之外,在以下几种情况中, 单音节方位词(尤其是“里/内/外”)可以与生命度较高的名词性成分 组合。 1. 名词以光杆形式与方位成分的组合,这其中有以下几类: a) 通指性的指人名词以及有生命的集合名词可以与方位词组合, 如: (28) 人前受窘。 46 (29) 基诺族姑娘云芳生得文静秀气,在人前还有一 种少女的腼腆。 (30) 在长达两个月的患病期间,她一直坚持正常上 班,在人前人后佯装笑脸。 (31)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32) 别看他在人前风光十足,人后却是一支笔、一 把刷子、一面放大镜日日夜夜“泡”在古钱和故 纸堆里。 (33) 在人前阿眉从不哭的,可是背地里她常暗暗饮 泣,都是在夜深人 静的时候,甚至是梦里。 (王朔《空中小姐》)。 (34) 一辈子没走在别人前面,虽然是费尽了心机; 难道还叫傻小子再占去这点便宜么?(老舍 《老年的浪漫》) 与前面例子中的有生命词相比,上例中“人、别人”等是通指, “前”也不指示具体的空间区域,而是抽象的范围义,因此,不影响此处 47 的分析。这种说法中单音节方位词都不可以换为组合式双音节方位词, 如: *人(的)前面受窘。 *人(的)外面有人,天(的)外面有天。 *基诺族姑娘云芳生得文静秀气,在人(的)前面还有一种少 女的腼腆。 *在长达两个月的患病期间,她一直坚持正常上班, 在人(的)前面人(的)后面佯装笑脸。 2)除上例外,还有一类名词可以以光杆形式直接与表方所成分相 组合,如: (35) 学生中的佼佼者。 (36) 这次选代表,教师里也有一个当选。 (37) 孩子中爸妈最喜欢老大。 (38) 朋友里数他讲义气。 (39) 教授里张教授的学位做得最好。 (40) 学者中我最佩服张教授。 48 (41) 甘肃省徽县麻安村的谭秀珍原来是一个陌生人 前说话都害羞的妇女, 但经过巴迪基金会组织的 培训,她现在已竞选成为这个村的负责人之一。 这类名词为类名词,即其自身所对应的现实个体形成一个抽象的 范围,此时的空间关系正如刘宁生所说的“范畴和个体”的关系。因此, 可以认为这种性质义在某种程度上已经界定了一定的范围,具有了抽象的 空间意义,可以与方位成分相结合。 3)集合名词可以与方位词组合,如以“群”作构词语素的名词: (42) 刘小雄叉着腰站在人群前,把我们打量了足有 5分钟后,开始用手往人群里指点着。 (43) 赵子曰随着声音往四下看:周少濂正在人群中 往前挤。 (44) 我看到人群中薛苹、张欣、刘为为等熟面孔, 她们哭成了泪人儿。我的心碎了。 (45) 刚才还在人群中东张西望显得有些茫然的唐阿 姨不见了。 (46) 羊群中领头的羊。 49 (47) "我从羊群里取一只山羊羔打发人送给你。"犹 大爽快他说。 (48) 如果狼爬到羊圈顶上,月光把狼的身影投在羊 群里,羊群即会惊恐乱窜。 集合名词本身就具有集合和个体的关系,因此在句中可以构成抽象的 空间范围意义,以此与单音节方位词进行组合。 以上可以看作是以词汇手段来实现有生名词的空间属性义,接下来我 们进一步分析以语法手段实现有生名词空间域的情况。 2. 前加修饰语的对名词进行界定的形式: 1) 数(量)词形式 (49) 犯了此罪的人,必须于三僧人前忏悔。 (50) 在这一堆人里,我找见了她。 (51) 这几个人里拍马屁的工夫就数我到家, 这么重大的事情换个生手干我还不放心 呢。 2) 关系化的名词词组如: (52) 他先打听了一番,逃难来的人里有没 有琴师。 50 (53) 他看上去很粗犷,可是在她所见过的人 里,也就算很有风度的了。 (54) 我们那会儿当兵的人现在恐怕都脱了军 装,真不知我认识的人里还有没有仍然 当着兵的。 (55) 她生活在有钱的人中,但是金钱补不上 她所缺欠的那点东西!所以她喜欢招待 年轻的男客人,特别是在叫来“姑娘”们 伺候着她的时候。 (56) 他拍手向左近一堆正在喝酒谈笑的人中 叫唤,“你来。” (57) 聚赌的人里,有一个流氓某甲,手气不 佳,每周都输,现金先输光,接着马输 光,接着行囊输光,接着外套输光。 前加修饰语,以指涉某一类人,形成范围。关于这一点,刘宁生 (1995:84)在其“目的物/参照物在非物质意义上的拓展”中已做出相 51 应的说明,他对于以下例句:“亭子在湖中心”与“衣服是我的”“苹果 是红颜色的”“大楼是五角形的”“照片是叔叔从因外带回来的”进行对 比分析,并以抽象的处所关系来统一两类句子的共性。具体来讲,他认为 前者是关于空间关系的参照,后者是关于属性、特征这类抽象概念的参 照。两类句中事物可以看做是在物质空间中的“处所关系”抽象化为个体 与范畴的关系。“个体存在于范畴之中”这个汉语表达自身就显示了处所 关系的“虚化”。具体地说,“衣服”是个体,“我的”是范畴。“衣 服”存在于“我的”之中,就好比“亭子”存在于“湖中心”。因此,可 以说“我的衣服”,“红颜色的苹果”“五角形的大楼”“叔叔从国外带 回来的照片”。 前加修饰语,即是对事物在范围上的一种界定,形成抽象空间中的 “范畴”和“个体”的关系,因此具有范畴意义的名词或名词结构可以以 整 体 来 构 成 具 有 内 部 空 间 和 外 部 空 间 的 处 所 性 成 分 。 赵 艳 芳 ( 2000 : 73 ) 范 畴 是 以 容 器 图 式 来 理 解 的 ( 范 畴 像 个 容 器 , 里 面 包 含 着 范 畴 成 员)。 以上各种情况并不是相互孤立的条析,大多情况下是相互结合以在语 义上表示比较明确的范围,此时也可以与方位成分直接组合,例如: (58) 里坎需要掌握的是应付各种可能出现的意外和 灾变,还要熟悉3亿年前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 和植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对付它们的方 法,在这些动植物里也许就有里坎将要遇到的 敌害。 52 (59) 她认为所有动物里,食人鹰是最残忍的,人死了已经够 悲哀,它却专吃死人的肉。 ——以上两例是量化成分和类名词整体相组合构成范围。 (60) 汽笛低沉地长啸了一声,车轮无情地转动了,他凝望着 父亲黑郁郁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逐渐远 去,远去,再找不着了......他的眼泪又悄悄地沿着双颊 流了下来。 (61) 他就提着这破包,激动而悄无声息地从喧哗的人堆里爬 上了卡车。 (62) 前来瞻仰的人群中,既有须髯飘飘的耄耋老者,又有满 脸稚气的少年儿童。 (63) 远远看见石静和董延平各自端夹着几盆饭菜从密密匝匝 的队伍中挤出来,向更远尚空着的大圆桌走去,我忙走 过去在半道上截住他们。(王朔《永失我爱》) ——以上四例以关系化的名词短语以及集体名词构成范围。 53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指人或指物的有生名词,当其通过词 汇手段(集体性名词)或句法手段(前加修饰语)可以构成某个范畴时, 便可以与后附方位词结合,以“里/中”居多。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讲, 隐藏于众多语言现象背后的是容器隐喻,即个体性的有生名词难以形成容 器,当其通过其他形式可以形成复数意义时即具备了容器和容物的条件, 因此因此就具有了一定的空间范围,一般表示范围性的常用方位词“里” 或“中”。 3.5 小结 以上分析的好处在于,将有生名词可以统一处理(即指人、动物和植 物),同时将典型性名词可以与较强的空间义属性相互对应,即有生的离 散性事物都具有较强的空间性,语言都会显示出典型性名词的句法特征。 同时,也可以说明有生名词可以与双音节方位词组合的现象。方经民 (2002:43)方位域的定位空间特征是方位成分空间作用的结果。方位 成分加在名词后面,将该名词指称的地方或实体作为位置参照物,指示一 个方位域,从而增添或加强了空间性。 这种基于容器隐喻的的“里/外”范畴关系不权影响句子的成立问 题,而且对于成立的句子在具体的空间指示义上也造成理解上的多义性。 下文我们依然从名词的空间属性义角度来分析具体名词与方位成分组合后 在指示空间上的歧义问题。 1 2 其他例句可见附录一。 储泽祥(2008:51)提出的“实体的物理可居点”。 54 §4 空间隐喻与名词的维度属性 客观事物最基本的存在方式是以其形体占有一定的空间位置,形体特 征又可以进一步具体化为物体的“长、宽、高”维度特征。接下来主要从 “维度”来刻画各种事物的形体,并通过“维度”来揭示语言空间、概念 空间(投射世界)、现实世界的关系。 4.1 空间指示的歧义性 (1a) 车前有个人。 (1b) 门前有个人。 (1c) 树前有个人。 对于例(1a) “车前有个人”,可以理解为“车内的前面个人”或 “车外的前面个人”。前者中目标物“人”位于参照物“车”的内部区 域,相当于方经民(1987)的“整体参照”,郭锐(2004)的“内置参 照点”;后者中目标物“人”位于参照物“车”的外部区域,相当于方经 民 的 “ 外 物 参 照 ” , 郭 锐 的 “ 外 置 参 照 点 ” ; 但 例 ( 1b ) “ 门 前 有 个 人”以及例(1c)“树前有个人”只有一种理解,即目标物“人”是在 参照物“门、树”的外部区域。英语中对于“车前有个人”的内/外区域 的理解可以通过语法手段——定冠词 the——来消歧,如: There is somebody in front of the car. (以“车”为点,其外 部的前面) There is somebody in the front of the car. (以“车”为空 间,其内部的前面) 55 对于以上一个句子对应于多个理解的例子还有其他现象,以“车”为 例,如下: (2a) 车上有个人。 (2b) 车顶有个人。 例(2a)中“车上有人”,可以有两种理解“车里有人”或“车顶的 上面有人”;而(2b)例中“车顶有人1”逻辑上也有两种可能,如“车 内的顶上有人”和“车外的顶上有人”。 对于以上同型多义的现象,语言表现上主要是方位词所指空间义的不 同,但事实上这种空间指示的多义性也与物体本身空间关系的复杂性有 关。对于“车”而言,客观上它是一个具有三维性的实体,但在语言空间 关系的表现上,可以将其实现为三维的“体”,也可以实现为二维的 “面”,一维的“线”,甚至是零维的“点”。“体”则表现其内部空 间,“点”突出其外部空间。对应以上的例句,可以解释为:当我们理解 “车前”为“内前”时,是将“车”视为三维的“体”;理解为“外前” 时是将“车”视为零维的“点”。这里所说的维度性主要是概念空间的维 度,并非真实世界中的维度,如:“水滴、冰雹、足球”等虽然在现实世 界中是具有一定的长、宽、高,但在语言形式上很难有其内部空间的表 2 现,因为语言只是对概念空间的反映 ,而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语言的空间性与认知结构中的空间要素相关,针对现代汉语的空间关 系 研 究 而 言 , 如 前 所 述 , 廖 秋 忠 ( 1989 ) 、 方 经 民 ( 1987b , 1999a,1999b)、郭锐(2004,2008)对此都做了比较详细的说明。 廖 秋 忠 ( 1989 ) 将 “ 语 境 参 照 点 ” 引 入 方 位 关 系 的 研 究 中 。 方 经 民 (1987a:3)将方位参照的要素概括为:参照点、方位词、方位辖域、 观察点3,并且在此基础上将参照的聚合类型进一步分为外物参照、整体 参 照 和 自 身 参 照 。 方 经 民 ( 2002 , 2004 ) 又 进 一 步 将 廖 秋 忠 所 提 出 的 “语境参照点”分为位置参照和方向参照,并进一步论述了地点域和方位 域在句法、语义上的对立关系。郭锐(2004,2008)讨论了方位域在参 56 照物之外的情况,主要针对水平维度“前后左右”的空间关系指示的歧义 性进行了分析,并将这种歧义性归结于参照策略的不同所致。 综上所述,前人学者主要从参照体系的角度对以上歧义现象做出解 释。 本文 结合 前人 研究 的成 果, 参照 郭锐 (2004,2008 )对 空间 方位 要 素的界定的基础上,排除“视点”(观察者/观察点)这一因素的影响, 主要从参照点的对比角度——具体名词的空间义——出发来分析空间指示 的歧义性。即在方经民所提的参照体系的各要素中设定观察点的不变性, 我们会发现“NP+方位词”的空间指示仍具有歧义性,本文下文即是对这 种歧义性的分析。 4.2 事物维度与指示歧义性 Talmy(2000)在有界性范畴上,隐含于该范畴但又在概念是独立的一 个观念例是“界线”(boundary) 。在典型概念化中,边界是受限事物的 最外层,所以是“界线”圈起了受限制的事物,并且受限的事物在界线 内。如空间中的物体及时间上的行动,一个界限的维度通常低于受其限制 的事物,例如:以二维性的平面为界限形成三维性的空间,以一维性的线 为界线形成二维性的面,再有以零维的点形成一维性的线。这种维度性差 异在语言中也会有一定表现,例如现代汉语中,不同维度的具体事物在空 间指示上所产生的歧义性与不同的方位成分有关。 我 们 可 以 将 这 种 表 示 空 间 方 位 关 系 的 歧 义 结 构 表 示 为 : NP1 ( 的 ) NP2,通过实例来对这种歧义结构进行分析,如: “体”事物:表现空间中的三维性 (3a) 教室前边有个讲台。——(3a’) 教室前边有棵树。 (3b) 教室后边有排书架。——(3b’) 教室后边有棵树。 “讲台、书架”位于“教室”之内,“树”位于“教室”之外,即 “教室前/后边”所指示的方位区域可以同时对应于教室的内部区域和外 部区域。 57 (4a) 客厅上面有个吊灯。——(4a’) 客厅上面是他的卧室。 (4b) 客厅右边有张大书桌。——(4b’) 客厅右边是厨房。 “书桌、吊灯”位于“客厅”之内,“厨房、卧室”位于“客厅” 之外,即“客厅上/右边”所指示的方位区域可以同时对于应于客厅的内 部区域和外部区域。 以上空间指示的歧义性可以图示为下: 图 4: 三维性事物的空间指示歧义性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推广假设:即所有概念空间中的非 零维实体,其与方位词所形成的空间关系在指称上都具有歧义性,并且, 逻辑上来讲,具有三维性的实体在“前/后/左/右/上/下”方位上都具有 岐义性;二维性的实体,则依据其和“垂直”和“水平”的不同而表现略 有差异,前者体现为“上/下/左/右”的歧义性,后者表现为“前/后/左 /右”的歧义性。下文即通过例子对此进行说明。 “面”事物:表现为空间中的二维性。 垂直方位的“上/下/左/右”歧义性 58 (5a) 黑板前面放着投影机。 ——(5a’) 黑板后面放着投 影机。 (5b) 大门前面有一只猫。 ——(5b’) 大门后面有一只 (5c) 阅报栏前有一排白扬树。 ——(5c’) 阅报栏后有一排 猫 白扬树。 (5d) 石碑前面的草坪。 ——(5d’) 石碑后面的树。 对以上例句中 NP1 和 NP2 的空间关系,一般只有一种确定的理解。 即参照物“黑板、大门、阅报栏、石碑”等其与目标物“投影机、猫、白 扬树、草坪”在前后方位上仅有一种理解,但同一个参照物与其他方位词 组合时,对于其他事物仍然会有不同的空间方位指示。如下: (6a) 黑板上面有一行字。 ——(6a’) 黑板上面有个钟 表(下面有个水壶)。 (6b) 大门左边有个按铃。 ——(6b’) 大门左边有一只 猫。 (6c) 阅报栏右边是有关他的照片。 ——(6c’) 阅报栏右边是 一棵树。 59 (6d) 石碑上面的符号。 ——(6d’) 石碑上面的 花。 例子中的左列里的参照物“黑板、大门、阅报栏、石碑”和其各自所 指向的目标物“字、按铃、照片、符号”等具有“接触”或者“附着”的 关系,而右列中相同的名词和方位词的组合形式所表示的空间区域中参照 物和目标物“钟表、猫、树、花”却是“分离”状态。 我们可以将垂直方位的空间指示歧义性可以图示为下: 图 5: 二维垂直方位事物的空间指示歧义性 水平方位的“前/后/左/右”歧义性 (7a) 桌子上面有本书。 ——(7a’) 桌子下面有个凳 子。 (7b) 床上有个人。 ——(7b’) 床下有双鞋。 60 以上两句中参照物和目标物的空间关系都仅有一种理解,即以垂直方 位上目标物(如:书、人;凳子、鞋)高于或低于参照物(如:桌子、 床)的位置关系,但下例同样水平方位的参照物在“前/后/左/右”的指 示上则具有歧义性,如: (8a) 足球场前面站着裁判员。 ——(8a’) 足球场前面是观 众席。 (8b) 舞台后面是背景。 ——(8b’) 舞台后面是化妆 (8c) 舞台左边是主持人。 — — (8c’) 舞 台 左 边 是 出 间。 口。 以上例句中左列的参照物“足球场、舞台”与其目标物“裁判员、背 景、主持人”具有广义的包含关系,而右列中的相同的名词与方位词组 合,在指示空间区域上却使参照物和目标物处于分离状态。我们在此将水 平方位二维性事物的空间指示歧义图示如下: 图 6:二维水平方位事物的空间指示歧义性 61 以上两种现象说明了水平方位上根据“垂直”和“水平”两种方向的 不同语言表现上的歧义性也不同,主要在于“上/下”和“前/后”的对 比上。事实上,我们认为二者虽然空间方位词选择不同,但是可以通过 “旋转”而统一于一个问题上,如:将“垂直”方位旋转 90 度即可以当 作“水平”方位的现象来处理。这种认知上的“旋转”4性也可以在语言 上得到反应,如:“地上,墙上、天花板上”可以看作是将一个水平面依 次旋转 90 度后所保持的参照物和目标物稳定的空间关系,因此可以共用 同一个方位词“上”,例句如下: (9a) 天花板上张贴着三张女明星的照片,像是张贴护身符似 的。 (9b) 人家看看都说漂亮,添印两打统送光了,自己只留下一 张贴在照相簿上。 “线”事物:表现为空间中的一维性 这类事物一般不具有空间上的歧义性,因为其没有概念上的内部 空间,一般表现为“接触/附着”义,如: (10a) 山区公路上不时有载满游客的车辆驶往景区。 (10b) 于四婆婆屋前的晾衣杆上每天都挂满了疯子的衣服,像 是一排尿布似地迎风飘扬。 (10c) 门口晒衣绳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孩子衣物。 62 (10d) 我在铁丝上晾了几件衣服。 廖 秋 忠 ( 1989 ) 将 这 种 空 间 指 示 的 歧 义 现 象 统 一 概 括 为 具 有 “ 里 / 外”范畴的空间关系一般都具有歧义性,但在其文中并没有对具体的维度 性事物进行区分。方经民(2004:13)撇开一维的方向域不谈,现代汉 语里零维地点域和多维方位域构成对立。这种对立构成现代汉语空间表达 方式的一个重要特点,并影响到汉语句法、语义、语用及功能分析的各个 部分。 我们在此以 Johnson(1987)的“容器隐喻”统领以上现象,即可以充 当容器性的事物可以是三维性、二维性或者一维性的,中介前二者中因为 可以实现为里/外的空间关系,因此在指示空间上具有歧义性,而一维性 的容器一般仅表示容器(参照物)与容物(目标物)的分离关系,即或者 在与参照物接触,或者与参照物分离。对比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里/外”范畴即是对这种零维和多维方位域对立的一个例示,即依据是 否具有认知上的内部空间,并以此构成事物间的容入或承载关系使得“名 词+方位词”所构成的空间区域在理解上便有了两种可能性。在区分事物 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的问题上,我们同意廖先生的看法,但同时这样的说 5 法很不容易体现边界事物的特殊性 。所以,当其可以理解为概念中的 “里/外”范畴时,即使是垂直方位的“前/后”也具有空间指示的歧义 性,如: (11) 在电线杆上,在店辅门前,在墙壁上,都贴着标语。 此例中,我们也可以“上”替换“前”,如可以说“在电线杆上,在 店辅门上,在墙壁上,都贴着标语”,在其相应的“的”字结构式中也可 以进替换,如“门前的标语”即是“门上的标语”。再如: (12) 调度室的一面墙上,是木制的大幅人事调配表。 63 依据上例的分析,这个例子中的“上”也可以替换为“前”,如可以 说“调度室的一面墙前,是木制的大幅人事调配表”,之所以可以替换, 主要是因为二者同有附着义,进而可以实现为容器隐喻中的“容器”和 “容物”的关系。 以上两例说明:即垂直方位的“前”所表示的区域也具有内部和外部 之分,其条件是两种事物在概念空间上具有“里/外”的范畴关系。 依据这样的逻辑分析,“上/前”不能替换的一般不具有附着承载 义,例句如下: (13) 门前立着一对武装的警士,不大怎么精神。(老 舍《蜕》) ——*门上立着一对武装的警士,不大怎么精 神。 (14) 各屋的画儿上全悬上一枝冬青叶,单买了一把儿 菊花供在丈夫的像片前面,客厅的电灯上还挂上 两枝白相思豆儿。(老舍《二马》) ——*各屋的画儿上全悬上一枝冬青叶,单买了 一把儿菊花供在丈夫的像片上面,客厅的电灯上 还挂上两枝白相思豆儿。 64 (15) 列车中部卧铺车厢的一个窗口前坐着一个身材修 长的文雅女子,车厢里的其他旅客正忙着从行李 架上取下沉重的行李,而她则一动不动,愁眉不 展地坐在那里凝眸注视着窗几上的什么东西。 (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 ——*列车中部卧铺车厢的一个窗口上坐着一个 身材修长的文雅女子,车厢里的其他旅客正忙着 从行李架上取下沉重的行李,而她则一动不动, 愁眉不展地坐在那里凝眸注视着窗几上的什么东 西。 (16) 两个穿裙子的姑娘手挽手走过,在窗前站住往里 看,说着什么走开;一个低头走路的男人蹭着玻 璃窗走过,抬头往里瞟了一眼。(王朔《顽 主》) 65 ——*两个穿裙子的姑娘手挽手走过,在窗上站住 往里看,说着什么走开;一个低头走路的男人蹭 着玻璃窗走过,抬头往里瞟了一眼。 (17) 他们正站在一家糖果店的橱窗前看琳琅的酒芯巧 克力和奶油蛋糕,从橱窗玻璃的反光看到于观和 刘美萍从他们背后走过。(王朔《顽主》) ——*他们正站在一家糖果店的橱窗上看琳琅的 酒芯巧克力和奶油蛋糕,从橱窗玻璃的反光看到 于观和刘美萍从他们背后走过。 (18) 第二天,我正站在窗前边抽烟边看着外面几个 小女孩在扔沙包玩。(王朔《过把瘾就死》) ——*第二天,我正站在窗上边抽烟边看着外面 几个小女孩在扔沙包玩。 (19) 有时候立在窗前往外看:院中那株老树摇着秃 脑袋一个劲儿的乱动。(老舍《赵子曰》) 66 ——*有时候立在窗前往外看:院中那株老树摇 着秃脑袋一个劲儿的乱动。 4.3 维度特征对语言的制约性的其他表现 4.3.1 定位关系的单向性 具有容器和容物关系的两个事物,一般也是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在 认知上容器类事物容易充当参照物来对内部事物进行定位,这可能通过沈 家煊(2006:36-37)关于 “显著度 ”的比较 :事物显 著度的差 异有一 些基本规律,例如,一般情形下,容器比内容显著(因为可见的比不可见 的显著)即反之则不成立,如: (20a) 我在屋里。——(20a’) *屋在我外。 (20b) 屋(子)里的人。——(20b’) *人外面的屋子。 (20c) 鸟在笼子里面。——(20c’) *笼子在鸟的外面。 (20d) 笼子里的鸟。——(20d’) *鸟外(面)的笼子。 以上例句中的容物(目标物)是不具有内部空间的事物,在下列情况 下,即使具有内部空间的事物,当其处于其他事物内部时,也不能充当参 照物,如: (21) 车库里的车。——(21’) *车外面的车库。 容器与容物关系在认知参照过程中的单向性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了 Talmy(1983/2000) 以 及 刘宁 生 ( 1994 ) 关 于 选 择 参 照物 的 条 件, 即 : 面积或体积较大的则容易实现为参照物。 67 4.3.2 空间形容词对普通名词的维度表现 某些空间形容如:“长/短,宽/窄,高/低,深/浅,粗/细,厚/薄”等 的对于名词的维度特征具有选择性限制性,袁毓林(1999:189)从表面 看,“大,小”类形容词跟“高、矮……”类形容词一样,都是两项对 立。事实上,由于两类形容词的语义结构不同,因而其对立项的数目也不 相同。“大、小”类形容词表示单纯的极性对立,只有两个对立项; “高、矮……”类形容词除了表示极性对立之外,还包含维度对立,因此 有多个对立项。例如: 表现事物的线性特征:长、短 例如:长/短棍,长/短绳,长/短线;我们一般不会说:*宽/窄棍,厚 /薄绳,*高/矮线等,因为名词的维度特征也使其对于空间形容词具有一 定选择限制性。“长沙发、短沙发,宽沙发、窄沙发”都可以说,也是因 为“沙发”这一事物本身具有不同维度上的特征,而不同的空间形容词正 是对其不同维度特征的突描述,例如“长/短”表现其水平方位的线性特 征,而“宽/窄”则表现“沙发”在水平方位上二维性特征。 再如,表现事物的二维性特征的形容词:宽、窄、高、低。 例如:高/低/矮墙,宽/窄路,我们不会说:*长/短墙,*深/浅墙。即 使“长/短路”可以说,也表现的是“路”的一维性特征。 表现事物的三维性特征的形容词主要有:深、浅、厚、薄, 例如:深院,深井,深水池,深/浅坑,厚/薄书等,我们一般不会 有:*长/短院,*粗/细院,*高/低坑,*厚/薄院等。 其他语料如下所示: (22) 袁宅方圆近200米,院深墙高。 68 (23) 回到矿上,每天下了班,他就上山背石头,在山坡上垒 呀垒,三个月后,一间崭新的小屋搭成了:薄薄的墙, 薄薄的顶,小小的窗,矮矮的门......他前看看,后看 看,觉得小屋可爱极了,就挥动双拳,兽一般地仰天长 吼:"我有窝了......" (24) 分隔居室法之四:利用长沙发、矮柜与矮墙来分隔:在 不太大的房间里,可利用长沙发、小柜台、小书架或矮 墙来作隔断,不至于产生空间狭小感。 通过以上语料,我们可以发现事物的维度性对其修饰语的选择限制 性,同时,事物除了其自身显性的维度特征外,还有其他非显性的维度特 征,比如,对于“绳”来讲,一维性是其显性特征,但同时我们也有“粗 /细绳”的说法,“粗/细”在此主要是突显目标物横剖面的特征,是 “绳”二维性的表现。形容词“大、小”并不表现事物具体的维度特征, 我们会在下文中详述。 形容词除了单独修名词以突显名词的空间维度外,它还可以在维度相 似的事物之间建立联系6,储泽祥(1997:40)以“N A 的 M”来说明这 一类现象,并对于组合式中三个组成成分分别进了分析,指出 N 心须有 空间义;N 突出的空间形状必须与 M 具有相似性,N 的空间形状要有 “共知性”。我们同意以上观点,本文在这里主要从具有维度性空间的形 容词角度结合具体语料来分析这一语言现象,例如: 以形容词“厚”建立联系的事物: 69 砖头厚的工具书,铜钱厚的老茧,铜钱厚的官粉, 二本书厚的百元大钞,瓶底厚的眼镜儿,一指厚的 本本,一指厚的灰尘,纸薄的金箔,砖头厚的钢 板; 以形容词“宽”建立联系的事物: 墙宽的开放式书柜,八车道宽的珠海大道,巴掌宽 的牛皮武装带,两砖宽的小火窑儿,四五耙宽的麦 子; 以形容词“粗”建立联系的事物: 筷子粗的苗子,碗口粗的橡胶树干,茶杯粗的刺 槐,大拇指粗的窟窿,拇指粗的铜线,水桶粗的 腰; 以形容词“细”建立联系的事物: 头发丝细的毛细管,光纤细的探针,胳膊粗细的木棍; 以形容词“深”建立联系的事物: 齐肩深的洪水,没膝深的污水沟,瓦盆而略深的容器,一人深 的雪坑; 70 以形容词“高”建立联系的事物: 一人高的芦苇丛,一人高的草丛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空间形容词在建立两个名词之间维度相 似性的联系时,通常是以熟悉的事物为参照物(如:砖头,墙,肩,头发 丝,人等)来对相对不熟悉的的目标物进行定位(如:工具书,书柜,苗 子,毛细管,芦苇丛等)。 以上例子中,进行修饰的必须具有形体上的相似性,即其两个事物之 间具有较强的选择限制性,这种情况也可以看作是以参照物的空间特征来 达到对目标物的空间特征的认识。 4.3.3 量名组合的选择性和容器量词 量词与名词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典型名词的分布特征中即有一条是 “可以受数量词的修饰”,这种联系与个体量词的产生和实体名词功能的 7 分化相关 。 这种相关性体现在维度性名词所结合的量词特点,即名词的空间义特 征也会在与其组合的量词上得到表现。 邵敬敏(1993:181)将专用量词分为两大类:外形特征类和非外形 特征类。并且说明“外形特征类具有明显的空间义”,他将外形类量词依 其所突显的几何形体进一步细分为: 点状:点,粒,颗,粒,滴,星,丸 线状:线,丝,条,枝,带,杆,根,株,段,股, 竿,道,缕, 柱,支,绺,排 面状:面,片,幅,方,汪 体状:摞,块,团,包,堆8 这种维度特征的量词在与名词组配时一般也具有较强的选择限制 性。例如: 71 一粒米,一丸药,一滴水;一段路,一根棍,一丝 头发,一条线;一层皮,一面鼓,一片叶子,一张 纸;一摞书,一块石头,一堆垃圾。 零维特征的名词(如:米、药、水等)一般所组合是点状性量词; 一维性的名词(如:线、路、棍、头发等)所组合的是线状性的量词;二 维性空间义的名词(如:皮、鼓、叶子、纸等)所组合的是面状性的量 词;三维空间义的名词(如:书、石头、垃圾等)所组合的是体状类的量 词。正如邵文所说,名词和量词的组合是一种双向选择。我们也可以认为 量词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其后词空间维度的突显。在这里,我们需要说明 的一这种组合性具有一定的选择限制性。 4.4 维度的中和及其句法表现 认知结构中的参照点对应于现实中的具有形体特点的事物,也相当于 语言上具有空间属性义的名词。做为空间中的事物一般都占据一定的空间 位置,表现出三维性的立体特征,以上内容分别说明了名词的空间维度特 征在指示空间位置以及形名组合和量名组合方面的影响。下文我们进一步 分 析 空 间 维 度 在 语 言 表 现 中 的 另 一 特 征 — — 维 度 中 和 (magnitude neutral)。 “维度中和”是 Talmy(2000:224)对于英语中与介词、指示词 等 所组合的名词不具有空间特性的一种语言现象的说明9,其举例如下: 与介词“in”维度中和相关的例句: The lamp stood in the box The man stood in the barn. The building stood in the valley. 与介词“across”维度中和相关的例句: The ant crawled across my palm. The man walked across the field. 72 The bus drove across the country. 与指示词“this/that”维度中和相关的例句: This speck is smaller than that speck. This planet is smaller than that planet. 我们上文对于事物的空间特征中可以看出“上”具有表示接触义和承 载义,“里”一般仅表示容入性的空间关系,且通常情况下表现为承载 义。这种承载义主要由事物的空间属性作为基础,广义上讲可以表示范 围 , 即 具 有 内 部 和 外 部 之 分 的 范 畴 10 , 此 时 包 括 “ NP+ 上 ” , 也 包 含 “ NP+ 里 ” ; 狭 义 上 讲 , 仅 指 内 部 空 间 , 即 指 “ NP+ 里 ” 。 “ 维 度 的 中 和”主要是指广义上的范围义,此时二维的“面”空间和三维的“体”空 间在“里/外”范畴上不具有区别性。因此,上文例句中二维性和三维性 的事物都具有空间指示上的范围之内和范围之外的两种理解。 我们依据储泽祥(2010:13-15)的分析,汉语中的表达空间关系的 其他语法手段,如:方位词、处所词、空间介词、普通名词、指示代词、 空间副词、空间动词、空间动词、数量成分、领属性修饰语、某些关系小 句以及表示空间属性的形容词等来说明维度中和在现代汉语中的表现,接 下来结合实际语料分析了这些现代汉语中维度中和的现象除了上文中所说 的不同方位词对名词方所化后空间指示相重合的表现上外,语言上其他的 句法手段也都有表现,主要从空间形容词、形状量词、空间动词、指示词 等几个角度来进行说明。 4.4.1 与空间形容词的组合搭配 空间形容词除了我们上文所说的对于名词的维度特征具有选择性的 “长/短,宽/窄,高/低,深/浅,粗/细,厚/薄”外,除此外,还有 “大、小、全、满、空”等对名词空间属性不具有限制性的形容词,例句 如下: 73 上文中所说的对形容词具有选择限制性的名词,都可以与表示单极对 立的“大/小”形容词进行组合,如:大/小绳,大/小棍,大/小沙发,大/ 小院,大/小坑等。 再如:储泽祥(1997:40)所举的例句中主要例举的主要是“大、 小”形容词,其举例如下: 针尖大的灯管,碗大的疤,芝麻大的宝石,拇指大 的田螺,火柴盒大的房间,铜板大的雨点,斗大的 汉字,牛皮纸大的信封 在此,我们认为形容词“大、小”并不表现事物具体的维度特征,仅 仅指示宽泛意义上的对比。接下来我们以“满”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袁 毓 林 ( 2004 ) 以 “ 容 器 隐 喻 ” 和 “ 套 件 隐 喻 ” 分 别 解 释 了 形 容 词 “满”和“全”在与名词组合中所表现出的差异性,例如:满屋子,*全 屋子;满肚子,*全肚子;满大街,全大街等,即跟“满”相关的语言表 达是以容器隐喻(container metaphor)为基础的,跟“全”相关的语言 表达是以套件隐喻(set metaphor)为基础的(袁毓林,2004:197)。 同时,他对于“满”与“池、大厅、地、办公桌、头、山、视野、文字” 维度属性不同的名词组合的依据进行了说明,认为:“池里、大厅里”是 比较典型的、下凹的、三维立体容器;“地上、办公桌上”是不太典型的 二维平面容器;“头、山上”则是不太典型的、向上凸起的、介于二维和 三维之间的容器;“树、枝”是不典型的准圆柱面容器;“视野、门(家 族)”则是一种抽象性的、更具隐喻性质的容器;“(内)心、心里、文 字(里面)、语调(中)、生活、年龄、日程、名额”等显然是更加抽象 的、饱含隐喻色彩的容器(袁毓林 2004:199)。 74 从名词的空间属性义角度出发,袁文的分析正好说明了“满”对其 后事物维度的中和性表现,例如其所举的“满 N”例子中“满商场的人, 满屋子的人,满院的春光,满车厢的旅客”中的名词“商场、屋子、院、 车厢”是典型的三维性事物,而“满场的观众,满大街的人”中的名词 “场、大街”是典型的二维性事物。除此外,语言中还有“满绳的衣服” 等表示一维性的名词,其他真实语料如下所示: 满+N 式: (25) 刚下完雨的阴天,在号院墙外的翠微路上,她 走在被雨水冲刷得十分黑亮的柏油马路上,方 枪枪和许逊在满地开了花似的红胶泥土路面上 一步一沾脚地走;她是刚送完放学的路队回 校,他们俩是犯错被留校私逃回家。(王朔 《看上去很美》) (26) 当当当——”随着一阵锣响,一个穿长衣的小猴 打着锣,脖子上拴着绳满场转圈。(王朔《千 万别把我当人》) 75 (27) 在这一片喧嚣中我清楚听到女人反复发狠小声 念叨一句话:我就不信,治不了你我就不信… 我往女人脸上重重打了一下,又打了一下,我 吐出方枪枪满嘴塞得鼓鼓囊囊的饭菜,大声哭 嚎起来。(王朔《看上去很美》) (28) 我满头大汗跑去搬砖头,把陈北燕靠树按坐地 上,往她脚底下一块块垫砖头。(王朔《看上 去很美》) (29) 孩子满脸莱色,颊上染癣,手足生疮。(王朔 《看上去很美》) (30) 满树挂满了果子。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以上例句中既要有三维性的“商场,屋子, 院,车厢,肚子,脑子,心,”,二维性的“门,纸,地(面),桌 (面),脸/面,”,一维性的“大街,梁,树”等,但是在与形容词 “满”进行组合时,所表现的是这些事物具有容纳目标物,如“虫子,果 子,字,香粉,旅客,观众”等具体事物以及“春光,悲伤,疑惧,愁 容”等抽象事物。因此,参照物的几何特征在此并不得到突显。 76 “满”除了在名词中和其维度属性外,在动词后做补语成分、动词 前面作状语性成分,以及其重叠形式“满满”等在句中都可以表现出其维 度中和的特点,具体如下所示: V 满+N 式: (31) 车站挤满了人。——满车站的人。 (32) 大厅里充满胜利的欢呼。——满大厅的欢呼 声。 (33) 每天早晨,当她穿过坐满人的外屋,上她妈屋 里去的时候,她总是希望能碰上妈妈好脾气。 ——满屋子的人。 (34) 大街小巷停满了车。——满大街小巷的车。 (35) 这张纸上写满了字。——满纸的字。 (36) 每张办公桌上都落满灰尘。——满桌的灰尘。 (37) 前年回家,村间的空地上已停满了私家车。— —满地的私家车。 (38) 会场中男男女女地差不多坐满了人。——满场 的人。 77 (39) 满树挂满了果子。——满树的果子。 (40) 枝枝布满花蕾。——满枝的花蕾。 以上例名中“车站、大厅、外屋”等是三维性的空间实体,“大街 小巷、纸、办公桌、空地、会场”等是二维性的空间实体,“树、(树) 枝”等是一维性的空间实体,在此与其后的目标物也都以容器和容物的关 系来理解,而忽视了其具体的空间维度。“满”除了位于动词后表示目标 物与参照物的具体的全部占有关系外,它还可以做为动词或居于动词前表 达相同的空间存在关系,如: 满(V)+N 式: (41) 他俩在满是水汽的澡塘子里,朋友似的谈了两 个来钟头。——满澡塘的水汽。 (42) 院子里,大街上的人行道上都满了头夜的西风 刮下来的黄叶。——满街道的落叶。 (43) 臭虫白天不出来,墙上满是一道道的血印,那 是住店的夜里把臭虫抹死在墙上留下的印子。 ——满墙的血印。 (44) 房子晒不着太阳,墙上满是窟窿,耗子一群一 群的,不过到底是间房子。——满墙的窟窿。 78 (45) 但一醉起来,脸上满是小红点,一副放荡相。 ——满脸的小红点。 这些例子中,“满”虽然处于状语位置,形式上与动词关系较为紧 密,但在语义上指向处所成分,这些表示处所的名词既有三维性的“澡 塘”,又有二维性的“墙,脸”,但是同样的,在此处并不突显其维度属 性,而是空间上的容器与容物的关系。我们再来看形容词重叠式“满满” 在维度中和上的表现情况。 满满: (46) 这天晚上,妈提了个装得满满的箱子,去看大 凤。 (47) 到了八点,园子里已经是满满的了——不都是 买票的。 (48) 书场里总是坐得满满的,秀莲越来越红,座儿 们很捧场,很守规矩。 (49) 不多一会儿,她就带着闺女回来了,篮子塞得 满满的。 79 (50) 轮渡上已经挤得满满的。过了江,他让二奶奶 和两个姑娘先在茶馆里等着,自己跑出去想办 法。 (51) 天刚蒙蒙亮,他就起了床,找来一张包东西的 纸,把他今天一天要做的事都记在上面。密密 麻麻写了满满一张纸,叠起来,放在口袋里, 然后出了门。 (52) 漆黑的天上,满满的都是细碎闪动的眼睛。 (53) 庆看着一排排挤得满满的座儿,高兴得合不拢 嘴,不过他也担着心,怕书场门口出事。 以上“满满(的)”无论是做前置状语性成分还是后置补语性成分, 其所指涉的空间属性义的名词如三维性的“箱子,园子,书场,篮子”以 及二维性的“纸,座位”等都不具有区别性,统一于容器隐喻中,并且是 以参照物为容器,以目标物为容物。 4.4.2 普通名词借用为量词 以上通过形容词“满”在句中的分布情况说明了由其所支配的两个事 物之间的空间存在关系是基于容器隐喻之下的忽略参照物具体的空间维度 的表现,下文中我们接着以借用名量词的容器量词进一步对此进行说明。 80 郭锐(2002:212)凡词义表示有容器或其他承载功能的物体的名 词通常都可以受数词的修饰,这里的名词从意义上看都表示单位,实际上 都体现量词功能,如“一桶水,两碗饭,一车煤,一屋子人,一桌子土” 等。而“杯,盒,箱,瓶,口,拳,眼”跟这种情况相似,但不能做主宾 语,不应再归为名词,而应看作专职的量词,如“一杯水,一盒粉笔,两 箱书,三瓶汽水”。(邵敬敏 1993:182)所说的可容性11和可附性12两 类,我们认为容附性量词广义上讲也可以看作都是容器量词。当以这些具 有承载功能且具有维度性的事物对其他事物进行计量时,语言中并不突显 其自身的维度性,例如: 一屋子人,一屋子的烟,一屋子的烟,一屋子人, 一车厢的人,一嘴砂子;一身的汗;一(大)桌的 菜,一路风光,一地的垃圾,一天星斗。 以往学者的研究(如:郭锐 2002,刘顺 2002,袁毓林 2004)都说 明了“一”和“满”的关系,我们在此以这些例子是为了说明“一 +NP1+NP2”格式中对于 NP1 空间维度的中和性。 4.4.3 V V 空 空 +NP 式 是指具有空间意义的动词,在动态句中主要表现为指示路径或方 向性的动词。这类动词主要有“进、出、入、上、下”等,其自身在句中 可以独立做谓语,也可以做动补结构式谓词中的补语成分。 以“进、出、入、上、下”等表示方向的位移动词做谓词或附加于主 要动词后谓词后会体现名词的空间义特征。 例如: (54) 我们好多人是爬出车厢的。 81 (55) 这时突然听到一声巨响,同时看到一道火光从 左侧蹿入车厢。 (56) 上客了,很多人走进客舱,阿眉只得走开去迎 候他人。 (57) 阿眉在前厨房忙碌着,把饮料倒进一只只杯 子,我不时可以看到她天蓝色的身影闪动。 (58) 接着,我就被他们按进了一个泥水坑。 (59) 人们抱头鼠窜,石静横穿混乱的人群向我们跑 来,头发湿漉漉地贴在额上颊边,雨水流进她 大张的嘴,白色的牙齿一晃一晃,喧嚣的雨声 使我一点也听不清她在喊什么。 以上的名词“车厢,客舱、杯子”是典型的三维性事物,“坑”则是 不太典型的三维性事物,“嘴”在维度上更不具有典型性,二维性的事物 如下所示: (60) 那天,我跟她一起坐车进停机坪。 82 (61) 第一军团已到俄界的情况下,率第三军团护卫 中共中央安全走出草地。 (62) 现在不少汉民搬进了牛街。 (63) 第二天,头班飞桂林回来的机组带回了昨天一 架飞机撞山的最初消息,说桂林已动员了军队 和民兵进山搜索。 (64) 春季广交会期间飞机加班很多,她常常搞到夜 里十二点才回宿舍,第二天一大早又要进场准 备。 (65) 后来,我就是退出那个阵营了啊。 “停机坪,草地”是典型的二维性事物,“山”则介于二维性和三 维性之间,“街”则价于二维和一维之间,“场,阵营”则是抽象的二维 性事物。 不论事物的具体维度情况有何差异,位于“进、出、入”等动词后面 一般都具有空间属性,同时,其具体维度特征被忽略,但保持有广义上容 器与容物的特征。从另一个角度讲,汉语对于“进、出、入”等这类位移 动词的编码是将路径编入了动词之中,而其后的名词无论其维度特征如 何,都只将其视为路径图式的终点13。 83 4.4.4 “这/那+个”组合式 三维性事物举例如下: (66) 这个房子比那个房子大。 (67) 这个车比那个车小。 (68) 这个火柴盒比那个火柴盒小。 二维性的事物举例如下: (70) 这个机场比那个机场大。 (71) 这个草坪比那个草坪大。 (72) 这个纸比那个纸大。 一维性的事物举例如下: (73) 这个棍比那个棍好使。 (74) 这个笔比那个笔长。 (75) 这个针比那个针细。 以指示词“这、那”与通用量词“个”所形式的组合式在对其后的名 词进行限定时,受限定的名词并不具有空间维度的区别性,如例句中所 示,其后的名词可以是三维性“房间、车、火柴盒”等,也可以是二维性 的“机场、草坪、纸”,还可以是一维性的“棍、笔、针”等,同时具有 相同维度的一物内部,也忽略了其具体的差比,比如,一般情况下,房子 比车、火柴盒的内部空间大,车比火柴盒的内部空间大,但这些在受“这 /那+个”限定时并不具有对比性。当通用量词“个”省略后,我们还可 84 以认为用指示词来限定某些事物时,在比较事物之间的空间属性上往往对 于其后受限制的事物的维度特征没有要求。 4.5 维度的扩展 “维度扩展”主要是指抽象意义上的范围大小,而忽略具体的长、 宽、高的比较。以上所分析的歧义现象都是指一个事物的维度所涉及的自 身范围内的空间关系表现,接下来我们进一步分两个事物之间的维度比例 关系对于语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角度: 1)语言上建立空间联系的条件; 2)语言上建立空间关系后选择参照物的条件。 4.5.1 空间联系的条件 我们一般认为,人类的认知会受到其他感觉器官的影响,比如日常生 活中视觉能力对于空间范围的限制,即观察事物总会在一定的视觉范围 内,超越一定的范围,事物就很难被感知为具有一定的空间关系,进而不 容易对其概念化并通过语言形式来表达。以下例句即是对此的说明: (76a) 地上有张纸/只笔/个盆。 (76b) *地上有个人/辆自行车/张桌子。 (77a) 桌上点着一柱香。 (77b) ?庙里点着一柱香。 (77c) *山里点着一柱香。 (78a) 他在灯上点了一支烟。 85 (78b) ?他在屋里点了一支烟。 (78c) *他在泰山上点了一支烟。 随 NP1 范围的扩大,其与 NP2 之间的空间联系性逐渐降低。再如: (79a) 凳子上坐着个杨二嫂。 (79b) ?房里坐着个杨二嫂。 (79c) ??街上坐着个杨二嫂。 (79d) *楼里坐着个杨二嫂。 (79e) **浙江坐着个杨二嫂。 (79f) ***中国坐着个杨二嫂14。 但仍有些例句在某种情况下可以成立,如: (80a) 他在家洗衣服。 (80b) 他在北京洗衣服。 (80c) 他在中国洗衣服。 对此,我们认为句中的事件“洗衣服”随着参照物空间范围的扩大其 语义发生了变化。“洗衣服”在(80a)中主要表现为一件“事情”;而在 (80b)和(80c)中则表现为一种职业“做洗衣这一行”。或者从另一角度 讲 , 目 标 物 “ 他 ” 在 (80a) 中 即 对 应 于 现 实 中 定 指 的 “ 某 个 人 ” , 而 在 86 (80b)和(80c)则对应于现实中“某个范围中的个体”,如“洗衣工”。 由此,活动事件的范围或者目标物的范围的扩大性平衡了与参照物范围的 差距,因此使得句子可以成立。 4.5.2 参照物的条件 对具有空间关系的事物进行语言表达时,一般是要选择一个做为参照 以对其他事物进行定位,而在参照物的条件上,相关学者已有概括性的总 结。如 Talmy(1983,2000),刘宁生(1994)等主要从认知上对以上 做出了解释,如事物的大小/体积、固定性、显著度等。在此,我们赞同 以上学者的看法并认为在其所提出的上述各要素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性, 即形体大的事物则表现为较强的固定性、结构的复杂性,空间的已知性。 因此,形体特征仍是其他特征的基础,而其在空间中又可以具体化为维度 的差异性;所以,我们仍以事物的维度做为分析角度来说明语言现象。 我们假设:在静止状态下,维度比例较大的事物容易充当照参物,维 度比例相当的事物则可以互为参照,或者事物的维度对比使其具有了认知 上显著度的差异性。 如: (81a) 蚊子在岩石上面。 ——(81a’) *岩石在蚊子下面。 (81b) 杯子在桌子上面。 ——(81b’) *桌子在杯子下面。 (81c) 纸在杯子上面。 ——(81c’) *杯子在纸下面。 (81d) 凳子上有本书。 ——(81d’) *书下面有张凳子。 当两个事物的维度相当时,则可以互为参照物。 (82a) 凳子上有个箱子。 ——(82a’) 箱子下面有个凳子。 87 (82b) 字典在杯子上面。 ——(82b’)杯子在字典下面。 (82c) 书上有个帽子。 ——(82c’) 帽子下有本书。 (82d) 电影院的前边有邮局。——(82d’) 邮局的后边有电影 院。 (82e) 亚洲的东边是太平洲。 ——(82e’) 太平洲的西边是亚 洲。 这种互为参照的现象可以通过体现空间义的形容词得到进一步的证 明,如: (83a) 地上有张纸。 (83b) 楼里有个人。 ——(83a’) *大地上有张纸。 ——(83b’) *大/高楼里有个人。 (83c) 桌上有个小柜子。 ——(83c’) ?桌上有个大柜子。 ——(83a’’) *小桌上有个大柜子。 (83d) 柜子上有个小桌子。 ——(83d’) *小桌子下面有个大柜 子。 88 (83e) 杯子在那叠/报纸的下面。 ——(83e’) *杯子在一张纸 的下面。 由 以 上 还 可 以 看 出 形 容 词 ( 如 83a/a’,83b/b’ , 83c/c’ , 84d/d’)以及量词(如 83e/e’)对其后名词空间义的突显。 再如:(84) 照片的左边是小王。 一般会理解为“小王是照片上的人”,而逻辑上另一种理解则不会显 现,即“照片的外部的人”,因为“照片”和现实世界中“人”维度比例 差异之大使得这种分离的空间关系不能在语言中得到实现,即一般不会在 概念上建立二者的空间关系。 4.6 小结 现实中任何事物都可以有空间上的联系,但在人们概念化过程中会在 事物间进行选择比较,因此语言上的参照物和目标物的空间关系也就相应 地具有选择限制性。 综上分析,我们认为这种对称和不对称的现象也是出自于人对具有维 度的事物进行概念化的结果。当空间中的两个事物维度相当时,则其空间 关系具有对称性;当维度差异较大时,则以空间比例较大的为参照物。以 上现象说明事物的维度特征在语言表现上具有区别性(歧义问题)同时又 具有某些共性(容器隐喻),除此之外,在二维性事物和三维性事物之间 还存在一种联系,如下所示: 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的联系: 当我们将事物之间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容器与容物的关系时,即隐含了 边界的存在性,而三维性事物和二维性事物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即是:三 维空间的实体其边界都是二维性的实体,例如:车门、车窗、房门、(房 的)门帘、瓶盖、井盖…语言中有趣的现象是常常以通过二维性的边界来 代表三维性的实体空间,如: 89 (85a) 他走进门里。 ——(85a’) 他走进房里。 (85b) 他从车窗里伸出手来。 ——(85b’) ?他从车里伸 出手来。 (85c) 他把礼物塞进车窗里。 ——(85c’) ?他把礼物塞 进车里。 (85a)“进门里”、(85b)“车窗里伸出”、(85c)“塞进车窗” 等实际上并不是“门的里面”或“窗的里面”,而是以“门/窗”为部件 的“房间/车”的“里面”,即进入“有门的房间”,伸进“有窗的车 间”,如其相对应的右列的句子,但事实上,当我们以其整体为参照物 上,句子却显得有些不自然,如(85b’)、(85c’)。这种以边界来 说明其整 体义的空 间关系在 语言中大 量存在, 沈家煊( 2006:30-52) 以认知上的转喻来地这一现象进行了说明。我们在下一章节主要从名词的 空间属性义角度进行分析,其他例句如下: (86) 陈公博把双手伸进铁窗。 (87) 她从帘子里钻出来时,眼若秋水,面似桃花。 (88) 有经验的知青嚷一声,就把一根手指头伸进他的 嘴里,朝深处抠。 以上例句中方位成份所指示的空间区域并不指向显现的参照物(如: 门、帘子、窗等)的内部空间,事实上是以更大的背景为参照物(如:房 子,车等),即指向部件所依附的整体空间的内部。最后两例更为抽象, 90 如“线圈”以有形的边界表达仅存在于概念空间的三维实体,下文即是对 这种现象的进一步说明。 1 假设在没有地心引力的场景,如“航天飞船上”即可以说“顶上有人”;这种逻辑岐义性可 以通过“车顶有个东西”进一步说明。无特别说明外,本文仅限于以固有参照体系的方位研 究;若涉及相对参照,“车前有人”还可以理解为“车外的旁边有人”,有关“参照体系”的 研 究 , 请 参 考 廖 秋 忠 ( 1983 , 1989 ) , 方 经 民 ( 1987b ) , 郭 锐 ( 1997 ) , Levinson(2006)。 2 以前的研究主要从视点的角度对以上的歧义性做出说明,如廖秋忠(1989)从语境 位置参考点与方位词所指位置的两种关系:包含关系、排斥关系。在包含关系里,方 位词所指的位置是参考点本身的一部分。我们认为具有包含关系和排斥关系更深层的 原因在于参照点的维度性,即其三维空间,在认知上可以处理为具有内/外分界的容 器(container)。 3 见方经民(1987a:3)。 4 关于“心里旋转”的存在性及证明可参见 Anderson(2000:119-112)。 5 关于“边界”的区域性将在下文做详细论述。 6 具体语料可见附录二。 7 详见郭锐(2002:214-216)。 8 邵文中关于形状量词的分类仅有三类,并没有提到“体”状量词,我们在此所列出 的体状量词在邵文中归入形状量词的“动状类”,并认为这类量词主要是与动词相 关。我们在此将其所说的“动状类”看作是“体状”的量词,依据赵元任(2005: 234)物质名词所具有的形状:“两滩水”,以及石毓智(2001)关于量词维度的分 析。 9 Talmy ( 2000 : 224 ) 称 其 为 “ 维 度 的 中 和 ” : “ magnitude neutral ” 或 者 “irrelevance of magnitude”。 10 相 当 于 廖 秋 忠 ( 1989 : 16 ) 所 说 的 两 种 空 间 关 系 : “ 包 含 关 系 ” 和 “ 排 斥 关 系”,前者即指范围之内,后者即指范围之外。 11 可容性量词,如:船,车,飞机,房,楼,厅,袋,筒,盆,碗,盅,盏,钵, 罐,桶,瓶,篓,兜,碟,匙,箩,筐,篮,锅,笼,抽屉,柜子,勺子等。 91 12 附容性量词,如:一脸汗水,一裙子血污,一头灰尘,一头白发,一口黄牙,一手 疥癣等。 13 石毓智(2003:2):古人概念化动作行为时,包含有指示地点方位的信息,该信息相当 于现代汉语中的介词功能,与古代汉语相比,现代汉语显出分析性语言的特征,例如现代汉语 中的“倒”依据其不同方向在古代汉语中有“偃”(向后倒),“僵”(向后倒),“毙” (倒下去);“睡”根据其不同的结果状态在古代汉语中也有相应的表示,如“寐”(睡 着)、“寤”(睡醒)、“觉”(睡醒)。 14 部分例句引自储泽祥(1997:43),该文是以空间义对动词与名词性成分的配合 影响角度来分析。 92 §5 容间隐喻与名词的功能属性 5.1 “里/外”范畴与边界事物指示的歧义性 廖秋忠(1989:16 )根据方位词所指位置是否在语境位置参考 点 之 内将语境位置参考点与方位词所指位置的关系分为包含关系和排斥关系, 并且指出“里”“中”和它们的同义词只能表示包含关系的方位词,即那 些表示范围内的方位词,例如“屋里”“洞内”“华中”等。其他方位词 则即可以包含关系又能表示排斥关系。在此,我们认为廖文所说的包含关 系和排斥关系即是基于容器隐喻所形成的以边界为区分的内/外关系。本 文§4 有关事物维度与空间指示的歧义性可以看作是包含关系和排斥关系 的反映。除此之外,通过真实语料的考察,我们发现仍有一类事物与“里 /内/中”等组合所指示的位置关系也可以有排斥关系和包含关系两种情 况,并非如廖文所说仅有包含关系,而且有大量的语言现象表明,以“里 /中/内”等同义方位词所构成的空间关系是排斥关系,例句如下: (1a) 门里有个洞。 ——(1a’) 门里有个人。 (1b) 柜台里的帐册。 ——(1b’) 柜台里的伙计。 (1a)中“门里”既可以指以门为区域的内部空间,也可以指以门为 边 界 的 内 部 空 间 , 例 如 ( 1a’ ) 。 前 一 种 情 况 中 , “ 洞 ” 依 附 于 “门”,二者是一种“包含关系”;后一种情况里“人”位于以“门”为 界线的区域之内,二者是一种“排斥关系”。同理,(1b)“柜台里的 帐册”中“帐册”位于以“柜台”为区域的内部空间,表现出二者的“包 含关系”;而(1b’)中“柜台里的伙计”中“伙计”则是位于以“柜 台”为边界的区域范围内,表现为二者的“排斥关系”1。这种语言现象 的其他例句如下所示: 93 (2a) 过去,矿泉水在柜台里备受冷落,中国人的想 法很简单,谁肯花钱去买那白水水? (2b) 记者发现这些在柜台里异常活跃的大学生营业 员有3个突出特点:一是技术强,二是观念新, 三是热情高。 (2a) 中 “ 柜 台 ” 与 “ 矿 泉 水 ” 表 现 的 是 以 柜 台 为 区 域 的 空 间 内 有 “矿泉水”,从容器隐喻的角度来看,是以“柜台”为容器与容物“矿泉 水”之间的包含关系。此句中两个有空间关系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偏正结构 式,即“柜台里的矿泉水”。而在(2b)中,同样是“柜台里”其与另一 事物却表现为排斥关系的“柜台”与“大学生营业员”表现的空间关系是 以“柜台”为边界的区域内有“大学生营业员”,二者在空间关系是相当 于廖先生所说的排斥关系。由此可见,以“里”为方位词所表达的空间关 系与其他方位词一样也具有包含和排斥两种关系。这种情况主要是表现在 目标物是否是边界事物。其他例句如下所示: (3a) 窗户里的玻璃格子上结满了冰花。 (3b) 孩子看到橱窗里的玩具,赖着不肯走。 在(3a)中,“窗户”和“玻璃格子”是包含关系,后者位于以前 者为容器的区域之内;而(3b)中“橱窗”和“玩具”是排斥关系,此 时,“玩具”位于以“橱窗”为边界的区域内。 (4a) 出纳机嵌在墙壁里,墙上有两个狭缝和一排数 字按键。 94 (4b) 同时,洛耿家院墙里面隐藏的敌人,也都探出 头,猛烈地朝向赵庆田射击。 (4a)中“墙壁”与“出纳机”是包含关系,以“墙壁”为区域,将 墙 视 为 有 内 部 空 间 的 容 器 “ 出 纳 机 ” 位 于 其 内 。 ( 4b ) 里 “ 院 墙 ” 与 “敌人”是排斥关系,“敌人”位于以“院墙”为边界的区域之内。 (5a) 镜框里镶嵌的是一圈名贵的珠宝。 (5b) 镜框里密密 麻麻的照 片中,有 一张年轻 小战士的 一寸照 片。 例(5a)中“珠宝”与“镜框”是包含关系,前者位于以后者为区域 的范围之中。(5b)中“照片”与“镜框”是排斥关系,前者位于以后 者为边界的区域之中。 以上现象这一现象不仅与廖先生的观点有差异,而且与刘宁生 (1994:171)关于选择参照物的条件也略有不同,他对于参照物的条件 设立有五个因素,即面积或体积的大小,空间位置的固定或移动,时间上 的持久或暂时,位置或方向的已知或未知,并且他认为这五个因素之间具 有内在联系性,在大小、固定性、持久性和复杂性四项特征中,固定性和 持久性显得更为重要。类似的说法还可参见沈家煊(2006:36-37)关于 “显著度”的比较:事物显著度的差异有一些基本规律,例如,一般情形 下,整体比部分显著(因为大比小显著),容器比内容显著(因为可见的 比不可见的显著),有生命的比无生命的显著(因为能动的比不能动的显 著),近的比远的显著,具体的比抽象的显著。 我们认为一般情况下,刘宁生、沈家煊两位先生对于选择参照物的条 件以及事物显著度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个别情况下(例如整体 与边界的对比选择下),较小的、固定性较差的、持久性较弱的、结构较 95 简单的事物反而容易被选做为参照物,在认知上比较显著,比如:“房 门、车窗”与“房子、车子”的对比等,即在边界问题上,边界的显著度 往往要大于整体的显著度。因此,我们这里认为:空间关系的近距离时, 基于容器隐喻的事物,位于边界处的部分比整体显著。 除了以上边界性的事物与方位词组合在空间指示上具有歧义性外,大 多数情况下所表示的不仅不是包含关系,而是排斥关系,具体例句如下所 示: (6) 她在门里低声哭,后来她坐在屋檐底下,哭着哭着就瞌睡 了。 (7) 我坐在车上装烟斗时忽然听见院墙里面传来一声欣喜若狂 的欢呼。 除了以上所说的以依据事物是否被感知为容器还是边界,方位词 “里、内、中”等在与其组合时会有包含关系和排斥关系两种情况,以下 我们继续以另一类边界事物为例来说明“里、内、中”等与其组合后仅表 示排斥关系,例句如下: (8) 格子里的字。 (9) 球落在线内。 (10) 桌子、书上 放着两个 大线圈, 当你手拿 长筒形磁 铁伸进 线圈里时,电表上的指针便开始移动。 以上名词“门、窗、墙”与前文所说的“车、教室”等不同在于,前 者除了自身可以形成区域外(这是与一般具有内部空间的名词相同的特 点),还可以以自身为边界转指其所依附的整个空间,即我们所说的“门 96 里”语义上等同于“房里”,“车窗里”语义上也等同于“车里”。而另 一种边界形式是其自身是构成区域的唯一要素,例如“格子里、线内、线 圈里”,在此,我将这两种情况分别概括为“边界组成性空间”和“边界 构成性空间”以此,也形成了由参照点与方位词“里/外”的组合构成位 置上的包含和排斥关系。 5.1.1 容器隐喻与边界空间区域 在 此 , 我 们 依 据 Lakoff & Johnson(1980) , Johnson(1987) , Talmy(2000) 以及国内学者关于张敏(1998),赵艳芳(2000)等关于 “ 容 器 隐 喻 ” (container metaphor) 以 及 “ 有 界 性 ” (state of boundedness)的介绍。沈家煊(2006)关于心理学上“显著度”的说明 来对上述例句进行说明。 Talmy(2000)在有界性范畴上,隐含于该范畴但又在概念是独立的一 个观念例是“界线”(boundary) 。在典型概念化中,边界是受限事物的 最外层,所以是“界线”圈起了受限制的事物,并且受限的事物在界线 内。库尔德.勒温(1997,竺培梁译)拓朴学是关于空间关系的最为一般 的科学,它的基础是“组分”(part)和“整体”(whole)之间的关系,或 者 换 句 话 说 , 是 “ 被 包 含 在 内 ” (being-included-in) 的 概 念 , 这 其 中 最 重要的是概念是“区域”(region)。在拓朴学上,圆、椭圆、规则的或不 规则的任何边数的多边形,以及图形之间,都没有差异。其中对于“点、 边界”等观点对于语言空间表现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他认为“点”等价于 点所在的不能被进一步分化的区域。换句话说:在心理学中,点等价于一 个结构上不能分为组分的区域。假若人们要较为严密地考虑这个点,人们 就有道理认为这个点是一个多维区域。对于“边界”,他认为在过渡逐渐 发生时,人们也能够陈述边界的位置,人们能够把边界考虑为边界地带, 即不是一维区域而是多维区域。 张 敏 ( 1998 : 101-102 ) 容 器 隐 喻 是 本 体 隐 喻 2 中 地 位 较 重 要 的 一 种。我们用本体隐喻的方式理解事件、行为、活动、状态,即将它们视作 实体或物质,而我们能构想、界定出它们在时空中明确的边界,故都成都 成 了 容 器 。 前 者 是 “ 容 器 实 体 ” (container object) , 后 者 是 容 器 物 质 97 (container substance) 。 任 何 有 边 界 或 能 构 想 出 边 界 的 物 理 空 间 都 是 容 器。这样的隐喻在思维中和言语活动中的过程中的心理表现不是具体的视 觉形象,而是抽象的意象和意象图式,也就是说,“容器”隐喻之下是一 个基于“里—外”关系的抽象的“容器”图式。 赵 艳 芳 ( 2000 : 109-110 ) 实 体 隐 喻 中 最 典 型 和 具 有 代 表 性 的 是 容 器隐喻(container metaphor)。人是独立于周围世界以外的实体,每个人 本身就是一个容器,有身体分界面、里外等。人们将这种概念投射于人体 以外的其他物体,如房子、丛林、田野、地区,甚至将一些无形的、抽象 的事件、行为、活动、状态也看做一个容器。(2000:68)容器图式的 基三构成要素是:里(interior)、外(exterior)、边界(boundary)。 我们在此引用 Johnson(1987:23)关于容器隐喻的抽象化图式来说 明容器的三个组成部分,如下所示: 图 7: 摘自 Johnson(1987:23)容器图示 以上学者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边界作用在人们心理上的影 响,这一因素表现在语言上就是边界性的事物通常会比其他事物显著,更 容易在语言上得到编码通过上文分析。我们还可以看出“里/外”范畴在 汉语空间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可以造成空间指示区域上的歧义性。其重要 性的另一方面是体现在边界的参照作用上,下文即是对与容器的边界有关 的语言现象的说明。在此,我们依据边界是否可以构成区域将其分为“组 成式边界”和“构成式边界”。前者主要指组成整个区域的其中一部分, 如“门、窗”等对于房间的意义即是如此,边种边界在与方位成分“里” 组合时往往会有歧义理解;后者指边界是构成区域的唯一要素,如“警戒 线、格子”等,这种可以根据方位词“上”和“里”来区分不同的区域。 下文我们将以实例对这两种现象进行说明。 98 5.1.2 组成式边界 “组成式边界”主要是指某个事物构成区域边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和 其所在的整个区域具有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如“房门、车门、车窗、院 墙、眼眶、镜框、嘴唇”等,例句如下: (11) 举 个 例 子 , 我 们 居 住 的 房 间 , 它 是 由 四 面 的 墙、房顶、地板、窗户、门等因素和合而成 的,去掉上面这些因素哪有一个实在的房子 呢? 例(11)反映了构成三维体的“房子”所需要的必要条件——上/下/ 前/后/左/右的边界,即二维性的边界是构成三维性“体”的事物的必要 条件。 现实例句中,与边界事物相关的名词和方位词“里、内、中”组合所 指的空间区域大多表示的是排斥关系。例句如下: (12) 在柜台里面,立着两个一人多高的书架,上面 疏疏落落地放着一些书籍。 “柜台”与“书架”是排斥关系,“柜台”在此被感知为边界。 (13) 长期呆在封闭的四堵墙里,感到苦闷、烦躁、 无聊,加上厌学风盛行,因而乘机来京一趟, 借以松弛一下神经。 99 隐含的目标物“人”与“墙”是排斥关系,语义上指在目标物位于以 “墙”为边界的学校或者院子里。 (14) 朝南的黑木门、木纱门里是天井,天井上盖了 玻璃顶成了前客堂,前客堂当中摆一只方桌。 “门”与“天井”是排斥关系,“门”在此主要表现其边界功能。 (15) 她抚顺娘的乱发,透过娘头顶,她看见了对面 床头墙上玻璃镜框里爹的照片。 “镜框”与“照片”是排斥关系,前者在此体现为边界,“镜框里” 语义指向其边界所形成的区域里面。 (16) 禾的声音在半明半昧的光线里闪闪发亮,每一 个字从她的嘴唇里流溢出来都如同一颗耀眼的 水珠。 “嘴唇”与“字(话)”具有排斥关系,“嘴唇里”实则指以参照物 为边界的内部区域里。 (17) 她好端端地坐在窗子里,看来完全没有一点危 险,而是要给我看个什么东西,这又刺激起我 的好奇心。 “窗子”与“人(她)”构成排斥关系,目标物“人”位于以“窗 子”为边界的房间里。 100 (18a) 这时左权发现,母亲的眼眶里已经噙满了泪花。 (18b) 司爱伦,一双深井似的眼眶里溢出晶莹的泪花。 (18a) 、(18b )两句中,“眼眶”和“泪花”具有排斥关系, 后 者位于以“眼眶”为边界的眼睛里。 这些例子中都体现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即边界事物(如:门、窗 子、柜台、眼眶、嘴唇)是整个空间(如:房间、店铺、眼睛、嘴)的组 成部分之一,其中部分比整体显著。从视角的角度来看,根据 Talmy(2000)视角的远近会对概念世界产生一定的影响,简单来讲,视觉 能力是概念化现实的基础,而概念化的结果则直接与语言表现相关,远视 的场景表现出注意的范围广、实体面积小、结构简单、细节描述不多,认 知 上 倾 向 于 整 体 扫 描 ( summary scanning ) ; 近 视 表 现 出 注 意 的 范 围 窄 、 结 构 较 细 致 、 并 且 细 节 颇 多 , 认 知 上 倾 向 于 局 部 扫 描 ( sequential 3 scanning) ,上述例子中,可以认为是近距离观察,因而部分容易得到 突显,在语言形式上得到编码,对具本情境的描述显得更为精细化。。 现实世界中,我们会以具有空间维度性的“墙体、门、窗、球场边 界”等来对区域进行分隔,概念空间上“边界”即是区分事物内部空间和 外部空间的分隔物,语言中常常会用边界来代表以此边界所形成的区域。 这种边界有时以具体事物构成,此时,边界与整个空间具有整体和部分的 关系。下文我们继续对“构成性边界”进行说明。 5.1.3 构成性边界 边界的构成性是指边界是构成区域的唯一标志物,如“格子、方框、 线圈、警戒线、(球场)界线、缝隙”等,这些事物在现实中主要表现的 是其功能性,即对于区域的分隔、阻碍等作用,而其形体维度特征并不受 到关注,因此,在语言形式中大多表现出以其为边界的范围之内或是之 外,常与方位词“里、内、外”组合,在特别情况下会用到“上”以表示 既不在范围之内也不在范围之外。以容器隐喻来分析,前者表现包含或排 101 斥的关系,而后者表示既不包含也不是排斥的关系。我们接下来以语言形 式中的表现来对这种现象进行说明。 (19a) 日 光 已 斜 , 单 立 人 一 动 不 动 地 坐 在 室 内 最 后 的一道线里,脸上半明半暗。敲门声“笃笃”响 起,单立人似从沉思中惊醒… (19b) 先 看 一 下 它 记 录 到 什 么 东 西 , 这 就 是 当 时 的 原始的记录,大家看横的线里边,就是当时 的一个原始的记录。 (19a)、(19b)都以“线”为参照物,表明目标物“单立人、记录” 在其所划定的区域之内,并且区域的构成即是因为参照物的存在性。 (20a) “老师说:字一定要写在红格子里面!” (20b) 顾客的表扬写在“红榜”下的格子里,批评意见 写在“白榜”下。 (20c) 一 位 做 宣 传 工 作 的 父 亲 , 一 天 回 到 家 里 , 发 现一张稿纸上画满了谁也看不懂的符号,一 个格子里一个,而且一开头空两格,过几行 又空两格。 102 (20d) 有一种“跳飞机”的游戏,是拿一堆万字夹缠作 一团,抛到地面上划好的一个个格子里,然 后跳跳跳,跳到格子里,弯腰把万字夹拾起 来,跳跳跳,又回到所有的格子外面来。 (20a) 、 (20b) 、 (20c) 三 例 中 的 “ 格 子 里 ” 都 以 参 照 物 “ 格 子”的四边形成区域,并以其这四边为参照物对目标物“符号”进行 定位。再如(20d)中以参照物“格子”边界构成了两个区域,即内部 区域和外部区域。 (21) 再说,她的工作也完成了,因为他现在已经开始步行, 或者说差不多在步行。站在一小铁栅围成和附有轮子的 方框里,他能够摇摇摆摆地走几步了。 此例中是以“方框”的四边为边界构成区域,并且该区域的形成仅在 于边界的存在性。除以上具体的边界外,还有一种边界不具有明确的表现 形式,但依然保持其分割区域的功能,例如(22a)、(22b)“防线” 一类的边界: (22a) 另一方面,俄国人要求英美在德国的军队撤退到占领线 里面去,这是很久以前在完全不同的情况下规定出来 的。 103 (22b) 在高地的防线里只见炮队和散兵,其余的一下子全都不 见了。 以上我们主要侧重说明了有形实体的边界问题,其中包括组成性边界 和构成性边界,前者因其自身的区域性以及作为边界的功能性在空间指示 上往往具有歧义,后者则主要表现其作为边界的功能性,因此在语言的空 间指示上不具有歧义性。同进度,组成性边界和构成性边界除了上文所说 的在“NP+X 方 ”所指区域上,即组成性边界具有指示空间的歧义性,而 构成性边界一般不具有歧义。二者的差别还表现在前者因为其既可以以其 自身形成区域,也可以以其自身作为边界的一部分组成区域。前者体现了 其非一维性特征,在空间中所占据的位置较大,此时,除了可以与“里/ 中/内”类型的方位词搭配外,还可以与“前、后、左、右”以及绝对方 位词“东、南、西、北”等方位成分进行组合,例如: (23) 门前有一棵树。 (24) 在一所中学的墙东不足百米的一排平房内居然 开设了三家游戏厅。 (25) 北城的石墙东部有一处五级石台阶,宽度约 3 米, 铺砌规整,足以反映当时成熟的砌墙技术。 (26) 站在钢墙南边一侧墨西哥高地上往北望去,一 片沃野尽收眼底,不禁使人想起昔日美国那段 不光彩的历史。 104 后者因为其一维性特征一般仅与表示里/外的方位词(如:里、内、 中、外等)进行组合,不与其他方位词尤其是绝对方位词搭配。 除上述所说的语方现象外,边界效应在抽象的空间领域也具有一定的 表现,我们在下文举例性做以说明。 5.1.4 边界的空间扩展 在某些情况下,当边界是否属于所指示的区域范围具有模糊性时,语 言表现上可以将其突出以对边界与其所对应区域进行分别说明,如下所 示: (27a) 1 米以及 1 米以上的儿童。 (27b) 60 分以及 60 分以上的同学(含 60 分)。 (27c) 40 岁以及 40 岁以下的年青干部。 这种表示法将边界“1 米、60 分、40 岁”等独立提出,以突出了边界 的显著性以及独立性的特点。 此外,边界的区域性还表现在其他领域,即所涉及的事情与边界有关 时,即意味着与其所形成的区域相关,例句如下所示: (28) “……说自豪也挨不上边儿。”(王朔《我是你爸爸》) 以是否“挨边儿”表示是否与“自豪”相关。 (29a) 那 齐 怀 远 也 真 是 不 辜 负 马 林 生 , 谈 起 孩 子 , 句句都说到马林生的心坎儿上,(王朔《我 是你爸爸》) 105 (29b) “我发觉您特有才气,观察事物特仔细,对话 虽少,但对就对在我们心坎儿上了。”(王朔 《一点正经没有》) (29c) 主持人眨巴眨巴眼睛,反应了一会儿:“说得 好,说到我心坎儿上去了。(王朔《千万别 把我当人》) (29d) 于 观 在 大 家 的 呼 唤 中 慢 慢 睁 开 眼 , 醒 来 就 一 把抓住关科长,声音嘶哑地说:“您的话句句 说到我心坎上了……”(王朔《你不是一个俗 人》) 以上几个例句中,将“心”看作是一个容器,“坎儿”是其边界,与 边界相关,即与容器相关。 5.2 “里/外”范畴与中介事物指示的歧义性 除了以上所讨论的具体名词,如指小王、马等有生名词、车、教室等 无生名词,还有一类信息承载类的具体名词在与方位成分进行组合时也具 有一定的歧义性,只是这种歧义性与之前所讨论的不同在于所指示的空间 关系具体和抽象两种关系,例句如下: 106 (30a) 书中夹有一张照片。 (30b) 书中讲了很多道理。(尽信书不如无书) (30c)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由以上例句可以看出,同一方位词组“书中”在句中的意义不同,其 中“书”由定指转为不定指4,随着名词的这一属性变化,方位词“中” 也由指向具体空间转为指向抽象空间,但这其中唯一不变是的参照物与目 标物的承载关系,即容器与容物的关系。同理,下例也是对这一现象的说 明,例如: (31a) 纸上有只笔。 (31b)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 前一例中“纸上”表示指示了具体的空间关系,目标物“笔”位于参 照物“纸”的上面;而后一例中“纸上”指向抽象的空间。为了便于分 析,接下来我们通过语料调查将承截信息类的名词依据王惠(2004)对 于名词内部的语义分类系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电器类事物,一类是创 作类事物,下文即是对此进行分别说明。 5.2.1 电器类事物 这类名词主要有:电话、电视机、广播、录音机等,例句如下所示: (32a) 爸爸说电视机里的某个零件有问题,需要更换一下。 (32b) 你们听--"电视机里传来飞机马达的轰鸣声。" 例句中前一句主要指的是事物的具体空间,即“电视机”与“零件” 的空间关系可以对应于现实的空间。后一句中的“电视机”和“声音”的 关系则是一抽象的承载关系,与“电视机”的功能相关。 107 (33a) 录音机里的磁带又卡住了。 (33b) 录音机里播放的是邓丽君的歌。 “录音机”和“磁带”是具体的包含关系。 “录音机”与“歌”是抽象的包含关系。 (34a) 看你的走线了,用定阻功放,要拆掉喇叭里 的变压器,要两路输出,使机器输出平衡, 两路经过串并联达到和功放机的阻抗匹配。 (34b) 怎么消除喇叭里的灰尘? (34c) 在南街,每天黎明唤醒人们的,是村中心高 音喇叭里的《大海航行靠舵手》歌声。 (34d) 假如话筒和喇叭串了,就会闹出这种毛病, 喇叭里的声音又进了话筒,放大数百倍出来 再串回去,结果就是要吵死人。 (34a)中“喇叭里的变压器”中“喇叭”与“变压器”以及(34b) 中“喇叭”与“灰尘”是具体的空间关系。而(34c)(34d)中“喇叭” 与“歌声、声音”则是抽象的包含关系。 这类名词主要有:电视机,广播,电话… 108 除了以上电器类产品外,还有一类创作物也同样在与方位词搭配时中 也具有具体空间和抽象空间两种情况,前者主要涉及其物理属性,后者主 要涉及其功能属性。具体分析可见下节。 5.2.2 创作类事物 这一类名词主要:报纸、字典、书刊、本儿、信封等。 (35a) 石 静 转 过 脸 来 , 我 已 经 席 地 而 卧 , 在 两 张 铺 开的报纸上。(王朔《永失我爱》) (35b) 这两天,报纸上到处都能看到他的消息。 这两例句中,(35a)表示的是具体空间,“我”坐在“报纸”的上 面。而(35b)中“报纸”和“消息”则具有抽象的承载关系。 (36a) 我 闪 开 她 , 念 了 扉 页 上 的 字 : “‘赠 给 胡 亦 ’, 胡亦?”(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 水》) (36b) 这本书扉页上的话很感人。 (36a)中“扉页”和“字”是具体的附着关系,(36b)中“扉页”和 “话”是抽象的承载关系。 (37a) 表格里的字是老王写的。 (37b) 表格里的意思是,姚明没有义务在中国打职业球赛。 109 (37a) 中 “ 表 格 ” 和 “ 字 ” 是 具 体 存 在 的 空 间 关 系 , 即 “ 字 ” 位 于 “表格”的界限之内;(37b)中突显的是“表格”信息承载义,因此和其 承载物“意思”仅具有抽象的空间意义。 (38a) 帮我把《三国演义》上面的那本书拿过来。 (38b) 《 三 国 演 义 》 上 ( 面 ) 的 诸 葛 亮 、 赵 云 死 时,都掉过石头,折过旗杆。 (38a)中以专名《三国演义》表示具有空间维度的书,以此来定位其 目 标 物 “ 那 本 书 ” , 二 者 是 具 体 的 空 间 关 系 ; ( 38b ) 参 照 物 《 三 国 演 义》与目标物“诸葛亮、赵云”是抽象的承载关系,突显的是《三国演 义》的信息承载功能。 (39a) 这三页纸里没有一张是完好的。 (39b) 足足三页纸里,找不到那一句话。 以上例句中,(39a)“三页纸”与其中的“一张”是具体的空间包含 关系;而(39b)中的“三页纸”与“话”则是抽象的包含关系,表现出 前者的信息承载功能。同样的,以下两组例子中相同的名词和方位成分的 组合式在前一句中都表现出具体的空间意义,如(40a)、(41a),而 后一句中则表现为抽象的空间属性义,如(41a)、(41b)。 (40a) 我们找了一些红信封,每个球员都在一个信 封里装了 2 美元给姚明。 (40b) 信 封 里 满 装 着 思 念 。 思 念 超 重 , 漫 漫 天 涯 路,载不动那么多忧伤与哀愁。 110 (41a) 这本辞典里有几已经损坏了。 (41b) 何谓经纪人,词典里的解释有两种:为买卖 双方撮合从中取得佣金的人…… 以上例句中,名词和方位成分的组合可以在具体的语境中得到消解; 但还有一种情况是,两种语义可以共存于同一个句子中,这时同一个句子 就会对应两种不同的理解,即具体空间义和抽象空间义,例句如下: (42) 报上的书是我写的。 ——报纸上面放的那本书是我写的。[空间承载] ——报纸上所说的那本书是我写的。[信息承载] (43) 他在报纸上找到了丢失的项链。 ——项链放在报纸上面,他在柜台的报纸上找到了 丢失的项链。[空间承载] ——通过报纸上的寻物启示而找到项链,“他在今天 的报纸上找到了丢失的项链”。[信息承载] 同样,英语中也有这样的例子,如下所示: Mary spilled coffee on the newspaper. [空间承载] John got angry at the newspaper. [信息承载] 111 这种功能性因素对于名词和方位词组合的影响也体现在典型的二 维性事物“桌子”上,即当有些这些表现了“桌子”的功能性特征, 比如前加非空间形容词的修饰语的形式与方位成分组合,一般都不会 表示具体的空间意义,如“餐桌上、饭桌上、牌桌上”等,具体例句 如下所示: (44) 我们从餐桌上起来,退回到餐馆门口眉飞色舞 地大声争论要不要进这个阴森的餐馆;我们又 退回到纵横交的小巷子成群结伙地瞎逛,吃酒 有巧克力碎末的因融化而软绵绵的蛋卷冰激 凌。(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 (45) 我们往不远处一张餐桌上看果然有个风姿绰约 的女子独坐桌旁摆着筷子等菜,瘸某抖擞精神 整理西服,刘会元说别别别惹事。(王朔《玩 儿的就是心跳》) (46) 茶座上坐着的一些人扭过头来注视他们,一些 行人也停住脚步。(王朔《我是“狼”》) 112 (47) 饭桌上,姐姐就开始唠叨,说我这么大岁数还 在晃荡鬼混,一点不考虑自己的前途;晒得像 个煮熟的螃蟹;饺子不热热就吃,也不怕生 病,现在夏天食物容易变质。(王朔《浮出海 面》) (48) 你根本不在那次的饭桌上,那时你大概已经回 到北京了,你不但不是最后一个见到高洋的人 反而是最先和他分手的,如果你没有又折到昆 明去的话。”(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 (49) 饭间我们还喝了酒喝得十分兴奋,话特别多, 坐在饭桌上你一言我一语也聊到很晚。(王朔 《给我顶住》) (50) 他可以暗怀着起码逃避了劳动的快慰,懒散地 坐着,一直等到开饭,然后再到饭桌上进一步 铺垫。(王朔《我是你爸爸》) 113 (51) 方超嘴里还嚼着东西,显然是从饭桌上给带出 来的。(王朔《看上去很美》) (52) 中午,我在牌桌上传统的位置也被司徒聪取而 代之了,他放肆地把我推到一边:(王朔《痴 人》) (53) 我不喜欢了不中意了,一切纸上的东西都是一 纸空文。”(王朔《过把瘾就死》) 5.3 名词的物性结构分析 对于以上两种语言现象,“边界指示的歧义性”和“信息载体指示的 歧 义 性 ” 。 我 们 主 要 从 Pustejovsky ( 1995 ) 生 成 词 库 理 论 (Generative Lexicon Theory)的角度来进行说明,将这种语境中的新 的义项的产生归结于词项物性结构的突显信息的不同。 物性结构是词库中各种生成属性的核心,因为它为造成带有连接性质 的越来越特定的概念提供了一般的策略。各个词项在句法中的表现和句中 新的意义的浮现都与其物性结构相关。依据这种理论,名词在与方位词组 合中所表现出的不同语义可以归结于其不同角色的表现,“门窗、墙体” 类边界性事物在形式角色上表现为具有维度特征的物质实体,同时其目的 角色表现为分界、阻隔、穿越的功能,在认知概念中主要体现为“源 点”、“路径”,如: 114 (54) 田 野 上 的 风 通 过 窗 口 吹 进 来 , 我 感 到 浑 身 发 酥,肌肉又酸又懈,象是要脱骨。(王朔《永 失我爱》) (55) 他轻手轻脚在自己门口停下,放下一只黑红两 色的牛津背包,俯下身子,眯起一只眼睛,从 钥匙孔里向内张望。 (56) 门掩上了,堂屋里暗着,门的上端的玻璃格子 里透进两方黄色的灯光,落在青砖地上。 因此,在语言中既可以表现出具有维度性的实体特征,又能表现出以 其为边界的功能性特征。同理,“报纸、书、字典”类名名在语句中因其 实体性表现出具有维度性特征的形式特征,又可以表现为具有承载信息的 功能性特征,因此结合了物体和信息(phys·info)两个概念,通过具体 语境中其他信息的激活便会相应也表现其不同的角色属性,即 Newspaper 的词汇概念模式(Lexical Conceptual Paradigm, LCP)中 的结构使其具有了句法和语义上的多义性。如“报纸”可以视其为一个具 有空间属性的实体,如:报纸具有二维性的平面特征,这与其形式角色相 关;也可以视其为承载信息的容器,这与其组成角色相关。依据生成词库 论的观点,“门、窗”等边界性的物体,可以即指向其作为实体的意义, 115 也可以指向其做为通道的意义。当指向前者时,主要视其为二维性实体; 指向后者时,主要是视其为边界。 我们可以粗略地将“门、窗”等边界事物以及“报纸”类的信息载体 事物的物性结构描写为以下的形式: door FORMAL= phys QUALIA= TELIC= aperture 图 8:说明“门、窗”类边界性事物的词义描述 book FORMAL= phys QUALIA= TELIC=info 图 9:说明“报纸”类信息载体事物的词义描述 接下来我们再以此理论对前文所说的维度特征对空间指示的歧义性进 行解释。 116 车前有个人。 门前有个人。 树前有个人。 对比以上三例,我们可以看出“车、门、树”在各自物性结构中,因 为其形式角色中的维度不同,如“车”是三维性实体,具有典型的内部空 间;而“门、树”的形式角色是二维性实体,因此在与方位词组合事对区 域进行指示时,三维性的实体会具有具体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而二维 性的实体仅能以表面空间形成与承载物在抽象范围上的“里/外”关系。 进一步,我们从生成词库论的角度来对有生名词与方位词组合进行分 析,当“小王、老师、他”等不能与后附方位词组合时,主要在于其语义 上的不自足性,通过显现其部件名词(相当于名词物性结构中的组成角色 中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以说明具体的空间参考点时,这种组合方能成立, 例如:“小王头上、老师背后、他手里”等。同时,集合名词、类名词以 及带有修饰性成分的名词词组在物性结构的构成角色上具有“整体-部 分”、“集合-个体”的关系,因此在更大领域内具有了范围性的空间特 征,所以可以与后附方位词进行组合,这种从词义角度的解释和我们之前 从抽象的“范畴”和“个体”的解释具有一致性关系。生成词库论的观点 与国内学者对于名词物理属性和功能属性的区分是一致的(张敏 1998, 刘宁生 1994),但前者除了对词的新义产生做出解释外,更重要的是对 其进行形式化的描写。 1 以上例句的歧义性与上文所说的“车前有个人”的歧义性不同的是:这种歧义可以通过上下 文的语境得到消解。邹韶华(1988)称这种情况为“歧义的这种消除就是我们所说的动态的 分化”。不论是维度指示空间的歧义性还是与是否指示具体空间的歧义性都表现出认知上的一 个特点,即参照物与目标物具有容器与容质的关系。 2 张敏(1998:90-102)Lakoff&Johnson 将概念隐喻有三种类型:结构隐喻、方位隐喻体 隐、本喻。其中,本体隐喻是人类根据物理世界里的实体及物质的经验是来理解抽象的经验, 117 将其视为离散的、有形的实体,以便对其进行指称、量化、确定原因、确定目标以及促成行 动。 3 张 敏 ( 1998 : 108-109 ) “ 整 体 扫 描 ” 和 “ 局 部 扫 描 ” 是 认 知 策 略 上 扫 描 (scanning)的两种方式,其中“扫描”指的是在建构一个复杂的场景时所作的认知 处理,它是将某个比较标准和一个对象关联起来,并记录其间差异的操作。“整体扫 描”是以累积的方式平行地激活一个个状态,使得复杂场景的所有方面同时呈现出 来,也就是说,所有状态组合起来作为一个单一的完形被感知。“次第扫描”则是状 态一个接一个地被处理,这些状态不被处理为共现的,它们之间关联也必须被感知 到。 4 袁毓林(2008:3)提到“尽信书不如无书”中的“书 1”即为信息载体的书;“书 2”即 为具体的书。 118 §6 本文总结 本文主要是以现代汉语中有生名词和方位词组合的合格性以及具体 名词和方位词组合后在指示空间上的歧义性为引例,从容器隐喻的角度对 这些现象进行了解释,并从生成词库论对词义结构的说明上对上述现象进 行了语义描写。 具体来说,有生名词是名词中的典型成员,一般具有空间属性义, 但对于指人或动物性的有生名词来讲,当以其为方位域对其他事物进行定 位时,因为构成成分选择的多样性使得空间意义具有模糊性,因此难以直 接与后附方位词进行组合,如:“*小王上,*老师下,*他里,*牛 上”。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突显生命体的某个组成部位,即在语言形 式上实现其部件名词以使语义自足,如:“小王头上,老师脚下,他手 里,牛背上”等。而这些名词在以更大的区域作为参照物以指示其外域中 的事物时,由于其自身的离散性特征以及双音节方位词的较为明确的方位 意义,因此可以直接与方位成分进行组合,表现为“名词+(的)+双音 节方位词”的情况,如:“小王(的)前面,老师的后面,他的里面,牛 后面”等。另一方面,对于有生名词中的集合名词、类名词以及带有限定 性的名词词组,由于其物性结构中组成角色本身具有集合和个体的关系, 因此在形式角色上也具有一定的范围意义,所以可以与方位词进行自由组 合,如:“人群里,学生中,这三个人内,我认识的人里面”等等。从认 知语言学对语言现象的解释角度出发,上述个体有生名词以突显部件来使 组合成立以及具有范围义的有生名词与方位成分的自由组合现象都可以看 作是基于容器隐喻的容器与容物的关系。 对于具体名词与方位词组合上的空间指示的歧义问题,主要从两个 角度进行了说明,一是从具体空间指示歧义的角度来说,事物的维度性特 征对指示具有一定的影响,表现在三维性实体在空间指示的“前/后/上/ 下/左/右”方位上都各有两重理解,如:“车前有个人”可以指“车内部 的前面”,“车下有张纸”即可以指“车底内侧上有张纸”,也可以指 “车底外侧下有张纸”等等,从这种逻辑推导出发,二维性的依据其垂直 方位和水平方位的不同分别在“上/下/左/右”方位和“前/后/左/右”方 119 位上具有歧义性。同时所有这些歧义现象又可以归结于一点,即抽象空间 关系中的“里/外”范畴。基于这种“里/外”范畴的心理操作机制是容器 隐喻。而容器隐喻的构成成分之一“边界”也在语言中的空间指示上具有 歧义性,如“门里的洞”和“门里的人”。前者以“门”为区域,后者以 “门”为边界,由此“门里”所指示的空间具有两种情况。此外,与容器 隐喻相关的另一种现象即是具体空间和抽象空间的同型形式,如“书里面 的照片”和“书里面的警句”,前者指向具体空间,后指向抽象空间,二 者统一于容器与容物的承载关系之中。从生成词库的角度来看,主要与事 物的实体性以及其作为人造物的功能性相关,当这二者属性能共现于同一 个形式中时便会依据其他语义信息产生不同的意义。同时本文进一步从形 名组合以及名量组合的角度进一步论证了名词的空间属性义在句法上的制 约性以及基于容器隐喻之下的语言上的“维度中和”现象。 除了从认知角度对以上组合的合格性和歧义性进行解释外,本文最 后从生成词库论对词义的形式化描写角度具体分析了这些语言现象。主要 是从名词的物性结构角度出发,构成角色的不同使得名词的空间意义表现 不同,如“小王”和“头、手、背”等形成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后进而在更 大区域内具有了形式角色的范围意义,而“车、门、树”等事物因其自身 形式角色中维度的不同,因此在与方位词组合过程中也具有不同的歧义表 现。“门、窗”等到边界性事物在句中因突显角色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空 间指示关系,具体来说,当突显其形式角色时,则表现为维度性的事物, 空间指向其内部区域;当表现其功能角色时,则表现为边界性事物,空间 指向以其为边界的区域。对于具体空间和抽象空间集于一体的“电话、电 视、书、字典”等事物,也是因其形式角色与功能角色的差异性因而表现 出不同的空间区域。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容器隐喻在“NP+X 方 ”中具有一定的 影响,依据容器本身的内部和外部空间,名词在与方位成分进行组合时就 具有了成立和不成立两种可能性,其中具有内部空间的事物一般可以与方 位成分进行组合,反映在语言上就是空间意义较强的名词可以与方位词进 行搭配。同时,某些事物因其空间维度的差异性在指示空间位置上就具有 了指示不明的情况,这些都可以归结于名词物性结构中角色的不同以及突 120 显角色的差异。另外,本文更多侧重的是对名词物性结构的解释,对其形 式化描写较为粗略,希望有机会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得到补充。 121 附录 附 录 一 : 有 生命 词 与 方 位 词 组 合 语 料 序号 类型 短语 1 通指 人后 2 通指 人后面 3 通指 人前 4 通指 人前 5 通指 人前 6 通指 人前 7 通指 人前 8 通指 人前人 后 例句 英国贵族,有学问的人,都要学学法文,所以她也不情愿甘落人后;要不然,学法文?(老 舍《二马》) “你知道什么?你什么也不知道。你就会每天跟在人后面,人家乐你也乐,人家愁你也愁, 把时间花在打扮、穿戴、吃零食上,任青春落花流水而去心不在焉。”(王朔《刘慧芳》) 女人没人爱就丢人,弄住一个丈夫,就可以在人前炫耀。(老舍《鼓书艺人》) “说不想那是虚伪,想而不为那是洒脱。为什么说高山走俊鸟呢?人前人后那都叫家畜。” 于观又远远插了一句。(王朔《你不是一个俗人》) 我在人前塑造了一个清楚的形象,这形象连我自己都为之着迷和惊叹,不论人们喜爱还是憎 恶都正中我的下怀。如果说开初还多少是个自然的形象,那么在最终确立它的过程中我受到 了多种复杂心态的左右。(王朔《动物凶猛》) “说真的,你要帮我,就帮我找个正经工作吧。我也不喜欢我现在这样儿。我觉得我这样可 能跟我这么些年不上班老窝在家里有关系。老一人呆着也拿不准人前该是个什么架式了…… 你听我说呢么?一动真的就没词儿了。”(王朔《空中小姐》) 汪若海端着一奶锅玻璃似的藕粉在人前走来走去地吃,每一口都拉得很长弹力十足。(王朔 《看上去很美》) 那四十以上的人,有的是已拉了十年八年的车,筋肉的衰损使他们甘居人后,他们渐渐知道 早晚是一个跟头会死在马路上。(老舍《骆驼祥子》) 122 9 通指 人上人 10 通指 人上人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集合 名词 数量 限定 数量 限定 数量 限定 数量 限定 数量 限定 数量 限定 数量 限定 数量 限定 人群中 这群人 后面 那堆人 里 数排人 后 这队人 里 这群人 里 这屋人 里 这些人 里 这一群 人里 “看看我国现代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作大师之作,哪一篇不是在玩文学?要有社会责任感 么!我们是作家,作家是什么人?那就是人上人!总是比一般人机灵点高雅点背负着民族的 希望充当着社会的良心指点着国家的未来。我们要不站在高处指手划脚品头论足上挂下连左 右方向那全国人民是进退维谷不知所措求生不得欲死不能——那还不得活活憋死!”(王朔 《一点正经没有》) “这就是我下面要讲的,捧人的社会需要。时代呼唤捧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部分人先富 了起来,不必天天劳动了。吃饱、喝足、玩够、睡醒了后,有点空虚了,有点失落了,开始 思考:我是谁?我在这儿干吗呢?这个问题就需要圣人来回答了:你是天之骄子;你是命中 注定要比别人优越要比别人有思想有道行要比别人伟大的人上人”第一个圣人就知道如果他 要说你是个废物会有什么后果。”说到这儿,冯小刚嘿嘿笑了。(王朔《你不是一个俗 人》) 他在身体在中国人里算是高大的,在人群中尤其明显,他的头总是露在上面。(王朔《玩儿 的就是心跳》) 这群人后面,汽车马车可多了!一辆跟着一辆,一辆跟着一辆,简直的没有完啦!老舍: (老舍《小坡的生日》) “你怎么这么臭?”司徒聪的声音从那堆人里传出来,他在呵斥石玉萍,“有‘2’不用, 留着看画呀?你下去吧,让阮琳替你,没见过你这么臭的。”(王朔《痴人》) 李阿姨手心朝上小臂带大臂轻轻一抬,坐在数排人后的方枪枪像中邪站起来。老李四指弯拢 向内蜷了蜷,方枪枪身不由己,齐步甩臂径直走到黑板前。(王朔《看上去很美》) 因而拳谱必是照片上这队人里的。(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 这群人里最出锋头,叫好儿的,是穿红军衣的禁卫军再说,他是个买卖人,不错,可是买卖 人里也有好人不是!(老舍《二马》) 一个相当面熟的男子站了起来,我看到这屋人里没有刘炎。(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 “我觉得我们这些人里也就是杨重头脑最清醒了……”(王朔《你不是一个俗人》) 不要说国内现在只有这么几位博士,就是有朝一日,四万万人里有两万万位博士,而那两万 万都是老楚,也是照样的没办法!老楚这样的人会把博士都活活的气死!这一群人里最反对 离开北平的是窝囊废。(老舍《文博士》) 123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类名 词 类名 词 类名 词 类名 词 类名 词 类名 词 关系 化 关系 化 妇人后 面 民间艺 人里 关系 化 认识的 人里 关系 化 关系 化 关系 化 复数 代词+ 数量 词 认识的 人里 逃难来 的人里 所见过 的人里 男人里 男人里 人里 中国人 里 有钱人 里 认识的 人里 你们那 群人里 四个小雷公手拉着手站在妇人后面,一声也不出。(老舍《牛天赐传》) 民间艺人后面缓缓工来一辆“解放”牌大卡车。(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 “男人里有好的!”马威的脸红了一点,心里直跳。玛力乐了,乐的挺不自然。(老舍《二 马》) 在男人里,祥子与二强子是例外。(老舍《骆驼祥子》) “你在机器人里也算是聪明的吧?”“你呢?”南希反问:“你在人里算优秀的吗?”(王 朔《谁比谁傻多少》) “你什么不敢呀?中国人里数你有骨气了。”(王朔《给我顶住》) 他劝我:“在有钱人里找个心眼好的完了。”(王朔《浮出海面》) “在你认识的人里有没有一个跟你长得差不多,”曲强问,“也是鹰钩鼻薄嘴唇。” (王朔 《人莫予毒》) 徐宝生抚摸着自己的鼻子。不无感慨地说,“这可不是随随便便想长就能长的,得有外国血 统。我认识的人里,嘁,还真没人有这福气,不是蒜头鼻就是扁鼻子,寒碜得要命。”(王 朔《人莫予毒》) “那么你认识的人里有没有个叫刘志彬的?”单立人问。(王朔《人莫予毒》) 他先打听了一番,逃难来的人里有没有琴师。(老舍《鼓书艺人》) 他看上去很粗犷,可是在她所见过的人里,也就算很有风度的了。他一笑起来,露出两排整 齐漂亮的牙,莫名其妙地使她挺动心。(老舍《鼓书艺人》) 说实话,当时我在你们那群人里还是外人,虽然天天在一起,嘻嘻哈哈,但咱们互相没有怎 么聊过,谁也不了解谁。”(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 124 33 34 35 关系 化+类 名词 复数 代词+ 数量 词 复数 代词+ 数量 词 一早就 来的年 青人里 咱们这 群人里 咱们这 些人里 更糟的是,一早就来的年青人里,有一位保长。(老舍《鼓书艺人》) “——我告诉你老赵,咱们这群人里,老李算第一!学问,品行,见解,全第一!要不是他 劝告我,我还想不起入银行来学习一种真本事!我佩服他!(老舍《赵子曰》) 高洋笑着说,“咱们这些人里没有一介省油的灯,都想显得自己重要,都想在事件中成为中 心人物。这么多年了,你就没有找到一个更有意思的事情,成为这个事情的中心人物?” (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 125 附 录 二 : 形 容词 维 度 对 立 语 料 序 号 空间形 容词 参照物 目标物 1 粗 棒槌 大棍子 2 粗 杯口 竹子 3 粗 笔管 竹筒 4 粗 茶杯 刺槐 5 粗 茶杯 小桐树 6 粗 茶杯口 柳木棒子 7 粗 大拇指 藤条 8 粗 大拇指 麻绳 9 粗 大拇指 绳子 10 粗 大树 水柱 11 粗 饭碗 栗木柱 12 粗 钢笔 热管 13 粗 胳膊 铁杵 例句 他自从来到西河店,腰里整天挂着个棒槌粗的大棍子,在街上东摇西闯,看谁不 顺眼了就是一顿毒打。 杯口粗的竹子紧紧挤在一块,砍不断,推不倒,硬是象道道天然屏障。 宴会时,酒罐置席旁茶几上,罐下设微火,罐中植一笔管粗的竹筒,客更次离席 走三五步,俯下身子,就竹筒吸饮。 近瞅,茶杯粗的刺槐,亭亭玉立,王有义说,这种材林五年可成椽,六年轮伐一 次,到明年仅此一项就可收入75万元。 在该乡背坡村,我正好碰到第四村民小组的一李姓村民掮着1棵茶杯粗的小桐树 回家,便问他砍伐这么小的树干啥? 只见那人背在后面的手里拎着一根一米多长有茶杯口粗的柳木棒子,沉甸甸的。 大藤桥的断面呈“U”字型,犹如渡槽的钢筋架,全部用大拇指粗的藤条编织而 成,共需 2200 根藤条。 他们把苎麻在滚烫的沥青中浸泡,再戴着防湿手套搓成大拇指粗的麻绳,趁热塞 在涵管的接缝处。 每晚坚持练投弹拉臂1000次,苦练3个月,拉断4条自行车内胎、6根大拇 指粗的绳子,使投弹成绩上升到了79米。 江堤承受洪水压力越来越大,池塘中央已给压住的渗漏,突然涌出大树般粗的水 柱,夹杂着泥沙喷起2米多高。 舂将的法子是,几个人绕着石灰、黄泥围成一圈,每人手里一把齐腰的丁字锺, 锺身是饭碗粗的一根栗木柱,柱底镶半圆形的铁锺; 取一根长不到 1 米、像四五支钢笔粗的热管,把管子的一头放在火炉上烧,一 会儿,另一头立即火烫炙手。 据说有一天,他看到一个老奶奶把一根胳膊般粗的铁杵在磨石上用劲地磨,说是 要把它磨成针。 126 14 粗 海碗 胳膊 15 粗 合抱 大树 16 粗 合抱 荔枝树 17 18 19 粗 粗 粗 合抱 酒杯 筷子 苦楝 冰柱 苗子 20 粗 脸盆口 大树 21 粗 麦秆 钢针 22 粗 磨盘 大树 23 粗 拇指 窟窿 24 粗 拇指 锁链 25 粗 拇指 铜线 26 粗 拇指 小树 27 粗 盆口 清泉 28 粗 枪管 大烟卷 29 粗 锹把 毒蛇 30 粗 拳头 小捆 头儿嘴里噎着块窝窝头,一抻脖一瞪眼,我看着直忐忑,生怕他那海碗粗的胳膊 抡过来。 抬头望去只见巨石突出,合抱粗的大树立在崖边,树根半裸,随时都有砸下来的 可能,特别是在雨天里。 村屯里,几乎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有几棵合抱粗的荔枝树,枝繁叶茂,有几十 年的树龄。 四根桥梁腾空过江,下由合抱粗的两根苦楝木交叉承托,桥上覆以瓦屋。 他看到发射架和航天飞机下部挂着酒杯粗的冰柱。 5000朵花授了粉,结出了100多个果,长成了20多棵筷子粗的苗子。 机场跑道进水,脸盆口粗的大树被拦腰折断,通信、导航、供电、加油设施遭到 严重破坏。 冷先生取出一根麦秆粗的钢针和一块钢板,一齐放到烧酒燃起的蓝色火焰上烧 烤,然后吩咐嘉轩压死老汉的双手。 洪水过后,她的家只留下了两面墙,一屋子齐腰深的泥沙,和一棵被卡住的磨盘粗 的大树。 车行驶至县城火电公司门前街道,不知从哪儿飞来的气枪子弹击中前挡风玻璃, 玻璃被击出了一个大拇指粗的窟窿,所幸没有伤及车上乘客。 狗棚的大门是用拇指粗的锁链锁起来的。 “咔嚓”一声,一团火球闪着耀眼的电光迸出,拇指粗的铜线带着呼啸声坠地, 另一端的人也在同一时间剪断了铜线。 将软枣核埋在院落里,待长成拇指粗的小树时,立春前后,将它齐腰锯断,正中 开杈,采两枝柿树的枝条,分插其中。 在约100米处终于看见了盆口粗的清泉从坑底流过。 说完,站起身来,伸腿将长凳踢到一边,索性蹲了下去,呼哧呼哧地卷出了一根 枪管粗的大烟卷。 原来,一条一米多长,足有锹把粗的毒蛇正张着大嘴冲着门口,俨然不可侵犯地 在等待着他。 白玛草本身是一种柽柳枝,弄来晒干,去梢剥皮,再用牛皮绳扎成拳头粗的小 捆,整整齐齐堆在檐下,等于是在墙外又砌了一堵墙。 127 31 粗 拳头 小树 32 粗 手臂 小树 33 粗 手指 花穗 34 粗 手指 钢索 35 粗 手指 树干 36 粗 水桶 水柱 37 粗 铁桶 链环 38 粗 碗 塑料管 39 粗 碗口 树干 40 粗 碗口 柏树枝 41 粗 碗口 野树 42 粗 碗口 木桩 43 44 粗 粗 碗口 碗口 泉水 竹子 45 粗 小臂 木棍 46 粗 小胡萝 卜 手指头 他是多么灵巧啊!攀着一棵拳头粗的小树,活象个狸猫,三抓两挠,扳住墙头。 可此人跑到岭背时却毫无理由地用手中一把尖刀狠狠地朝身边一棵手臂粗的小树 砍了一下。 白桦在春天先叶开花,花单性,雌雄同株,由许多小花集成柔荑花序,手指般粗 的花穗从枝梢挂下。 一根约五个手指粗的钢索支承客车重量,作为客车运行轨道。 直觉告诉他,那根只有手指粗的树干无论如何都承受不了武松这个山东大汉一百 六七十斤的体重。 8月底的一个深夜,武昌解放路一处水管爆裂,水桶粗的水柱汹涌地流进附近的 商店、民房。 可是,船到新加坡坡时,水手们把这 13 个“密航妇”忘记了,抛锚号令一下, 刹那间铁桶粗的链环满室狂飞,鲜血飞溅,挤坐在锚链上的 13 个姑娘逃也没处 逃,被锚链卷带着从链孔拉出去。 及至落霞时分,清清的河水从碗粗的塑料管口奔涌出来,静静地浸润着禾苗果 树,汽车、摩托车、自行车匆匆地在大道或小径上穿行。 有三至五成的香蕉树被大风齐腰折断,碗口粗的橡胶树干被折断,当地经济损失 近千万元。 回家后,李普能找了根尼龙绳将李彪反捆后吊在一棵碗口粗的柏树枝上,用棕树 条鞭打,随后又换了根两三米长的实心竹,打了近一个小时,连竹子都被打断了。 砍来70多根碗口粗的野树,再一根根依次竖起来,架上电线。 9月初,记者来到无花果王前,只见100余根碗口粗的木桩,撑起旁伸的枝 桠。 碗口粗的泉水宛若银蛇自然喷射而出,气浪滚滚,蔚为壮观。 以前一根碗口粗的竹子只卖几毛钱,现在收购价一根7至8元。 寻求良策的时候,地上一根小臂粗的木棍,成了求之不得的救命稻草,拣起后朝 着头部狠狠砸去。 他伸出小胡萝卜粗的手指头在地图上比画:“全是平原了,坦克大炮都好发挥用 场了,不要两小时我就能到河内。 128 47 粗 小腿 木杠子 48 粗 电缆 49 粗 小指头 小指头 肚 50 粗 指头 电缆 51 粗 指头 小纸筒 52 深 过膝 水 54 深 楼 大槽 55 深 没胫 雪原 56 深 没膝 水沟 57 58 深 深 没膝 没腰 积雪 雪地 59 深 齐肩 洪水 60 深 齐膝 水 61 深 齐膝 水田 62 63 深 深 齐腰 齐腰 积雪 泥潭 64 深 人 弹坑 旱烟 安装微波收发信机、发控机等设备就有248部,光是抬蓄电池,小腿粗的木杠 子就断了六根。 现在,一根小指头粗的电缆能同时传载600000门电话的通话。 梁三喜早已点起一支小指头肚般粗的旱烟。 一个发电 2 万千瓦的电厂,如果把电压加高到 6.3 千伏,即使用三个指头粗的 普通电缆,也不能把电送到 30 千米以外。 塌眼窝手里拿着一张纸烟盒里的金箔,还拿着个用硬纸卷成的、指头粗的小纸 筒。 10 日 17 时,记者在西二环部分路段,不时看到交警在过膝深的水中,帮助司机推 故障车。 这个面积像几个篮球场大、7层楼深的大槽,即便是平常意义上的开挖,也并非 一件轻松的事。 于是,在没胫深的茫茫雪原上,从四面八方走来了一批又一批跋涉者。 工程队的包工头用竹竿往没膝深的污水沟搅了几下,一股呛人的恶臭顿时直往上 窜,熏得这名包工头直想吐,甩下一句“给多少钱也不干”的话,扬长而去。 官兵们扒开没膝深的积雪,搭起帐篷,垒起炉灶,开始了伟大而又艰辛的创业。 在没腰深的雪地里不知滚了多少个滚,步行来到当地派出所求援。 刘方德率领130名官兵及时赶到,为堵塞缺口,官兵们纷纷跳下齐肩深的洪水 中。 战士们脱下鞋袜,纷纷提起裤管跳入齐膝深的水中。他们都站在齐膝深的水中, 静静地看着泰斯爬上梯子。 战斗命令发出后,领头的排长葛斌如离弦之箭,首先跳进齐膝深的水田里,战士 紧随其后。 是夜,李炎庭借着微弱的电筒光,踩着齐腰深的积雪,一步一步摸索着往上爬。 为了获得泥砂海底承载力的可靠数据,他冒险跳进齐腰深的泥潭里…… 爆炸在地上留下了一人多深的弹坑,10 名伊拉克人被夺走了生命,其中包括伊拉 克临时管理委员会本月轮值主席萨利姆。 129 65 深 人 雪坑 66 深 瓦盆 容器 67 细 笔杆 电线 68 细 笔芯 纤维 69 细 光纤 探针 70 细 头发 齿轮 71 细 头发丝 血管 72 细 线 管道 73 细 蜘蛛丝 金丝 75 粗 细 饭碗 松木 76 粗 细 钢笔 手电筒 77 粗 细 胳膊 木棍 78 粗 细 筷子 水蛇 79 粗 细 面条 动脉 他眼一黑,从8米多高的冰坡滚下,掉进一个一人多深的雪坑,胸口闷得要炸一 般,他急忙用紧握在手中的雪镐向上一捅,捣出一个拳头大的雪洞,稀薄的空气 透了进来。 【盔子】象瓦盆而略深的容器,多用陶瓷制成。 浙江展台展出了一截圆珠笔杆粗细的“电线”,看上去很不起眼,殊不知它竟是 赫赫有名的光缆。 汪连兴将一根比圆珠笔芯还细的球状光导纤维直接插入肿瘤间隙,由远及近分3 点照射。 诊断装置的原理是,从装置尖端部位的孔中伸出光纤一样细的探针,探针上旋转 的元件发出红外线,照射被可能发生癌变的部位,以红外线照射组织后反射回来 的时间和强度为基础,可以合成断层图像。 这样就可以做出许多新的东西,如比头发还细的齿轮。 在显微镜下把小白鼠的血管切断,然后再缝合上,要在铜钱大的显微镜下缝合血 管,吻合神经,要在头发丝细的血管上缝合四五针,必须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 身上痒了不能搔,腰腿疼了不能动…… 看着密密麻麻像线一样细的管道,和一台台由不同工序组合的装置,让人感到蛋 白质的精致真是不可思议。 1 克纯金可拉成长 25 千米的丝。比蜘蛛丝还细的金丝,可在高级电子仪器和电 子计算机里作集成电路的导线。 74 他说:“那玩意儿,黑咕隆咚的,力气可不小,饭碗粗细的松木,用两个前掌抱 住,一摇再一薅,连根薅出了。 朦朦胧胧中,他打着一支钢笔粗细的手电筒,蹑手蹑足地摸索着走进盥洗室洗 脸。 但我看见的是仅用几根胳膊粗细的木棍支着突出的岩石。 我看见一只筷子长短,筷子粗细的水蛇,在大顺店的身体上游了几圈以后,潜入 水中,在大顺店身上那个最隐秘的地方,停下来,用头探着,似乎在寻找道路, 想钻进去。 它可以插入面条般粗细的动脉中,清除血栓,让血液重新恢复正常流动。 130 80 粗 细 铅笔 铁丝 81 粗 细 铅笔 红光 82 粗 细 手指 枝桠 83 粗 细 手指 麻绳 84 粗 细 手指头 生物计算 机 85 粗 细 头发丝 毛细管 86 粗 细 头发丝 光纤 87 粗 细 头发丝 88 粗 细 碗口 89 粗 细 碗口 玻璃纤维 丝 白色塑料 管 胳膊 90 粗 细 碗口 栗树 91 粗 细 碗口 巨蟒 92 粗 细 香烟 棍棒 93 粗 细 小拇指 钢针 94 粗 细 指头 管(儿) 落到三楼时,一根铅笔粗细的晒衣铁丝挺身而出,迅速截住从天而降的庞然大 物, 当他这样做时,球却闪到他的身后,一只触须射出一道铅笔粗细的红光,击中了 卢克的大腿,没来得及把剑转过来,他就被击倒在甲板 那是两株只长着比手指还细的枝桠的枫树苗。 那两个看家的立刻站在汤富海两侧,掏出口袋里预备好的手指头粗细的麻绳,打 了活结, 组成生物计算机的蛋白质分子,直径只有头发丝的五千分之一;体积仅手指头粗 细的一只生物计算机,其贮存信息的容量可以比现在的普通电子计算机大 1 千万 倍. 氟里昂经过过滤器过滤后,又穿过只有几根头发丝粗细的毛细管回到蒸发器。 目前在实验室条件下已可用一根头发丝粗细的光纤传输全英国电话高峰期时所有 的电话信息量,预计今后几年将可利用一根光纤传输全世界电话高峰时的所有电 话信息量。 一条普通的光纤电缆,含有32根像头发丝那般粗细的玻璃纤维丝,加上包皮, 这种光缆的直径也只不过1.3厘米。 马麦勒元家的小小庭院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根碗口粗细的白色塑料管。 周炳一步跳上去,两只碗口粗细的胳膊将冼鉴抱了起来,很久不肯放下。 若再回洞,只怕她乘机闯进去伤害了众小儿,见洞边长著棵碗口粗细的栗树,当 即双掌齐向栗树推去,吆喝声中,将树干从中击断。 只听得呼的一声巨响,对面大树上倒悬下一条碗口粗细的三角头巨蟒,猛向丑雕 扑去。 一根长约二寸,香烟粗细的白色棍棒,从鼻子下端横穿而过,两头从鼻孔中伸 出, 而1992年意大利登山队员用的是用来探测雪下异物的小姆指粗细的3米长的 钢针。 每排西红柿根茎旁边都有一溜指头粗细的黑塑料管,上面扎的喷水孔只有火柴头 大。 131 95 粗 细 指头 瞄准镜 96 高 人 尸山 97 高 人 小屋 98 高 人 茅草丛 99 高 人 芦苇丛 100 高 人 野草 101 高 人 电缆 102 高 人 烤馕 103 高 人 佛塔 104 高 人 尖塔 105 高 墙 竹林 106 高 树 蕨类植物 108 厚 瓶底 眼镜 109 厚 书 大钞 怪样的手枪,细长的枪管,粗厚的木枪柄,枪身上立着一个手指头粗细的瞄准 镜,跟他印象中的手枪根本是两码事。 拉祜人则在森林中从事原始的迁徙农业,以兽皮或蕉叶遮体,居住在一人高的简 易小屋里,用“无言贸易”方式与外族交易。 一次,他迷了路,在一人多高的茅草丛中爬来爬去,一直爬到了邻县还全然不 知。 江舟帮总舵设在长江边上的一条河岔里,大船刚刚驶进河岔,古吉就点燃了船上 的一只号炮,就见河岔两旁的一人多高的芦苇丛中,忽然驶出十余只小船,每一 只小船上都悬挂出一面红缎子,缎子上写着几个字:"杜少侠德配天地"。 王人英心中正自狐疑,就在这时,突然一声呼哨,只见那一人多高的野草内,倏 然之间,涌出百十来个大汉来,潮水一般,围成了一个大圆圈,虎视眈眈,只不 上前,个个怒容满面,可是人人哑口不语,声势也颇为骇人。 在数万平方米的露天存储区内,一人多高的未开封电缆和其他建材设备像等待检 阅的士兵般排列得整整齐齐。 旁边,一个小伙子正在用半人高的大土炉烤馕。 在这些场景周围,巨幅皇帝出巡狩猎图、一人多高的鎏金佛塔、大型玉雕“九老 图”等文物精品,再现了 18 世纪中华文化的富丽堂皇和博大精深。 一人合抱、二三人高的石头尖塔砸碎在半圆室外厅的拱顶,给顶面造成严重损 伤。 我们后面是象墙一样高的竹林,前面是一片开阔的平原,坡度向上,到处是树一 般高矮的蕨类植物 前面是一片开阔的平原,坡度向上,到处是树一般高矮的蕨类植物,平原在一条 长长的山脉处终止,大约是正午,我们到了那里。它慢慢地从地面升起,低低 地,径直飞去,一直到树一般高矮的蕨类植物中消失。 107 另一位却差点意思,男性,年龄大约在二十出头到五十岁之间,瓶底厚的眼镜 儿,虾米似的身段儿,内八字的两条腿儿,躲躲闪闪的眼神儿。 此刻他的茶几上放着一叠足足有二本书厚的百元大钞。 132 110 厚 铜钱 老茧 111 厚 粉脂 112 厚 113 厚 114 厚 铜钱 指 (头) 指 (头) 砖头 115 厚 砖头 书 116 薄 纸 火腿,奶 酪 117 薄 纸 金箔 118 薄 纸 刀 119 宽 巴掌 叶子 120 121 122 宽 宽 宽 纸条 武装带 横梁 123 宽 巴掌 巴掌 巴掌 步 (子) 124 宽 刀背 缝口 125 宽 火镰 空隙 126 宽 耙 (子) 麦子 本(儿) 灰尘 工具书 路 服补了很多补丁,脚上的那双打掌鞋烂得开了花,手掌上长满了铜钱厚的老茧, 十指粗糙得像一把把钢锉,手掌的虎口处结着紫黑色的血痂。 他想伸手拧她那脂粉涂有铜钱厚的脸蛋。 柳惠光想:那有一指厚的本本可以写很多材料,不禁吃了一惊,说:“他拖了这 么多人下水……。” 我的桌子上,笔记本和练习本上,现在都积了一指厚的灰尘。 书柜里砖头厚的工具书比比皆是,已形成收藏特色。 他笑吟吟地开门迎请,她却也真地端了大架势,腋下那几册砖头厚的精装书沉沉 地坠着胳膊。没有习见的哲学书那副圣洁、古傲、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面孔;那砖 头厚的《论风俗》,其文采横溢,丝毫非正儿八经的历史教科书可比。 新鲜的苹果酱或草莓酱涂在这样的面包上,然后再夹上片得如纸一样薄的火腿和 新鲜奶酪,吃出味觉高潮。 所谓包金,就是先把要包金的首饰清洗一下,把金片锤打成比纸还薄的金箔,把 金箔包在产品上,然后加温,用工具把金箔牢牢地压在产品 还有那柄比纸都薄的快刀。 在村镇集市上,果农们将一个个扁圆的金黄金黄的无花果,用巴掌宽的绿叶垫衬 着,盛在柳条筐里,摆摊在街边路旁,它散发出的醉人的果 天成的饺子馆也被一条巴掌宽的白色纸条封上了。 手中,提着一条巴掌宽的牛皮武装带。 桌子的四围各作一掌宽的横梁,横梁上镶着金牙边。 左面是陡峭的山壁,右面是坡下去的深渊,脚下那条只有半步宽窄的小路,被山 水冲得滑腻腻,湿漉漉的。 尘灰扑扑且溢散着朽味的板壁,左眼委屈地闭着,右眼找准一道刀背宽的缝口, 放肆地射过去。 几间茅草小屋,炕占去了每间的大半,留下火镰宽的一点空隙好预备你上下,这 儿是大同世界,不问山南的海北的都挤在 他正用两只手指指划划叙述着,接喜问他:“机器怎么会把四五耙宽的麦子捉住 呢?” 133 127 宽 汽车 雪道 128 宽 墙 书柜 129 宽 人 栏杆 130 宽 席子 屋子 131 宽 衣带 水 132 宽 雨 裂缝 133 宽 134 宽 135 宽 136 宽 137 宽 指 (头) 缝隙 138 宽 指 (头) 条子 139 宽 砖 (头) 火窑 指 (头) 指 (头) 指 (头) 指 (头) 黑道 布条 缝 西瓜 铁锹、脸盆和碗,经过了7个多小时的挖、刨,一条刚好与汽车一样宽的雪道终 于被刨了出来。 布展期间灵感突发,创作出“空山白雪”组件作品,置于厅堂一面墙宽的开放式 书柜当中。 不去的人就到只容一个人宽的栏杆内,从东向西排队走,栏杆外有两个日本兵, 一个挟着上了刺刀 他在《禅与日本文化》中指出:“‘闲寂’是一种梭罗(H·D·Thoreau)式的 满足,也就是满足于起卧在两、三铺席子宽的圆木小屋,满足于从后院田里摘来 的一碟蔬菜,满足于聆听萧萧春雨 长江口的崇明岛和日本的对马岛,相隔只一衣带宽的水。 两孔烂窑漆黑如井,窑面一雨宽的裂缝中抹着粗糙不平的水泥,一盘大炕,一个 大板柜就是全中家当。 司买了一台KX-F50B,使用不到一年,在收件的右侧出现两指宽的黑道, 文字根本看不清楚。 他发现岗东乡一村民连续28年拒穿衣服,腰上、腿上只系着一指宽的布条。 进了客厅一眼能看到,右面墙壁裂开一条长条的、中指宽的缝,用一幅国画遮挡 着。 面对一块块二指宽的西瓜,战士们谁也不动,林正书把瓜送到战士的手上,战士 们又放到 在他家里,跟随他老两口40多年的衣柜,已裂出指头宽的缝隙;一台30厘米 的黑白电视机,天线是用旧铁丝拉的。从头至尾,从上而下,为何竟齐刷刷地通 裂开一条指头宽的缝隙呢?定是牧牛大仙一鞭子下去的杰作了! 只要老头言一声,让人拿二指宽的条子,我都认,我不是不认哪?!保长给县长 写了一张二指宽的条条:张屯儿欠他三年租子不但一颗不缴,而且还抗“军粮军 款”。 他竟然在床前头挖了一个有两砖宽的小火窑儿,他正蹲在火窑儿旁烧红薯吃呢。 134 附录三:“V 满”维度中和语料 序 号 容器 容器维度 例句 1 海域 二维性 那是次大规模的舰队演习:导弹驱逐舰、护卫舰、扫雷舰、猎潜舰摆满海域;大量的炮艇 在外围游弋、警戒;天上布满航空兵呼啸的飞机;水下有待机而动的潜艇。(王朔《空中 小姐》) 2 天 3 山 4 鬓 二维性 非典型二维 性 非典型二维 性 5 山壁 二维性 甲板 二维性 浴场 非典型二维 性 街 二维性 皮肤 二维性 车、玻 璃 三维性,二 维性 6 7 8 9 10 11 12 码头 脸 非典型二维 性 非典型二维 迎面一座不高的山,山上长满低矮的松林。(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她游到我身边,鬓上挂满亮闪闪的水珠,向我击出一掌飞溅的水花。(王朔《一半是火 焰,一半是海水》) 长着低矮乔木和草丛的陡峭山壁上刻满佛像和谶语以及毛主席诗词。(王朔《一半是火 焰,一半是海水》 客轮各层甲板上站满了花花绿绿的人群,乱纷纷地向码头招手。(王朔《一半是火焰,一 半是海水》) 海滨浴场上趴满来自各地的旅游者和疗养者。(王朔《浮出海面》) 北京的夏末,街上摆满鲜花,夜晚清凉的空气中浮动着浓郁袭人的花香。(王朔《浮出海 面》) 今年是大庆之年,节前就开始人心浮动,街上挤满购物的人群。(王朔《浮出海 面》) 我的模样一定很狼狈,蓬头垢首,衣衫褴褛,裸露在外的皮肤上布满一块块紫淤和血闸, 迎面走来的大人和孩子都惊奇的看我。(王朔《橡皮人》) 他的“雪铁龙”也像他的西服一样旧了,车身和玻璃上落满灰尘,前日下雨,还溅了一些 干泥点,当年那么时髦的样式现在夹在那些崭新的“沃尔沃”“尼桑”车中活像个寒碜的 嬉皮士跻身于衣冠楚楚的绅士行列。(王朔《许爷》) 码头上站满各舰无所事事的水兵,说笑抽烟,比比画画。(王朔《我是“狼”》) 那些老头老太太一个个身躯肥硕,双颊下垂,脸上布满老年斑,不停地抿着瘪瘪的嘴唇才 135 性 13 挎包 三维性 山路 二维性 电器、 玻璃器 三维性 餐桌 二维性 脸 非典型二维 性 鼻尖、 额头 非典型二维 性 脸 非典型二维 性 脸 非典型二维 性 衣服、 鞋 非典型二维 性 房脊 一维性 烟缸 三维性 桌子 二维性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免使口涎流下来。(王朔《我是“狼”》) 我们开始玩牌,一边玩我一边看着书架旁挂钩上持久着的一个银灰色的合成革女式挎包, 挎包上落满灰尘,原本有莹光效果的革面也变得黯淡,这个柔软挎包的式样很多年前曾经 流行一时。(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 河水在远处目不可及处咆哮奔流,山路上落满断枝残时,汽车驶过轧轧作响,路旁密密匝 匝的林叶中因有大树被风雨摧倒露出一片片可见天日的空隙又被浓雾滚来一概吞没。(王 朔《玩儿的就是心跳》) 房间堆了过多的家俱,新旧杂陈,电器和玻璃器皿上都落满了灰尘。(王朔《无人喝 采》) 同一张餐桌上经常坐满不相识的一群人,各吃各的,脏盘脏碗一直推到鼻子尖前,自己的 饭菜都没地方放。(王朔《我是你爸爸》) 而妻子则完全像个姑娘,脸上永远布满无法消褪的红晕如同刚经过剧烈奔跑或是因为某件 事某句话的害羞,尽管刚生完孩子,但身材依然苗条,以致每个人得知她已做了母亲的时 候都要大吃一惊。(王朔《我是你爸爸》) 肖超英也喝多了,脸白如纸,鼻尖上额头上挂满细密的汗珠儿,身上也在不住地出汗,脱 了外衣,衬衣后背都湿透了。(王朔《过把瘾就死》) 这些生活在亚热带地区的黄种女人面相是那么惊人的一致:上点岁数的太太们无一不是胖 得像企鹅,而小姐们则瘦得像根黄瓜,小脸上不是长满疙瘩就是架着一副漫画般的大眼 镜,当她们看向某处时总是先把阳光反射到那个地方。(王朔《我是你爸爸》) 而妻子则完全像个姑娘,脸上永远布满无法消褪的红晕如同刚经过剧烈奔跑或是因为某件 事某句话的害羞,尽管刚生完孩子,但身材依然苗条,以致每个人得知她已做了母亲的时 候都要大吃一惊。(王朔《我是你爸爸》) 夏青已喊得嗓子嘶哑,泪干气尽,她的头发凌乱,衣服上鞋上落满人脚踢腾飞扬起来的尘 土。(王朔《我是你爸爸》) 浓密的大槐树下一个老实看着个坐在儿童车里呀呀学语的婴孩不时晃晃手里的拨浪鼓,传 来一阵阵不轻不重的“哗啷”声,朝车的房脊上已洒满均匀的阳光。(王朔《人莫予 毒》) 他们来到江导房间,敲门无人应,于德利推门进去,房间里乱糟糟的,床上被也没叠,烟 缸里堆满烟蒂,电话铃。(王朔《懵然无知》) 二楼舞会大厅内,服务员们已在沿墙排列的长条桌上摆满了数以百计装好啤酒的玻璃杯和 136 25 26 27 28 29 30 31 办公桌 二维性 手指 一维性 非典型二维 性 非典型二维 性 非典型三维 性 旁听席 脸 眼睛 瓦 二维性 空地 二维性 四周 二维性 座 (位) 二维性 桌子 二维性 礼堂 三维性 32 33 34 35 36 腰 37 38 铁板 39 四周 腰 非典型三维 性 二维性 非典型三维 性 二维性 丛林般揭了盖的瓶装啤酒,遥遥望去,颇为壮观。(王朔《顽主》) “三T”公司办公室里,敞开的窗户吹进来的热风使每张办公桌上都落满灰尘,人们淌着 汗把胳膊肘压在桌子上相互交谈。(王朔《顽主》) 正在昏睡的于观蓦地惊醒,惊恐地张望了一下四周,又沉沉睡去,他脸上布满倦容。(王 朔《你不是一个俗人》) 刘美萍轻轻把被子拣起来,盖在他身上,他一下醒了,睁开布满血丝的眼睛喝问:“哪一 个?”(王朔《你不是一个俗人》) 这是个最一般的四合院,房框门窗都残破灰旧,失了原色,墙上的青砖洼痕累累,房上的 鱼鳞瓦长满青草。(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 原来有点面积的院子被各家各户用半截砖、油毡搭的不厨房扭曲得不成方圆,仅存的巴掌 大的空地上倒挤挤挨挨地摆满各色花草。(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 香烟缭绕的唐家堂屋,《大梦拳谱》罩着座钟罩子端端正正放在中堂条案上,四周摆着堆 满馒头、苹果、香蕉的供碗,几束香高高插着,关公和毛主席画像并排悬挂,慈祥地望着 天下。(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 钟声洪亮梆子清脆,一尊半球满脑袋卷毛垂着两只大耳朵脸蛋丰满的佛爷合跟含笑躺在铺 满鲜花的莲花宝座上。(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 —条铺着红布的长桌上摆满手表、球鞋、茶缸,打火机和书信等物,每件物品上都挂着— 个号码卡片。(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 礼堂里坐满了形形色色的男女老少,一个个好奇地伸着脖子看台上桌子上摆着的那些物 品。(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 对面悬崖上,孙国仁正在为全副武装前着大步枪腰里插满手榴弹的唐元豹检查着装。(王 朔《千万别把我当人》) 他在布满尖钉的烧红的铁板上芭蕾舞汪员一样灵巧地跑。(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 青年男女背着枪,腰里排满手榴弹,光着脚雄韦韦地走出各自的家门,汇成一股洪流,沉 默地在街上行进。(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 病房里,元豹坐在床上,四周堆满鲜花,正在接受记者的采访。(王朔《千万别把我当 137 40 41 42 43 44 45 台 二维性 桶 三维性 广场 二维性 树 一维性 窗台 二维性 桌子 二维性 瓦 二维性 房间 三维性 屋 三维性 枝桠 一维性 街 一维性 建筑 三维性 树枝 一维性 46 47 48 49 50 51 52 人》) 四周看台上坐满各种肤色的外国人,纷纷举着各国国旗。(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 李阿姨拎着一只盛满玉米粥的抗旱浇地使的大号铁皮桶,一手执长柄铁勺,正往桌上的小 碗里分粥。(王朔《看上去很美》) 顷刻间,老院长已经像尊广场上落满鸽子的名人雕像,小半班孩子都猴在他身上双脚离地 嗷怪叫,一百多只爪子掏进中山装所有的四只口袋。(王朔《看上去很美》) 一万年前它们就这么长着,结满桃子,我是一只小猴子,骑在树上吃桃、轻盈地攀上攀 下,手还被桃子尖利的绒毛刺伤。(王朔《看上去很美》) 窗台上也站满了警觉的女孩子,随便一声响动都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跳跃运动。(王朔 《看上去很美》) 一张张大圆桌上已摆满了红烧的整鸡整鱼、黄炯肘子、四喜丸子,戳着一瓶啤酒和一瓶佐 餐葡萄酒,周围坐满垂涎欲滴的孩子。(王朔《看上去很美》) 平房的瓦上落满楼上各家孩子抛下的种种奇怪的东西:旧书包、破帽子、羽毛球、乒乓球 拍子、药瓶、夜壶,最大的家什是一辆竹子童车也不知怎么飞过去的。(王朔《看上去很 美》) 我在皮夹克兜里掏出那张照片:阳光滚滚,纷纷扬扬的灰尘充满房间,照片的昏暗背景中 一个穿着过时服装的女子的脸部隐隐约约印在上面。(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 我把电视的音量开关推到最大,屋里立刻充满足球场上的逞闹声:解说员在上气不接下气 地评论;看台上人声如潮夹着裁判的哨音和时断时续的的喇叭声。(王朔《玩儿的就是心 跳》)[容质为抽象物] 我无意识地抬了下头,想看一眼风清月朗的寒空,我看到了丁字路口大槐树光秃的枝桠上 落满层层叠叠的乌鸦,那成人的视线就是从树上射下来的。(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 那年秋天没再下一场雨,日日晴朗,是我记忆里最宜人的秋天之一,街上十分美丽,树叶 变得五色斑驳,晚菊在路边的花坛里成丛地怒放,到处挤满购物的人群,个个衣鲜发亮神 态安适优哉游哉。(王朔《给我顶住》) 这儿更具有节日气氛,虽然仍看不到什么行人,但路边的建筑上插满了彩旗,很多高楼的 窗户里悬垂下长幅彩带,上面写着情绪热烈的贺辞和口号,一些挂着标语的花龙风筝和汽 球飘荡在空中,道旁的鲜花可用堆积如山来形容。(王朔《我是你爸爸》) 一直到十一月份,天气仍很暖和,树叶大都没掉,好好地长在树枝上落满一春一夏的灰尘 色泽黯淡。(王朔《我是你爸爸》) 138 53 公共汽 车 三维性 阳台 三维性 舷旁 二维性 54 55 于观走在遍洒阳光的街上,一辆载满客的公共汽车从他身后驶过,他拼命跑步追上去,挤 入车站混乱的人群。(王朔《顽主》) 汽车停在一座学生宿舍楼前,走道式阳台上挂满形形色色的女式内衣和妇女用品,阳台上 或趴或站着一堆堆女学生俯瞰走下汽车的元豹吱吱喳喳地议论,好奇地打量他,间或爆发 出一阵阵悦耳的笑声。(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 甲板上热闹起来,舷旁挤满了旅客。(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139 附录四:边界语料与信息载体语料 边界语料 1. 例如,他们饲养的羊,早晨放牧到草地里,晚上必须圈到栅栏里。这样,早晨从栅栏里放出来的时候,出来一头 就往罐子里扔一块小石子;傍晚羊进栅栏时,进去一头就从罐子里拿 2. 荷大学的科学家还牵来了 3 头梳洗得干干净净的克隆骡子在展厅中的栅栏里走来走去,供大家参观和拍照。 3. 他在栅栏里走来走去,走到墙边退了回来,再往前走,碰到栅栏又退了回来 4. 爸爸从铁栅栏里伸出手,颤抖地抚摸着我的脸:“孩子,莫哭,战士有泪不轻弹嘛 5. 看了一会,么四婆婆觉得时候不早了,该将它们赶到篱笆里去。 6. 这是姐姐关照的,她害怕酱园里的人从窗栅栏里伸进手,轻易地偷走绳子上的丝绸。 7. 观众好象是处在关野兽的栅栏里,看到了那种即将向欧洲袭来的野蛮景象。 8. 排好,以便每天能有一个新的生物从蛋里孵出来;然后就把我们关进栅栏里,捏着我们的后腿,挤出我们 的奶,直到我们死去为止。 9. “我比我自己想象的要好得多呢!”它内心这样说道。“我应该在栅栏里面,而不是外面。世上事物的位 置就这么奇怪!不过,现在我有了 10. 然而老头子使了一个眼色,阿Q便又被抓进栅栏门里了。他第二次抓出栅栏门,是第二天的上午。 11. 看了一会,么四婆婆觉得时候不早了,该将它们赶到篱笆里去。于是她上前了几步,站在河边。嘴里 “哦哦”地呼唤起来。 140 12. 织花窗帘里再挂一层白累丝纱幕。 13. 他们步履艰难,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走。间或有一家,窗帘里面还有亮光。 14. 当然,用不着说,这些准备工作都是躲在栅栏里面做的,没有让土人知道。 15. 一个身材高大的人站在一道栅栏后面,紧靠着一个火炉,两手提着一件宽大的、有三层披肩的加立克。 16. 它待在它的旮旯里,一脸愁容病态,沉沉欲倒,被圈在一道朽木栅栏里,随时都受到一些酗酒的车夫们 的糟蹋,肚皮龟裂。 17. 走进铁栅栏门,可以看到高大、气派的仓库,院子里干干净净,不见忙碌的痕迹 18. 人们透过栅栏,围观着。 19. 儿就像听话的小孩,咩咩叫着,有的还舐着卓玛的手背,乖乖地进入栅栏。 20. 林奇走进围墙,也没和西伯打招呼,就修理起栅栏来了。 21. 我出了院子的栅栏门,门很高,我只能隔着栅栏缝儿看父亲,我永远忘不了父亲呆呆站在那儿看我的神 色。 22. 这样,不知不觉中,他已经走出了工人体育场的铁栅栏墙,并且迷迷瞪瞪地过了马路,接近了北三里屯 的丁字路口…… 23. 那声音不是发自那警告别人"切勿靠近"的人家,似乎是在那家的隔壁,那一座完全由铁栅栏围着的房 屋里。 24. 月光从牛圈栅栏门格里透进来。 25. 小芳连蹦带跳地通过栅栏门,进入冰场,坐在条凳上换冰鞋。 26. 大家都在列着队通过栅栏门口,到月台上去。 27. 这容貌使皮埃尔惊叹,当他在匆忙中,在进入栅栏以后,他还频频回头看她。 28. 今天是一个有集市的日子,站台上很拥挤。穿过栅栏进站上车的人比往常多。 141 29. 他下半天便又被抓出栅栏门去了,到得大堂,上面坐着一个满头剃得精光的老头子。 30. 他第二次进了栅栏,倒也并不十分懊恼。 31. 这是一个用木篱笆圈起的独院,32岁的女主人鲁霞对客人的来访已习以为常。 32. 小时候,我家房后有个菜园子,围着一圈篱笆。 33. 如果要去眺望大海,那还需走出篱笆门,再走一段积雪覆盖的小径。 34. 假如不被叛徒出卖,此刻他会和那个上尉一道,点着牛棚,冲出篱笆逃跑了。但愿他们成功…… 35. 二楼的窗口,在写这一段文字的时候我看见一对白鹅蹒跚地步入蔷薇篱笆。 36. 还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车行道采用隔离带和栅栏隔离开来;一些自行车较多的城市,则铺设自行车专用 道。 37. 于是,运动场上出现了篱笆、栅栏、水坑等人工障碍物。 一眨眼工夫,街底、街右、街左、商店、铺面、巷口的栅栏、窗户、板帘、顶楼、大小板窗,从地面直到房 顶全关上了 142 信息载体类语料 表示具体空间 1. 坐在一头的朱老师在批改作业,架着腿在搁在膝上的一撂作业本上飞快打着红勾。(王朔《看上去很 美》) 2. 院里食堂吃饭是赊帐制,一家发一个本,一页是一顿饭的明细栏,要吃什么看小黑板出的菜谱预先写在 本上叫订饭,炊事员每餐收本根据上面所写夹饭菜条在本里,再吃饭凭条去柜台领,月底从各家大人工 资里扣除。(王朔《看上去很美》) 3. 方超一笔一划写在本上。(王朔《看上去很美》) 4. 站在那里的教务处主任拍拍他的肩膀,说了些勉励的话,”在他手里的本子上郑重地记上个红点。(王 朔《千万别把我当人》) 5. 她们三人在方枪枪面前围坐成半圆,李阿姨张副院长拧开钢笔帽在本子上乱划几下试水儿。(王朔《看 上去很美》) 6. 于观在笔记本上记上一条。(王朔《你不是一个俗人》) 7. 吴迪把从方格本上撕下的一页细递给方枪枪:我也不会写,只写了两句: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是用烈 士鲜血染红的。(王朔《看上去很美》) 8. 后来稿子上的一行句子又让他想起一件不相干的事,一个旧时的人,遥忆了半天那人少年时的音容笑 貌,才集中注意力继续往下看,可下班时间到了。(王朔《修改后发表》) 9. 年轻民警点了点头,用笔在记录纸上随便记了几笔。(王朔《我是你爸爸》) 143 10. 我发现这张照片,刘炎的照片被人取走了,相簿上空了一块很显眼。(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 表示抽象空间 11. 曾经不可思议的变得司空见惯了:时装模特在电视里一展风采; 12. 电话里传来小妹的声音。 13. 奶奶忽然想起一件事:"石头,这广播里说的要吃什么饭来着?" 14. 同时,高音喇叭里一位女播音员用河南腔的普通话反复播送一篇欢迎词。 15. 用水也很困难,即使在曼苏尔区(巴格达的富人区)自来水的供应也没有保证,居民家里的水龙头里也 只断断续续有点细流。 16. "这《共产党人》栏目里,老乃早该占一位置喽!" 17. 以往中国人生活辞典里的"粗粮"和"细粮"的含义正发生着意味深长的变化。信息容量 18. 再如《悄悄话》里谈到,一个4岁小女孩的爸爸和妈妈离婚了。 19. 青年舞蹈家周洁在她的日记里写下了这么一段心里话。 20. 一位朋友提醒说,如果该"函赠"广告里加了"先来先赠,赠完为止"说明的话,你恐怕连这张废纸都 收不到了。 21. 何谓经纪人,词典里的解释有两种:1.为买卖双方撮合从中取得佣金的人; 22. 我们不能像《百喻经》里那位愚人,看到人家的三层楼轩敞壮丽,就一心想造那第三层,一、二层却不 想要。 23. 其实道理很简单,假如,一个社会对全体人都只讲无私奉献,正像老作家杨朔的《荔枝蜜》里提倡的那 144 样,人人都成为工蜂光干活不要东西,死时也躲到离窝远远的地方去,免得污染环境。 24. 史铁生也在一篇小文里说过,每个人脑子里都曾经很精彩,如果大家都把自己脑子里想到过的东西都写 出来,那就有很多亿,篇篇出色的文学作品。 25. 书里还夹着一封毛泽东给张申府的信:omission 26. 马上要出简报了,简报里还是要写上肖的后台是罗瑞卿。 27. 又极爱看书,文学修养虽不很深,安徒生的童话以及《三国》、《水浒》里的英雄好汉,讲起来却也滔 滔不绝。 28. 报上传说他有宾士轿车,哪里有这回事? 29. 例如,在《五卷书》中,《海怪与猴子》和《狮子与豺狼》是两个故事,但到蒙族民间故事里,二者合 而为一,成了一则《乌龟与猴子》,情节变得更加曲折,内容也更加充实了。 30. 子比竹简虽已便利得多,但是后来的文字记载日趋复杂,要从一卷书里检查一段文字时,就得将全卷 31. 她眼巴巴地只盯着支书夹在腋窝里的报纸,她希望那报纸里有信。 32. 报 刊 上 不 见 新 鲜 的 欢 呼 , 更 多 的 是 对 一 些 迟 暮 美 人 过 气 英 雄 充 满 同 情 的 探 访 。 ( 王 朔 《 王 朔 自 选 集 序》) 33. 电视机上的画面已换成贝克国务卿在约旦机场对记者发表谈话。(王朔《刘慧芳》) 34. 合同上不是规定了要提前十五分钟到达结婚现场?”(王朔《一点正经没有》) 35. 公安人员将刘丽珠“联络图”上全部五十七名年轻男人的照片一一摆在桌上靖女服务员们辩认,结果全 部否定,一致认为:“没有一个象那个人人那么潇洒的。”(王朔《枉然不供》) 36. 其实我没什么重要的事,她打电话来时我正在看《人民日报》上一篇艰涩的理论文章。(王朔《过把瘾 就死》) 37. 但希望你们《人民日报》上登一个启事。(王朔《懵然无知》) 145 38. 我突然看到《市场》报上登的一则慷慨出租繁华大街商业用房的广告,抓起电话给那家出版社打电话, 通知他们。(王朔《浮出海面》) 39. 《晚报》上的一条国内消息让我看了很久。(王朔《浮出海面》) 40. 我最有名的作品是发在《小说群》上的《东太后传奇》和发在《作家林》上的《我要说我不想说但还是 要说》。”(王朔《顽主》) 41. “这不是我说我的,《诱妞大全》上就这么写了。”(王朔《给我顶住》) 42. 不成,这不成,版权法上可有一条,作者有权保持著作的完整。”(王朔《修改后发表》) 43. 检验报告上说,七个新郎的精液无一与那个作案者遗留下的精液同一。(王朔《人莫予毒》) 44. 人们对她寄予极大希望——从报上的奉承恭维中可以看出。(王朔《浮出海面》) 45. 我在报上登了寻人启事,当天便接到公安局的通知,说我找的人关押在他们看守所里。(王朔《浮出海 面》) 46. “那是,好容易报上看见一个认识的人,还不眼睛一亮。(王朔《浮出海面》) 47. 我是要写不,没听报上见天叹息,才同志死一个少一个,要抓紧帮助他们把自己的经历整理出来,他们 的一生是和我们整个革命斗争史密不可分的,对教育青年人帮助他们认识历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 48. 钱康耐心细致地做她工作:“报上说了,看一次夜场电影相当于在避孕药车间工作十年,很多人都因此 丧失情功能。”(王朔《无人喝采》) 49. “我会像报上号召的那样,当好这好客的主人。”(王朔《我是你爸爸》) 50. 是有一个人托我,我爱人单位的一个女孩子,她被一个道貌岸然的家伙骗了,又无法惩罚他,想在报上 出口气。(王朔《人莫予毒》) 51. “您和挂历画报上长得不一样。”(王朔《你不是一个俗人》) 146 52. “哎,宝康,我那天看报,报上有两人为你吵架。(王朔《你不是一个俗人》) 53. 方枪枪倒不比张宁生高晋这几个打架手黑的孩子更有烈士相,但也不怕他没出息,哪怕光当个部长,年 愈古稀回忆起谁给他启的蒙,登在报上,啼嘘涕下,一派动人。(王朔《看上去很美》) 54. 你没看报纸上登着消息?(王朔《我是你爸爸》) 55. “我买了一台先锋音响,没有几天坏了,你是不是跟日本报纸上登报批评一下厂家?(王朔《一点正经 没有》) 56. 女审判员没理会白丽的挖苦,埋头飞快地在本上记录。(王朔《人莫予毒》) 57. 华先生只顾埋头在本上速记,写了一遭才抬头乱找。(王朔《你不是一个俗人》) 58. 我想他觉得这是个相当好看的屁股,非同一般,因为他记住了,像摄像机把这一画面记录在磁带上,只 要他愿意就能将其一遍遍重放如同陈南燕刚跑过去。(王朔《看上去很美》) 59. “ 我 想 他 应 该 知 道 , 尽 管 他 很 蠢 , 在 我 父 亲 给 我 钱 时 我 让 他 看 过 那 些 存 折 , 由 于 存 折 期 限 大 都 没 有 到 期,还是他提出的如果这时过户会损失利息,所以存折上的名字还仍然是我父亲,没有更改。”(王朔 《人莫予毒》) 60. “你没在旅馆登记簿上看到这个名字?”(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 61. 这 期 间 , 只 有 我 在 昆 明 见 了 一 次 高 洋 , 当 时 和 他 同 住 的 人 在 旅 馆 登 记 簿 上 使 用 的 是 你 的 名 字 。 ( 王 朔 《玩儿的就是心跳》) 62. 据旅馆服务员讲,他三天前就在这儿住了,前天说是去温泉办点事,房间没有退因而登记簿上虽有他人 的名字可们人这两天并不在。”(王朔《人莫予毒》) 63. 现在唯一的线索就是发案旅馆旅客登记簿上徐宝生留下的工作单位,十分巧,是位于单立人所住城市的 一家油泵喷嘴厂,工作证号码1452。(王朔《人莫予毒》) 64. 窗几上摆着几封电报,电报上的句子依次简短下来,可以看出发电报的人的急迫和窘境。(王朔《千万 147 别把我当人》) 65. 元豹回头看了主持人一眼:“拿出电表上偷字的本事来。”(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 66. 电视屏幕上出现飞机在夜色中降落;悲痛欲绝的乘客亲属和戴着黑纱的民航空地勤人员围着抬下的担架 哭泣的镜头。(王朔《空中小姐》) 67. 千家万户的电视屏幕上都是同一面面:札晃比赛场地的彩色的黑白的二十寸的十四寸的清晰的雪花闪烁 的用绳子拦着的比赛台。(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 68. 刘 顺 明 从 床 上 掀 被 跳 起 , 赤 条 条 双 手 攥 拳 目 瞪 口 呆 地 看 着 电 视 上 一 个 个 广 告 画 面 , 难 以 置 信 地 连 声 叫 喊:“啊——!(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 69. 女导演从床上掀被跳起,赤条条双手摸拳目蹬口呆地看着电视上一个个广告画面,加声叫喊:“啊—— !(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 70. 孙国仁很兴奋,指着元豹介绍说,“这就是唐元豹,咱们国家新选出的头号男子汉,你一定在电视上见 过他。”(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 71. 征服了四座高山,涉过四条河流,踏平了四处沼泽,击败了四十个对手,扑灭了四人火灾,另外还穿越 了四堵砖墙,令在场的四百多位来宾叹为观止,下面请看本台记者热合曼的详细报道:“电视上出现元 豹跋山涉水,灭火格斗的一个个画面,穿插着看台观众张大的嘴和哆嗦的握着望远镜的手。(王朔《千 万别把我当人》) 72. 克格勃好象挺爱用前者——起码电影上挺爱这么表现。(王朔《我是“狼”》) 73. 夏顺开拿腔拿调地举着瘦竹的诗集,念扉页上的赠言,念完哈哈大笑。(王朔《刘慧芳》) 74. 吴胖子笑着说,“或者把照片拿在报纸广告栏上,注明:今有呆傻妇女一名走失……”(王朔《玩儿的 就是心跳》) 75. 他的情趣不自觉地深受流行歌曲和抒情小诗的影响,就像看到“雪碧”汽水立刻产生对广告片上飞溅的 148 清泉的联想。(王朔《我是你爸爸》) 76. 曲强戚首皱眉,长时间凝视着尸体沉默不语,最后示意把尸体盖上,垂头出了太平间,开车驶过树木光 秃,行人稀少,寒劲吹的大街回局时,他脑海里总闪着一漂亮长发女人在阳光中左顾右盼、嫣然而笑的 头,犹如电视里洗发精广告上的那个女人。(王朔《枉然不供》) 77. 任北海的嫌疑排除后,侦察范围非但没缩小,反而扩大了,光是搜检来的刘丽珠的电话号码本上就有上 百个熟人电话,五行八作,三教九流,党政工农兵学商无不囊括。(王朔《枉然不供》) 78. 于德利指着合同下的角章印说:“这合同上怎么光有咱们一个章?(王朔《懵然无知》) 79. 何主任不耐烦一挥胳膊,“我们不管什么人干的这事,谁盖了章就找谁,合同上有你们的章,你们就要 对此负责——我就找你们算帐!”(王朔《懵然无知》) 80. 而这些盗用我们名义的合同上盗的是你不公章。(王朔《懵然无知》) 81. 于德利脸冲着女同志说:“我们的确是不那合同上盖了章,可这也并不意味着就一定侵了你们的权,晚 会是由我们两共同办的……”(王朔《懵然无知》) 82. “ 合 同 上 是 这 样 写 的 我 们 盖 了 章 只 代 表 我 们 认 可 晚 会 使 用 我 们 名 称 , 就 是 说 可 以 合 法 地 使 用 我 们 的 名 称,你们没盖章说你没同意说明你们没盖章,并说明我们同时侵犯了你的名称。(王朔《懵然无知》) 83. 画面上不断出现在海里游弋的军舰、空中呼啸飞行的战斗机、扬着炮口在沙漠中行驶的坦克装甲车辆以 及穿着迷彩作战服的美国大兵。(王朔《我是你爸爸》) 84. 9.99分——所有电子记分牌上都打出了怎样的分数。(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 85. 女 士 拉 起 刘 会 元 的 手 就 握 , “ 刚 看 了 你 《 海 马 》 季 刊 上 的 小 说 , 写 的 真 好 。 ” ( 王 朔 《 一 点 正 经 没 有》) 86. “第三问,既然猴子和人有血缘关系,你是人,那你和卡片上这只猴也有血缘关系了?(王朔《千万别 把我当人》) 149 87. 女同志乞求李东宝,“哪怕在你刊物上写个了一百字启事呢。(王朔《懵然无知》) 88. “如果你能首发在国刊物上,我们也可以当作海外文摘转译回来,没准更能扩大影响。”(王朔《修改 后发表》) 89. 同意发,只有一个担心或说疑问:“这小说我好像在哪本刊物上读过,不要是抄袭吧。”(王朔《修改 后发表》) 90. 第二年春天,戈玲想起此事,摘了些写景的自然段,稍加连辍,作散文发在了另一本销路甚大的青年修 养刊物上。(王朔《修改后发表》) 91. “没人,她开着录音机,录音带上有人说话。(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92. 曲强又开始驱车往一个一个分局、一个一个派出所跑,甚至直接到失踪者家里调查生通宵达旦地坐在办 公室里把那些失而复返,有了下落的年轻女子一一从名单 93. “票上印上这规定:‘衣冠不整者,恕不接待。(王朔《无人喝采》) 94. 马林生支吾着,他不是不知道夏经平的单位,但他本能地产生了防范心理,本能地感到如果如实说了也 许会给夏经平找麻烦,票上印着的注意事项里赫然醒目的最后一条就是:严禁私自把票转送他人!(王 朔《我是你爸爸》) 95. 屏幕上正是几百个穿着小裤衩小背心赤膊的小鬼在叠罗汉,背景台上是金光闪闪的天安门。(王朔《我 是你爸爸》) 96. 打开电视,主要的几个台节目已经结束,只有中央一台还在放一个八路军打国军的电视连续剧,屏幕上 不是黄煞煞的一片国民士兵就是灰秃秃的一片八路军战士,几股爆炸的烟尘,零七八落的枪声中几个洪 亮的男高音在憋着嗓子卖力地喊:“冲啊!(王朔《我是你爸爸》) 97. 于观忙转过身小声说,“请柬上印着呢。”(王朔《顽主》) 98. 肖科平说,“日历上没有。”(王朔《无人喝采》) 150 99. 商标上印著中英文:人工智能秘书,美的因拆呐。(王朔《谁比谁傻多少》) 100. 反正当时我觉得挺可怕的,一点没有书上描绘的那种陶醉感。(王朔《过把瘾就死》) 101. “你这一切是从书上看来的吧?”(王朔《刘慧芳》) 102. 他 注 视 着 马 锐 , “ 大 概 你 从 哪 本 书 上还 接 受 过 这 么 一 句 话 : ‘ 真 理 面 前 人 人 平 等 。 ( 王 朔 《 我是你爸 爸》) 103. “这是书上描绘过的还是您的发明创造?”(王朔《我是你爸爸》) 104. “书上可不是这么说的,让我们把书翻到四十四页倒数第四行。”(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 105. “书上怎么说的。”(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 106. “书上说,那时你们都奋不顾身,骁勇善战。(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 107. “这次书上说倒对。”(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 108. 书上说,你们不得不杀出了天津,转到天津外围坚持斗争。”(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 109. “ 对 , 没 错 , 这 不 矛 盾 , 因 为 帝 国 主 义 溜 不 掉 了 嘛 , 书 上只 说 他 们 溜 不 掉 了 , 并 没 说 被 我 们 全杀了。 (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 110. 高洋苦恼地说,小人书上只说到了,就完了。(王朔《看上去很美》) 111. 那时他很崇拜书,认为书上写的都是发生过的事情,每一个字都是真的。(王朔《看上去很美》) 112. 万——这是书上说的。(王朔《看上去很美》) 113. 这些堂而皇之印在书上的内容更使他觉得小聪明是一个受人赏识的品质。(王朔《看上去很美》) 114. 一个出来倒垃圾的花白头发的老太大看了方枪枪一眼,吓得他心都停跳了,他认为这是个鬼,老太太初 小人书上画的白骨精变的老太太一模一样。(王朔《看上去很美》) 115. 马锐在父亲的整个抄检过程中始终一言不发,很冷漠地双手插在裤兜里坐在大床的另一边观看,只在父 亲撕他那些照片时眉间才轻微搐动了几下,似乎那些光滑相纸上分布着他的神经。(王朔《我是你爸 151 爸》) 116. 那时我们像现在的学生一样也爱抄名人名言记在一个小本上宝贝似地保存着当作座右铭。(王朔《玩儿 的就是心跳》) 117. 记者们恍然大悟,接着纷纷低头在小本上记下元豹的这句话。(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 118. 电影是部黑白战争片,银幕上的我军官兵穿没有领章帽微的夏季军服,端的是“五零”式冲锋枪,显然 是部描写抗美援朝的片子。(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 119. 我们站在跨院门口边抽烟边说话,银幕后边的木结构小楼被银幕透射过去的白光照得轮廊浮现,银幕上 人物的对白声在天井中瓮声瓮气地回荡,响起坦克履带震耳欲聋的“轧轧”声。(王朔《玩儿的就是心 跳》) 120. 我们在餐厅远处的一张桌旁围会,我不时欠身起来为刘炎递东西……银幕上的人在饭店的走廊里走,我 们也在饭店的走廊里走;银幕上的人进房间坐下,我们也进房间坐下;银幕上的人上床我们也上床,也 一起呻吟;窗帘也飘动……电影完了,影院顶穹的无数只灯一起射下橙色的光芒,我坐在原处,相当愤 怒,这不是我和刘炎的故事,当然我们也如同他人一起吃饭一起聊天一起上床,但这一切决不会笼罩在 某种罪行的氛围下,我相信我和刘炎是在人群中相识,众目睽睽之下的偶一回眸,但我同样相信斯时斯 地我决笑不出来……我拿出照片,看着相隔久远的年代一动不动垂着眼睛坐在昏暗的角落里的刘炎,我 心里清楚,当我在爱的时候我同平时会判若两人的——除非本来就是扯淡。(王朔《玩儿的就是心 跳》) 121. 每 天 不 停 地 在 一 百 八 十 度 宽 的 银 幕 上放 两 部 表 现 飞 翔 和 疾 驶 的 短 片 , 买 一 张 票 进 去 可 以 无 休 止地看下 去。(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 122. 丁小鲁一本正经地望着徐达非开口道,“我们报社接到许多影迷的来信,询问为什么这几年在银幕上看 不见您了。(王朔《你不是一个俗人》) 152 123. 下方附近有一个大操场在放露天电影、透明的、人影晃动的小布块下坐了密密麻麻几百人,银幕上的对 白和音乐声隐隐传来,瓮声瓮气,不时那一大片黑簇簇的人头中爆发一阵嗡嗡的笑声。(王朔《痴 人》) 124. 反着看电影,银幕上的人一律用左手让方枪枪心里别扭,又觉得好玩,自己左手也痒痒,拣起一粒石子 歪歪斜斜扔出去。(王朔《看上去很美》) 125. 小孩一起冲银幕上那个死人喊:该!(王朔《看上去很美》) 126. 我在一本很好的杂志上看到一篇文字相当考究的小说,这篇小说的故事框架使我怀疑脱胎于许立宇的故 事。(王朔《许爷》) 127. 我找支笔,让她写在纸条上。(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128. 她 的 手 依 次 指 向 我 的 每 一 张 照 片 , 最 后 , 停 留 在 一 张 我 在 晴 天 站 在 卡 车 旁 开 怀 大 笑 的 照 片 上。(王朔 《永失我爱》)【具体空间】 129. 说 实 在 的 , 她 可 能 不 比 照 片 上的 那 个 形 象 更 具 纯 粹 意 义 上 的 美 感 更 令 人 陶 醉 和 遐 想 。 ( 王 朔 《动物凶 猛》) 130. 至今我保存的一张旧照片上还留有他当时的模样。(王朔《许爷》) 131. 在这张数十人群集、人头人脸密密麻麻的照片上他是那么醒目、突出,眼中显见一种攫取、一种神往、 一种执著,简言之,小小年纪便毫不掩饰地流露出强烈的欲望。(王朔《许爷》) 132. 那张唯一的照片上他那张半隐半露的脸也不能帮助我的回忆,成年后的许立宇相貌有了很大变化。(王 朔《许爷》) 133. “她,照片上这个女的是不是叫刘炎?”(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 134. 我立在街口等着,一个高个苗条穿着华贵的女人踽踽独行慢慢走到路灯下,是刘炎,像照片上那样垂着 眼皮面无表情。(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 153 135. 他在照片上昂首大笑,露出雪白的牙齿,很有些餐风坎露、跋大山涉大川的豪迈劲儿。”(王朔《刘慧 芳》) 136. 慧芳凝视着照片上的夏顺开,似乎被他的大笑所感染,自己脸上也渐渐地有了些许微笑。(王朔《刘慧 芳》) 137. 她轻声自言自语,问照片上的夏顺开。(王朔《刘慧芳》) 138. 慧芳忽然不高兴了,冲照片上的夏顺开扇了个小耳光:“你她妈才是圣人呢!”(王朔《刘慧芳》) 139. 毕竟我们最后一次听到大攀拳传人的消息是九十多年前,是当时拍摄的义和团壮士被押赴刑场的照片上 我们辨认出了大梦拳那时的掌门人。”(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 140. 照片上是一群衣衫褴褛的拳民在翱腰刀的巡捕押送下排队走向刑场。(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 141. 赵航宇把照片递给身边的人依次传看,所有人都打直精神感兴趣地端详着照片上那个粗鲁的汉子。(王 朔《千万别把我当人》) 142. 此其一、二,我们通过这张照片找到这张照片上领头的那个巡捕的后人,这个巡捕已经在文化大革命中 畏罪自杀了,但在他家里我们找到了《大攀拳谱》以据其后人现在天津市河东区小郭庄大街泰来里12 5号居民桂雷清讲,这拳谱是当年他先人处斩义和团俘虏时得来的窨是哪位不得而知。(王朔《千万别 把我当人》) 143. 因而这拳谱必是照片上这队人里的。(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 144. 最后我们在法国南部的图卢兹找到了仍然健在的前法军军士长拉杜,就是照片上站在队尾的那个穿军服 的欧洲人。(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 145. 从照片上看,母亲是个时髦、漂亮、笑起来门牙闪闪发亮的年轻女人。(王朔《看上去很美》) 146. 每张照片上我都在挣扎,扭着身子不和她贴在一起,还用手推她,次次拥抱都没完成,在充沛的动感中 按下快门,好几张都虚掉了。(王朔《看上去很美》) 154 147. 我曾经以为他是我唯一的亲人,但照片上的他和我记忆中的他仍然有极大年龄差距。(王朔《看上去很 美》) 148. 照 片 上 的 他 很 结 实 , 记 忆 中 的 他 已 经 发 胖 , 这 说 明 这 之 间 有 一 些 年 我 们 不 常 见 面 。 ( 王 朔 《 看上去很 美》) 149. 从那次拍下的照片上看,方枪枪大部分时间昏睡不醒,轮流出现在每个男人的肩头,耷拉着头,像是有 意躲避镜头。(王朔《看上去很美》) 150. 自动记录仪“嗒嗒”记录着,把所有数据打在一条长长的纸带上。(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 151. 这 种 放 荡 的 生 活 方 式 说 起 来 , 描 绘 在 纸 上 是 很 有 吸 引 力 的 , 足 令 未 曾 涉 足 者 目 眩 神 往 。 ( 王 朔 《 许 爷》) 152. 于观用铅笔在纸上乱划着圆圈,“爱情和婚姻不是一码事,完了呢?”(王朔《顽主》) 153. “我怎么总也写不好,笔一落到纸上脑子就空了。”(王朔《顽主》) 154. 她 每 天 只 是 用 笔 在 纸 上不 停 地 写 着 字 , 全 是 “ 同 意 ” “ 同 意 ” , 后 来 字 也 不 写 了 , 只 是 无 休 止地划圈 儿。(王朔《痴人》) 155. 林一洲冒出了一个怪念头,走回桌旁在纸上记下来,免得忘了。(王朔《修改后发表》) 156. 戈玲记在纸上:“还得说,光这一条可不够。(王朔《谁比谁傻多少》) 157. 从和钞票压在一起的纸条上写的字看,这钱是母亲留给孩子订奶的。(王朔《动物凶猛》) 158. 子保温的豆浆和三根油条,旁边茶杯下压着一张纸条和三元钱,纸条上注明二元是给他这周的零花钱, 一元是还他的一笔欠债——“两清了!”(王朔《我是你爸爸》) 159. 汽车停在一幢每套单元房间很多(从窗户可以看出)的高级住宅楼前,单立人低头看看抄在纸条上的白 家单元号,拾头注视那幢楼,数着层数:(王朔《人莫予毒》) 160. 你没在中国版图上再画个对角线?”(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 155 161. 我闪开她,念了扉页上的字:“‘赠给胡亦’,胡亦?”(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162. 我指出导游图上小镇的位置给她看。(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163. 本来打得激烈的场面突然变成了一个正在脱衣服的女人,也许放录相的人也没料到,愣了几钞钟,接着 中断了,屏幕上一片雨点。(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164. 警察去查了各地发出的通缉令,拿了一张回来,打量着通缉令上的照片和那两个耷拉了头的家伙,问他 们:(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165. 报纸的报道是大量、广泛的,在一份销路很广的刊物封面上我还看到于晶的整幅剧照,以致我很有些惊 奇,怎么我从没注意到。(王朔《浮出海面》) 166. 我 在 白 纸 上 蘸 墨 挥 毫 写 下 龙 飞 凤 舞 的 两 个 大 字 , 然 后 工 工 整 整 地 题 款 …… ( 王 朔 《 过 把 瘾 就 死 》 ) 156 参考书目 中文书目 专书: 储泽祥(1997)《现代汉语方所系统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储泽祥(2010)《汉语空间短语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丁声树(1961)《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北京:商务印书馆 郭 锐(2002)《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刘 顺(2003)《现代汉语名词的多视角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 刘丹青(2003)《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刘月华等(1983)《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陆俭明(2003)《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吕叔湘(1956)《中国文法要略》,上海:商务印书馆 吕叔湘(1980)《现代汉语八百词》,北京:商务印书馆 吕叔湘等著,马庆株编(2000)《语法研究入门》,北京:商条印书馆 齐沪扬(1998)《现代汉语空间问题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 沈家煊(2006)《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石毓智(2004)《汉语研究的类型学视野》,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王 惠(2004)《现代汉语名词记号义组合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 文 炼(1984)《处所时间和方位》,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刑福义(2008)《语法问题追踪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袁毓林(1998)语言的认知研究和计算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袁毓林(2008)基于认知的汉语计算语言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张 敏(1998)《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张谊生(2000)《现代汉语副词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 赵艳芳(2000)《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赵元任(1968)《汉语口语语法》,吕叔湘译(2005),北京:商务印 书馆 157 朱德熙(1982)《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 邹韶华(2001)《频率效应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邹韶华(2004)《求真集》,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论文: 陈 平(1987)释汉语中与名词性成分相关的四组概念,《中国语文》第 2 期,页 81-92。 陈 平(1988)论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三元结构,《中国语文》第 6 期, 页 401-422。 陈 瑶(2003)方位词研究五十年,《深圳大学学报》第 2 期,页 111116。 陈 原(1983)现代汉语几个用例[模型]分析语言交际的最大信息量和最 佳效能,《中国语文》第 5 期,页 321-327。 储泽祥(1995)现代汉语名词的潜形态——关于名词后添加方位词情况的 考察,《古汉语研究》增刊,页 48-53。 储泽祥(1997a)名词的空间义及其对句法功能的影响,《语言研究》第 2 期,页 4-48。 储泽 祥(1997b )现 代汉 语的 命名 性处 所词 ,《 中国 语文 》第 5 期 , 页 326-335。 储泽祥,王寅(2008)空间实体的可居点与后置方位词的选择,《语言研 究》第 4 期,页 50-62。 范继淹(1982)论介词短语“在+处所”,《语言研究》第 1 期,页 7186。 方经民(1987a)现代汉语方位参照聚合类型,《语言研究》第 2 期,页 3-13。 方经民(1987b)汉语“左”“右”方位参照中的主视和客视,《语言教 学与研究》第 3 期,页 53-61。 方经民(1999a)汉语空间方位的认知结构,《世界汉语教学》第 4 期, 页 32-38。 158 方经民(1999b)论汉语空间方位参照认知过程中的基本策略,《中国语 文》第 1 期,页 12-20。 方 经 民 ( 1999c ) 汉 语 空 间 方 位 参 照 认 知 过 程 中 的 语 义 理 解 , 陆 俭 明 主 编,沈阳、袁毓林副主编著《面临新世纪挑战》,页 644-657。 方经民(2002)论汉语空间区域范畴的性质和类型,《世界汉语教学》第 3 期,页 37-48。 方经民(2004a)现代汉语方位成分的分化和语法化,《世界汉语教学》 第 2 期,页 5-15。 方经民(2004e)地点域/方位域对立和汉语句法分析,《语言科学》第 6 期,页 27-41。 高桥弥守 彦(1997)关于名 词和方位 词的关系 ,《世界 汉语教学 》第 1 期,页 24-32。 郭 锐(2004)方位词词“前、后、左、右”的参照策略,《中国语言学 论丛》第 3 辑,页 1-29。 郭 锐(2008)空间参照理论与汉语方位表达参照策略研究,沈阳,冯胜 利主编《当代语言学理论和汉语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页 120-135。 黄盛璋(1955)语法上时间、空间界限的表达,《语文学习》第 12 期, 页 24-26。 雷 涛 ( 1993 ) 存 在 句 的 范 围 、 构 成 和 分 类 , 《 中 国 语 文 》 第 4 期 , 页 244-251。 李崇兴(1992)处所词发展历史的初步考察,胡竹安、杨耐思、蒋绍愚编 《近代汉语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页 243-263。 李晋霞、刘云(2006)从概念域看单音方位词语法化的非均质性,《语言 科学》第 4 期,页 3-13。 李亚非(2009)汉语方位词的词性及其理论意义,《中国语文》第 2 期, 页 99-109。 李宇明(1999)空间在世界认知中的地位,《湖北大学学报》第 3 期,页 64-68。 159 廖秋忠(1983)现代汉语篇章中空间和时间的参考点,《中国语文》第 4 期,页 257-263。 廖秋忠(1989)空间方位词和方位参考点,《中国语文》第 1 期,页 919。 刘丹青(2001)方所题元的若干类型学参项,《中国语文研究》第 1 期, 页码 11-23。 刘宁生(1994)《汉语怎样表达物体的空间关系》,《中国语文》第 3 期, 页 169-179。 刘宁 生 (1995 )汉 语 偏正 结 构 的认 知 基 础及 其 在 语序 类 型 学上 的意 义, 《中国语文》第 2 期,页 81-89。 吕叔 湘 ( 吴之 翰 ) (1965 ) 方位 词 使 用情 况 的 初步 考 察 ,《 中国 语文》 1965 第 3 期。 彭 睿 ( 1996 ) 名 词 和 名 词 的 再 分 类 , 胡 明 扬 主 编 《 词 类 问 题 考 察 》 , 1996 页 93-104。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邵敬敏(1993)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名词的双向选择,《中国语文》第 3 期,页 181-188。 沈家 煊(1995 )“有 界” 和“ 无界 ”, 《中 国语 文》 第 5 期, 页 367380。 石毓智(2001)表物体形状的量词的认知基础,《语言教学与研究》第 1 期,页 34-41。 石毓智(2003)古今汉语动词概念化方式的变化及其对语法的影响,《汉 语学习》第 4 期,页 1-8。 谭景春(1998)名形词类转变的语义基础及相关问题,《中国语文》第 5 期,368-377。 王希杰(2003)词语和视点《语言教学与研究》第 2 期,页 85-88。 文炼、胡附(2000)词类划分中的几个问题,《中国语文》第 4 期,页 298-302。 谢红华(2001)单双音节同义方位词补说,《语言教学与研究》第 2 期, 页 71-76。 160 袁毓林(1995)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中国社会科学》第 1 期,页 154-170。 袁毓林(1999)定语顺序的认知解释及其理论蕴涵,《中国社会科学》第 2 期,页 185-200。 袁毓林(2000)一个汉语词类的准公理系统,《语言研究》第 4 期,页 1-28。 袁毓林(2004)容器隐喻、套件隐喻及相关的语法现象,《中国语文》第 3 期,页 195-208。 袁毓林(2008)面向信息检索系统的语义资源规划,《语言科学》第 4 期 页 1-11。 张伯 江(1994 )词类 活用 的功 能解 释, 《中 国语 文》 第 5 期, 页 339346。 张秀松(2008)从生成词库论看汉语词的逻辑多义性,《北方论丛》第 3 期,页 52-55。 邹韶华(1984)现代汉语方位词的语法功能,《中国语文》第 3 期,页 173-178。 邹韶华(1988)歧义的倾向性,《求是学刊》第 5 期,页 66-71。 词典: 《倒序现代汉语词典》(1987)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编 商务印书馆出版社 《古代汉语常用字典》(2008)《古代汉语常用字典》编委会,商务印书 馆 《古代汉语词典》(1998)《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编,商务印书馆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四版)》(2005)王力等编,商务印书馆 《说文解字》(2003)许慎撰(汉),徐铉校定(宋),中华书局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2006),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 室编,商务印书馆 《现代汉语分类词典》(1984) 徐为民编,董杰锋、兴振芳审订,辽宁 大学图书馆 161 英文书目 Books: Herbert H. Clark & Eve V. Clark (1977) Psychology and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Phycholinguistics.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Inc. Jackendoff, Ray (1985) Semantics and Cognition, Cambridge: MIT Press Jackendoff, Ray (1990). Semantic Structures. Cambridge: MIT Press. John R. Anderson. (2000) Cognit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 Worth Publishers and W.H. Freeman. 5nd edition. Lakoff G, Mark Johnson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angacker, R.W. Grammar. (1987 Vol. & 1, 1991). Foundations Theoretical of Prerequisites. Cognitive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Levinson, S. C., & Wilkins, D. P. (Eds.) (2006). Grammars of space: Explorations in cognitive diversi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i, Charles and Sandra Thompson (1989) Mandarin Chinese: 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Mark Johnson (1987) The Body in The Mind.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iller, G. A. & P. N. Johnson-Laird (1976) Language and percep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ustejovsky, J (1995) The Generative Lexicon.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62 Svorou, S. (1994) The Grammar of Space, Amsterdam: John Benjaminx Publishing Company. Talmy, Leonard (2000) Towards a Cognitive Semantics. Cambridge (MA): MIT Press. Taylor, J (1995)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 2nd edition. Articles: Eric Pederson, Eve Danziger, David Wilkins, Stephen Levinson, Sotaro Kita, Gunter Senft Source: Semantic (1998) Typology and Spatial Conceptualization, Language, Vol. 74, No. 3, pp. 557-589. Ernst, Thomas (1998) Chinese postpositions? —again.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6, pp. 219-245. Liu, Feng-his (1998) A clitic analysis of locative particles.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6, pp. 48-70. Pustejovsky, J (1998a) The Semantics of Lexical Underspecification. Folia Linguistica 32. Pustejovsky, J (1998b) Generativity and Explanation in Semantics: A Reply to Fodor and Lepore. Linguistic Inquiry. Vol 29, No. 2, pp. 289-311. Stephen Levinson, Sérgio Meira, The Language and Group Source (2003) 'Natural Concepts' in Topological Domain-Adpositional Crosslinguistic Perspective: An Cognition the Spatial Meanings Exercise in in Semantic Typology. Language, Vol. 79, No. 3, pp. 485-516. Tai, James H-Y (1973) Chinese as a SOV language. CLS 9, pp 659671. 163 Tai, James H-Y (1993) Conceptual Structure of Chinese Spatial Expessions. CLS29, Vol.2, pp. 347-362. Tai, James H-Y (2005) Conceptual Structure and Conceptualizaton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6.4. pp. 539-574. Talmy, Leonard (1983) How Language Structures Space. In Spatial Orient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edited by Herbert L. Pick, Jr. and Linda P. Acredolo, pp. 225-282. New York: Plenum Press. Talmy, Leonard (1991 ) Path to Realization: a Typology of Event Confl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Seven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 pp. 408-519. 164 [...]... 内 在 系 统 (intrinsic) 和 指 示 系 统 (deictic) , Fillmore 的 非 指 示 用 法 和 指 示 用 法 相 对 应 ; Levinson(1976,2003)则从跨语言角度将空间表达的参照系分为固有参 照(the intrinsic frame of reference)、相对参照(the relative frame of reference) 以 及 绝对 参 照 (the absolute frame of reference) , 前两 者 也 与 Fillmore 的非指示用法和指示用法相对应7。 Levinson(2006)在关于空间概念的本质上,认同莱布尼茨 Leibniz 的 说法,即空间是一种关系。在语言上的表现即是:人们是通过对其他事物 的描述来定位一个事物的位置或运动的。前者通常被称为背景 (ground/landmark),后者通常被称为图形(figure/theme/trajector)。... 作用的和功能性的属性。他根据实体可能具有的典型区域把实体分为内部 区域(interior region)、拥有外部区域(exterior region)、自身作为 区域(being region)的三种类型。他还认为,从理论上说,每个实体在 不同的情景里,可以分析为具有内部或外部区域,或者本身就是一个区 域,可是从经验上说,这些分析受到我们跟实体之间的典型互动的制约, 是我们在语言里处理那些实体的方式造成的典型结果。他认为空间语法素 可以影响分析结果,如我们可以把所处的位置描写为 in the room 或 out of room 而 把 room 看 作 一 个 拥 有 内 部 区 域 的 实 体 , 也 可 以 描 写 为 in 6 front of the room 而把 room 看作一个拥有外部区域的实体 。 关于空间关系的参照体系,Clark(1973)对于英语的“前,后”的研 究 中 提 出 内 在 参 照 (inherent)... 描 述 (motion description) 、 参 照 框 架 (frames of 14 reference)三个方面对各个语方进行研究。在其研究背景中提到语言对空 间关系进行编码时会选用不同的手段。首先,在所说的三个子系统中,存 在 概 念 上 的 差 异 性 。 如 , 语 言 上 对 于 拓 朴 关 系 编 码 的 联 系 成 分 (spatial relator)并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有些是重合,而有些是有区别的。在参 照 框 架 中 , 也 并 不 是 所 有 的 语 言 都 会 用 到 三 种 框 架 固 有 框 架 (intrinsic frame of reference),相对框架(relative frame of reference),绝对框 架(absolute frame of reference)。在运动领域,不同语言间在表示运动 的动词上也会有不同的编码方式。同时他进一步提到,对于空间关系中所... Lakoff & Johnson (1980) 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家将“隐喻”看作是 认知机制中重要的一个因素,他提出了“隐喻的普遍性、系统性和概念 性”。其中“隐喻的概念性”最为重要,它指的是隐喻不仅是个语言问 题,更是一种思维形式,即思维过程本身就是隐喻性的,也就是说,我们 15 所输出的最终的语言形式其背后的建构和组织正是以隐喻的方式进行的。 根据 Lakoff 等人的研究,隐喻的类型可分为“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 、 “ 方 位 隐 喻 ” (orientational metaphor) 、 “ 本 体 隐 喻 ” (ontological metaphor) 。 其 中 “ 容 器 隐 喻 ” 在 本 体 隐 喻 中 占 有 重 要 地 位,“边界”因素是其重要的一个构成部分。 对 于 各 种 隐 喻 现 象 背 后 的 系 联 性 , Lakoff... , Fillmore(1975) , Miller & Johnson-Laird(1976) , Levinson(1976, 2003), 语 言 表 达 空 间 关 系 的 手 段 , 如 Levinson(2006) , Talmy(1983,2000),Jackendoff(1985,1990),以及对于空间关系在语言 反 映 上 的 认 知 解 释 , 如 Langacker(1987,1991) , Lakoff & Johnson(1980),Taylor(1989)。其中对于生成词库论的介绍,我们重点 说明了词类物性结构的语义描述。下面我们就与本文相关的内容做一梳 理。 13 1.2.1 语言与空间的关系 在海外,对空间问题研究主要有 Svorou,《Grammar of space》。 Svorou(1993)把区域看作一个概念结构,并认为它是由我们的结构知 识确定的,这些结构知识涉及跟特定实体相联系的物质的、直觉的、交互... 义 性 现 象 进 行 解 释 。 我 们 所 用 的 理 论 主 要 是 Lakoff G & Mark Johnson (1980), Mark Johnson (1987)等认知语言学派所倡导的隐喻机 制以及 Pustejovsky, J (1995)的生成词库论。前者主要是说明系联一系 3 列语言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后者主要是从名词的物性结构角度出发来分 析同一个词在文本中新义的产生,并据此对于词义做出形式化描述。 0.4 语料来源 本文所依据的材料3: 语料库: 北京大学 ccl 语料库: http://ccl.pku.edu.cn:8080/ccl_corpus/index.jsp?dir=xiandai The LCMC Corpus:http://score.crpp.nie.edu.sg/cgibin/lcmc/conc.pl 电子文本: 老舍小说:《骆驼祥子》,《二马》,《火葬》,《离婚》,... 仅有一个通用介词,这些语言更倾各于将空间关系编入小句(clause)、动 词 (verb) 、 表 示 位 置 的 格 (local cases) 、 空 间 名 词 (spatial nominals) 、 副词(adverbials)等。 Talmy(1983,2000:177-254) 从 语 言 共 性 的 角 度 , 以 理 论 性 的 分 析 说 明了语言如何反映空间关系。他认为语言有两个相互补充的系统,一个是 开放类或称词汇类,表示概念内容;另一个是封闭类或者语法类,表示概 念结构。二者不同还表现在,语法类的数目多,但说明少;词汇类的数目 少但说明多,表现为更全面、更复杂、类型不同的信息(百科知识性)。 语法类主要用于结构组织,而词汇主要是为结构提供内容信息。在此与理 论背景之下,通对英语中表现空间关系的语法类——介词,如 in, at, on, across, through 等——的分析来说明语言对空间关系的反映具有理 想化(idealization8)... 抽象;隐喻是建立在转喻之上。具体来讲,对一个实体,我们总会突显其 结构的不同方面,而不同意义是在于突显(perspectivize)了框架(frame) 中的不同成分,而这样一个框架涉及人的知识体系,这种同一概念域(包 括了初始的物理空间域)的变化为多义词词义的扩展提供了解释。例如, 他在文中引入 Lakoff 关于隐喻背后的图式中特别提到基中的一个“上下 ” 图 示 (UP-DOWN) , 以 “high” 为 例 , 说 明 了 其 在 “ high building”和“high ceiling”意义之别的主要原因在于前者突显的是其 延伸义(extensional high),后者则突显其位置义(positional high)。 1.2.3 生成词库论的物性结构 Pustejovsky(1995)的生成词库论(Generative Lexicon Theory)为了 揭示词汇的多义性,要对词义作比传统更丰富的语义描写和语义操作。其... 略”。根据参照物的方位特征又可以将客体同向策略再分为“静态同向策 略”和“动态同向策略”。最终得出导致水平方位词歧义有参照方式的不 同、参照策略的不同、说话人对因有方位特征的认识不同三种原因。 Tai(1993) 主 要 从 语 言 共 性 的 角 度 来 分 析 汉 语 空 间 概 念 的 的 图 示 特 点 。 他 在 结 合 Jackendoff(1983,1990) 所 提 出 的 一 系 列 有 关 空 间 表 达 的普遍概念形式的基础上对汉语的空间表述进行了分析,目的在于说明是 12 否一个普遍的概念结构的形成可以不依赖于各种语言中不同句法结构。通 过对比英汉中 in 与“里头”“on”与“上面”的对比分析。并且其 文同意 Hsieh(1989)关于汉英在空间方位关系表达上的不同,即汉、英 在表达空间方位关系时采用的认知策略不同,英语是一步到位,用“介+ 名” 同时 表达 空间 关系 和维 向(dimension ) 特性 ,而 汉语 分两... 、 辖 域 (scope)、图形(figure)-背景(ground)、射体-地标等。 Johnson(1987:21-23)以生活中的大量事实来说明容器隐喻的普遍 性。我们的身体即是一个三维性的容器,我们吸入食物、水、空气并且向 外排出所消化物等。人们从一开始就在经历周围有边界的空间之中,比 如,我们走进或走出房间,穿上或脱掉衣服,进入或走出汽车等。同时, 他还指出,我们最普遍经历的里/外朝向 (in- out orientation)是那些三维 性的容器,但事实上,取消其中的一个维度,我们依然会得到同等重要的 二 维 性 或 一 维 性 容 器 。 在 此 情 况 下 , 相 关 的 经 验 主 要 是 区 别 (differentiation) 和 分 离 (separation) , 例 如 一 个 点 在 一 个 圈 里 或 是 在 一 条线上,无论是一维性、二维性或是三维性的实体,里/外方向都会涉及 ... further use container metaphor to explain the contrast and neutrality in terms of spatial attributes of nouns in language The former in spatial attribute is realized as ambiguity in reference;... nouns and locatives, and under the operation of the container metaphor, some animate nouns form the relationship of container and containee, and can combine with monosyllabic locatives In Chapter...容器隐喻与名词的空间属性义 CONTAINER METAPHOR AND SPATIAL ATTRIBUTE OF NOUNS IN MANDARIN 崔 娇 阳 CUI JIAO YANG (B.A RUC)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双学位硕士(研究)毕业论文 A THESIS SUBMITTED FOR THE DOUBLE DEGREE M.A BY RESEARCH IN

Ngày đăng: 03/10/2015, 21:55

Từ khóa liên quan

Mục lục

  • Acknowledgements

  • 目录

  • Abstract

  • §0引言

    • 0.1问题的提出

    • 0.2 研究范围

    • 0.3 研究目的及理论借鉴

    • 0.4 语料来源

    • §1 文献综述

      • 1.1 国内学者相关研究

        • 1.1.1 关于名词的讨论

        • 1.1.2 关于方位词讨论

        • 1.1.3 关于方位系统的讨论

        • 1.2 海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 1.2.1 语言与空间的关系

          • 1.2.2 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研究

          • 1.2.3 生成词库论的物性结构

          • 1.3 研究总结以及本文目的

          • §2 方所成分与空间关系

            • 2.1 方位词的语法化历程

            • 2.2 现代汉语方位词讨论

            • 2.3 方位词的语法性和词汇性

              • 2.3.1与无生名词的组合

              • 2.3.2 领属性偏正结构

              • 2.3.3 名词谓语句

              • 2.3.4 单音节方位词语法性的类型学意义

                • 2.3.4.1 Jackendoff空间关系的语义结构

Tài liệu cùng người dùng

  • Đang cập nhật ...

Tài liệu liên quan